水门事件扳倒尼克松
1972年6月,《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与伯恩斯坦依据“深喉”提供的消息,逐步披露了时任总统尼克松指使共和党“暗探”窃听民主党大选情报的政治丑闻。1974年8月8日,尼克松终因“水门事件”曝光被迫宣布辞职。
这个神秘的“深喉”是谁?在隐蔽了33年之后,2005年5月31日,“深喉”——年已91岁高龄的美国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公开向媒体承认:“我是‘深喉’。”
特工太笨 被警察“抓现行”
1972年,尼克松为了在竞选连任中获胜,专门成立了“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他任命自己的好友、司法部长米切尔担任主席。
委员会拿出了一个行动方案,其中包括偷拍文件和窃听。行动的预算支出是25万美元。虽然计划开始实施,但尼克松本人对此一无所知。
在执行窃听计划时,委员会安全顾问麦科德雇用了4名古巴流亡者当助手。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设在水门大厦六楼,这里就成为他们窃听的目标。他们在水门大厦对面的一家汽车旅馆里开了房间,作为进行窃听和录音的工作间。1972年5月30日,麦科德等实施了第一次窃听行动。但安装在民主党总部两部电话上的窃听器,一个失灵,一个虽然有200个电话,可全都是无用信息。
1972年6月17日,麦科德又行动了。他在对面旅馆安排了负责望风和窃听的人,又在水门大厦214房间安置了指挥联络人。午夜零点左右,麦科德从水门大厦地下车库出来时,将大厦门锁的锁舌用透明胶布粘住后离开。他先到对面旅馆看了看情况,然后准备和4个古巴人进入大厦。就在这个空当,门卫出去喝咖啡,发现了被粘住的锁舌,就顺手扯掉了胶布。当麦科德推大厦的门时发现门又被锁上了,便让人弄开锁,为了方便出入,麦科德再次用胶布粘住了锁舌。
不久,门卫回来了。他开门时,发现了再次被粘住的锁舌。于是,他打了报警电话。
在麦科德和4位助手忙着在民主党总部办公室里安装窃听器、四处翻阅和拍摄文件时,一辆没有任何标记的车停在了水门大厦门前,3名便衣警察进入了大厦。对面旅馆望风的人虽然看到了他们,但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是警察。当水门大厦八层的灯全亮了时,旅馆望风人向214房间的联络人报告,但联络人说:“没事。这是大楼警卫的例行检查。”
望风人和联络人的无线电通话也传到了麦科德耳中,但这并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其中一个古巴人顺手关上了报话机。六楼房间的灯一个个亮了,望风人看到了手持枪的便衣,便在报话机里呼叫:“一号基地,一号基地,情况不妙,那边有几个人,穿着随便,但拿着枪。”可六楼的行动人员此时根本听不到报话机里的呼叫,警察破门而入时,他们还在投入地工作着。
尼克松同意找人顶罪
华盛顿媒介并没有对此事作过多的报道,水门事件与白宫还没有联系在一起。“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赶紧发表声明:麦科德是被雇用来协助委员会装置安全系统的,没有其他使命。
但《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从警察局人员马克·费尔特(即“深喉”)那里得到线索:被逮捕的古巴人通讯本上有白宫官员的名字和电话号码。他们还查出尼克松竞选官员将25万美元竞选费转到了在水门被捉的一个古巴人账上。于是,一篇篇揭秘文章在《华盛顿邮报》刊出。
虽然米切尔一再表示自己以及委员会与此事无关,但“夜闯水门”与白宫有牵连这一事实已经被许多人接受。8月11日,法院第一次审理此案,5名被告被指控偷窃。
可民主党并没有停止调查,涉案人越来越多。尼克松为了扭转对自己越来越不利的局面,同意手下提出的让案中一人承担罪名的做法,局势得到了暂时的缓和。
面对种种打击和挫折,尼克松使出浑身解数摆脱水门事件的阴影。1972年7月,尼克松完成了从越南撤军;接着他采取果断措施,成功地制止了因越南战争而引起的持续性通货膨胀。1972年11月7日的大选中,尼克松蝉联第38届美国总统。轰动一时的水门丑闻似乎就这样不了了之了。被捕的人也在开庭之后分别以1万至5万美元的保释金取保释放。
被逼无奈 尼克松交出录音带
但尼克松连任后的内阁改组惹怒了政治对手,使水门事件再一次浮出水面。1973年1月8日,“夜闯水门”被捕人员被重新收审。不久白宫法律顾问、国内事务助理迪安向司法部门自首。1973年6月25日,迪安在听证会上作证:尼克松曾亲自参与掩盖“夜闯水门”。
1973年7月16日,尼克松的前助手巴特菲尔德向特别调查委员会透露,从1970年以来,尼克松在白宫办公室里安装了录音装置,把自己同所有人的谈话都录了下来。水门事件检察官考克斯要求尼克松交出录音以供检查,但遭到拒绝。1974年7月24日,美国最高法院通过裁决:尼克松无权扣留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并下令总统必须交出录音带。
尼克松无奈将录音带交给了法官。在录音带上,法官们找到了尼克松参与掩盖水门事件真相的直接证据:在1973年6月23日的一盘录音带中,尼克松同办公厅主任讨论如何“让中央情报局压倒联邦调查局,使这次调查不能进行”的声音,总统甚至粗暴地嚷道:“我他妈的才不在乎发生了什么呢!我要求你们给我保密……不管是掩盖事实还是其他什么手段,只要能保住密,就那样干!”
