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慎独”刘宗周
弘光元年(1635 年)6 月13 日,杭州失守,清军进城,大肆抢掠,烧杀奸淫,民众纷纷逃难,哀嚎震天。闻知此消息,一位正在家中吃饭的六旬老人放声大哭,对家人说:既然无法报国,我就效法伯夷叔齐,绝食殉国吧,也算是为衰世作一表率。人固有一死,世上岂有偷生的御史大夫?于是,他奋笔写下绝命词:“留此旬日死,少存匡济意。决此一朝死,了我平生事。慷慨与从容,何难亦何易”便开始绝食,家人、亲友再三劝阻,其志不改,23 天后,绝食而死。此人就是明末著名清官、哲学家刘宗周。
刘宗周,出生于明万历五年(1578 年),浙江山阴人。自幼家境贫寒,出生前 4 个月父亲去世,万般无奈,孤儿寡母只好返回外婆家生活。外婆家也不宽裕,他经常饿肚子,一件舅父的旧棉袍,他一穿就是十五六年。在苦难的生活中,他发奋读书,常以范仲淹、岳飞、于谦、海瑞等人为楷模,立志要做救国济民的英雄。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24 岁的他就考中进士,27 岁步入仕途,任行人司行人,后又任礼部仪制司主事、光禄寺丞、大朴寺少卿、通政司右通政、顺天府尹、工部左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等官。他为官清廉,洁身自好,“居官淡素自持,动必勅法,视权贵若浼焉。”做官多年,家中依然贫困,有豪富相赠,坚拒不收,常年过着清贫生活,家中曾“饕飨不给,岁贷米于大善寺僧”。还是靠他夫人“以纺绩之余,置田20 亩,得免贷米事”。后来,他虽身至高位,家境仍未有什么改善,“闻召就道,尝不能具冠裳”。在南京任职时,他“日给不过四分,每日买菜腐一二十文”,被人称为“刘豆腐”;他不管做多大的官,“出入都门,行李一肩”,又被人称为“刘一担”。
生活是清贫的,物质是匮乏的,然而他的思想却异常丰富,其研究成果却十分惊人。刘宗周是晚明出色的哲学家,一生著作丰富,主要有《论语学案》、《皇明道统录》、《圣学宗要》、《人谱》等。这些遗著,后来大部分收入《刘子全书》、《刘子全书遗编》。刘宗周全部学说的宗旨就是“慎独”。他把“慎独”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他认为“君子之学,慎独而已矣”,“学问吃紧工夫,全在慎独,人能慎独,便为天地间完人”。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复强调“慎独”之重要。他说:“慎独是学问第一要义。言慎独而身、心、意、知、家、厕、天下一齐俱到。”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慎独”,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士风,希望通过内省的功夫,收拾人心,使人人向善,跻于道德之域,以解救“世道之祸”。因此,他高度概括了“慎独”的重要性:“君子由慎独以致吾中和,而天地万物无所不本、无所不达矣。达于天地,天地有不位乎?达于万物,万物有不育乎?天地此中和,万物此中和,吾心此中和,致则俱致,一体无间。”
他的“慎独”论,是言行如一,以身作则,他的一生就是坚守慎独的楷模。对自己严格律己,耿直清廉;对贪官毫不留情,严惩不贷;对世风嫉恶如仇,憎爱分明。
明天启元年(1621 年),刘宗周刚任礼部主事。当时,明熹宗重用太监魏忠贤,封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明朝开始了历史上宦官为虐最烈的黑暗年代。刘宗周忍无可忍,上任不到半年,就上疏劾奏魏忠贤,请恢复明太祖铁榜之制,防止太监擅权越政。魏忠贤对此疏又恨又怕,挑动天启皇帝出面切责刘宗周“出位妄言,好生可恶”。 熹宗本欲重治刘宗周,因大臣们奋力相救,才改为廷杖六十,罚俸半年。
明天启四年(1624 年),刘宗周升任通政司右通政,再次弹劾魏忠贤误国之罪。这时魏忠贤已权倾天下,气焰熏天,奏疏送到通政司,司中人看后惊得目瞪口呆,说这样的奏疏会致大祸临头。果然,明熹宗见疏大怒,降旨将刘宗周革职为民。刘宗周回家乡蕺山书院教书。当时他贫病交加,衣食不继,靠借贷度日,但官员士绅有款物相赠的,他也一概拒而不收。
