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三辞元帅”启迪领导干部为官从政“三不要”
1955年实行军衔制,特别是元帅授衔格外引人关注。粟裕一生征战以及指挥华东野战军创造的辉煌战绩,符合“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这一元帅军衔的标准。连毛主席都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然而,时任总参谋长的粟裕主动请求降衔,不做元帅,树立了一个高风亮节的标杆。毛主席感慨地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众所周知,粟裕一生征战南北,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可谓“沙场百战谈笑过,际遇数番历辛艰”。但在授衔的过程中,粟裕“三辞元帅”,传为佳话,为领导干部如何正确对待组织、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如何对待名利,树立了榜样,立下了标杆,给领导干部深刻的启迪。
领导干部不要“居功自傲”。将军百战,功绩赫赫,但他没有持功要赏,而是视名利为身外之物,对授衔大将平静处之,曾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可以说,粟裕这种“超凡入圣”的淡泊境界,无论什么时候是,都是领导干部学习的典范。不可否认,一些领导干部把“官位”看得很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升官晋级”,似乎唯有如此,方能显示自己的价值。于是,在工作中做出了这样那样的贡献,就忘乎所以、得意忘形,甚至目空一切、向组织要位子、要帽子。其实,领导干部不管是什么职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做出多大的成绩,都不要骄傲,不要忘乎所以,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党组织的正确领导,没有班子成员的积极配合,没有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个人本领再高,也成不了什么大事。所以,任何时候都要虚怀若谷,而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把自己做出的成绩作为向组织上伸手的“资本”。领导干部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在哪个领导班子中,都要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功劳再大,也不能骄傲,要胸怀大局、淡泊名利,做到成绩面前不张扬、荣誉面前不伸手、责任面前不推诿。
领导干部不要“心浮气躁”。据记载,粟裕请辞元帅的过程不张扬、不炫耀,甚至鲜为人知。这从一侧面反映了粟裕在名利面前心平如镜、淡定自如。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些领导干部“官本位”意识太强,在职务升迁上心浮气躁,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几年,不是为老百姓实心办事、而是一心想着升迁和提拔,被提拔了认为是“该得的”,没提拔认为是组织“亏欠”他的。一旦达不到目的就很苦恼,心里不平衡,怨天尤人,在位不作为、得过且过、混日子。可以说,进取之心人皆有之,每个干部都希望自己进步快一点,可以理解,但是想得过多,则不可取。如果总是自我设计,想着个人升迁,就会心理失衡,就可能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服从组织安排,是干部对待职务安排应有的正确态度。“心浮则气躁,气躁则神难凝。”领导干部浮躁之气是作风建设的大敌,是干事创业的大忌,如不高度重视、彻底摒弃,必将败坏党风政风、损害干群关系,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领导干部要从粟裕“三辞元帅”中受到教育,坚决防止和克服心浮气躁,真正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
领导干部不要“跑官要官”。粟裕戎马一生,却始终保持一种豁达大度,不计个人得失,不追逐名利,为领导干部立下标杆。当前,换届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些干部认为几年下来,副职要当正职,即使不能晋升也要位子前移。在“急于上进”的思想支配下,一些干部不是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而是把眼睛叮在职位上,一心想着自己的升迁,到处打听干部调整的信息,把心思精力都放在个人去向的活动上。一些干部认为换届期间自己晋升的大好时机,误认为“不跑不送,免职调动;光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于是产生了浑水摸鱼的想法,不是把精力放在工作上,而是一心放在投机经营上,挖空心思走后门、拉关系、打招呼,为自己提出不正当要求,企图在换届时捞到好处、占到便宜。对照粟裕“三辞元帅”的行为,领导干部都要扪心自问、深刻反思,把进退留转作为政治生命中的“转乘站”,经得起换届的考验,防止心理失衡,防止言行失度,防止党性失规。
“生死沉浮寻常事、乐将宏愿付青山”。从粟裕“三辞元帅”的事迹中,领导干部要大力倡导“迷事而不迷官”的正气,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对待上与下、得与失,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不折不扣,不骄不躁,让冷静战胜浮躁,以恬淡取代虚荣,切实做到为人处世,常留一份宁静给自己;为官从政,多存一点淡泊在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