1974年8月7日晚,尼克松决定辞职。第二天,也就是8月8日上午11点,尼克松约见副总统福特,正式通知福特他决定辞职。
分析
从水门事件幕后寻找美国“深喉”
成为“深喉”的种种理由
1913年,费尔特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1942年1月,他进入联邦调查局。二战时期,他任职于联邦调查局间谍部门。此后,在胡佛领导的联邦调查局最辉煌时代,他稳步晋升,并于1970年初担任联邦调查局副局长。
“水门事件”曝光后,费尔特担任了事件调查组组长并为此事调查了86位白宫人员 和总统选举委员会的工作人员。
在费尔特看来,白宫从一开始就试图阻挠联邦调查局的调查工作。当“水门事件”调查开始时,时任联邦调查局代理局长帕特里克·格雷向白宫的投降让费尔特感到愤怒。
然而,值得费尔特铤而走险充当“深喉”的理由可能还与他的心结有关。“水门事件”之前,作为联邦调查局的二号人物,费尔特已深得老胡佛的信赖。胡佛死后,费尔特是最有可能成为新任局长的人。但尼克松最终却任命了其亲信、时任司法部副部长格雷为联邦调查局代理局长。至此,费尔特的局长梦想破灭。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认是联邦调查局“良心”的费尔特决定充当泄密的“深喉”。他通过《华盛顿邮报》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手中的笔,不断地对当时有关“水门事件”调查的错误或正确的报道作评论。
30多年的内心煎熬
如果说有种种理由促使费尔特铤而走险成为“深喉”的话,那么也有更多理由让他为自己做了“深喉”而深感不安。30多年来,费尔特的生活一直因美国新闻史上这个最大谜团而内心充满矛盾和煎熬:他不知自己究竟是一个维护了美国安全、帮助美国民众掌握政治黑幕真相的英雄,还是一个背叛总统、背叛政府、背叛联邦调查局的“叛徒”?
费尔特一直否认自己就是“深喉”。1974年,他在接受一家杂志采访时一再表示:“‘深喉’不是我,不是我。”《华盛顿邮报》两名因“水门事件”而名噪一时的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也曾在1974年的一本关于“水门事件”幕后采访的书中提到,“深喉”一直生活在孤独的恐惧中,他时时刻刻受到泄密事件带来的种种惊恐,却没有朋友可以分担他的痛苦。
暮年现身的真正动机
伍德沃德坦言,直到现在,他仍然不能肯定自己已经十分清楚费尔特暮年现身的动机。他称“每当向费尔特提起这个问题,他总是回答说,‘我要按自己的方式做事’”。
在费尔特现身之前,费尔特的女儿琼出面请了旧金山律师奥康纳,写了一篇发表在《名利场》上的有关“深喉”的文章。《名利场》透露,琼曾经向他们暗示,“文章的发表,或许能帮助家里支付一些账单”。对于支付了1万美元给费尔特家人的问题,《名利场》表示:“他们会问,‘为何只有媒体从中受益,而我的家人却一无所得?’”
《时代》周刊报道说,“深喉”神秘身份披露后,一时间诸如华纳兄弟出版社、布朗出版社等纽约大出版公司,纷纷联系费尔特家人和奥康纳,商讨出书计划。出版界人士估计,有关费尔特自述的书籍,开价应能达到百万美元。
然而,奥康纳和费尔特的家人却反复对媒体强调,如果是为了钱,他们并不会这么做,他们只是希望在费尔特去世前,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他做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