崇祯二年(1629 年),魏忠贤倒台后,刘宗周被起用,朝廷任命他为顺天府尹。他上任后,整顿吏治,清理赋税,对为害百姓的贪官污吏坚决严惩,政绩卓著。一次,炙手可热的武清侯家人仗势殴打国子监学生致伤,被学生告于刘宗周。他立即命人到武清侯家查捕,武清侯藏匿家人,自己出来谢过。刘宗周拒不接受,对他说:你藏匿罪犯,藐视法律,我将上告天子,与你法庭上见。武清侯又送金银企图贿赂刘宗周,刘大怒,斥责武清侯,令搜查王府,逼他交出犯罪家人,抓进监狱。此事在京城传为一时美谈,百姓无不扬眉吐气,而那些为非作歹的官宦子弟则怕得要命,相约不要落到刘宗周手里。
此外,他还先后 98 次上书皇帝,提出匡救时弊、打击贪官、清肃奸佞的措施。这使一些贪赃枉法的官员大为惊恐,他们勾结起来,在背后为他罗列罪名,于是他被排挤出京,“告病归里”,百姓得知后“罢市而哭”。
崇祯八年(1635 年),刘宗周再次被起用,朝廷任命他为工部侍郎。此时,朝政日趋腐败,刘宗周认为:“最为民厉者,无如贪官污吏。”传令:“各地为官,当以民生为急,内忧为先。”有官员挪用公款,他严加查处,追回赃款数万白银。有将军贪污军饷,他排除干扰,铁面无私,坚决进行严惩。对自己要求则更严格,一次,一个管理金库的官员拿了一笔库府结余的钱来献,并说明按常规这些钱都该归刘宗周所有。刘宗周却分文不受,用这些钱置学田 228 亩,以接济贫穷学生。而他自己则“衣取蔽体,食取充腹,居止足以障风雨,而处之裕如也。”
不仅如此,他还依然对那些危害国家的显贵重臣毫不客气,据理力争。当时,大学士温体仁把持朝政,阴结党羽,图谋起用魏忠贤余党。刘宗周一身正气,不避斧钺,毅然上疏揭发温体仁。温在皇帝前面挑拨陷害,刘宗周被第三次罢官。
崇祯十五年(1642 年),刘宗周以清直敢言第四次被起用,任左都御史。此时,连年灾荒,战争耗费巨大,又加上官吏巧取豪夺,结果是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京师怨声载道。刘宗周一面上书要求减免百姓税收,要求“发太仓米数千石以平粜”。一方面,要求采取措施,精兵简政,节约开支,赈济难民。并召集士绅,倡议捐赠,得白银数万,米粮百石,解了灾民的燃眉之急,灾民纷纷“相庆更生”。
他还多次上疏,请崇祯革除弊政,以摆脱国家的危机。在《敬循职掌条列风纪之要以佐圣治疏》中,他提出“建道撰”、“贞法守”、“崇国体”、“清伏奸”、“惩官邪”、“饬吏治”等策略。并且对监察院大力整顿,企图改革特务政治,上书请取消锦衣卫和东厂,焚锦衣卫刑具等。皇帝大为不快,此时恰逢处决言官熊开元,刘宗周又坚决反对,惹得皇帝怒骂,又将他革职为民。
崇祯十七年(1644 年),大明王朝土崩瓦解,清军入关南下,刘宗周不惜毁家纾难,在民间组织军队以抗清。南朝福王因刘宗周在朝野的巨大影响,恢复刘宗周原官。刘宗周与史可法等励精图治,以挽危亡。可是,大学士马士英专权,起用阉党阮大钺,二人狼狈为奸,狂掠民财,大兴土木,还终日歌舞升平。刘宗周上书大加挞伐,与其势不两立。对此,马、阮恨之入骨,派刺客“往刺宗周”。
刘宗周视死如归,“终日危坐,未尝有惰容,客前后至者,不敢加害而去”。暗杀不成,马、阮又诬告刘宗周要谋反,拥立另一宗室潞王,迫使他又一次辞职回乡,这是他第五次被罢官。他这次为官,仅仅只有一月有余,但殚精竭虑,夜以继日,仍做了大量工作,受到民众的热烈拥戴,被民众呼为“海都爷再来”。他辞官回家时,自发为他送行的百姓成千上万,大家黯然失色,泪如雨下。
随后,刘宗周因身老力衰,孤木难支,操戈抗清不成,在清兵占领杭州后,绝食 23 日而死。刘宗周一生,五起五落,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始终以“慎独”理念来激励自己,始终保持廉洁的节操,是个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堂堂君子,时人称其“世上麒麟凤凰,学者泰山北斗”。《四库全书》评点前朝人物时,也对刘宗周评价极高:“其奏议慷慨极言,忠议溢於简牍;卒之以身殉国,不愧一代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