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史鉴:永葆气节
支撑于天地之间不仅是脊梁,还有气节。气节,做人的品质、志气和节操也。气节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人的尊严。有了这种气节,不放弃原则以曲意逢迎,不为富贵荣华而乱方寸之心。有了这种气节,身上没有任何奴性和卑鄙的东西,无论多么穷苦,多么受委屈,坚守志节决不改变……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把这种有气节的人描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章句下》)
鹏举英名在精忠,国运和蹇出英雄——岳飞精忠报国,一首《满江红》气壮山河,历来被人们传颂。袁崇焕刚强英烈,带出一支死战不屈的精锐之师,“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他们都是有气节的“大丈夫”,是几千年挺立于天地之间的“中国的脊梁”!
做人之第一要务,乃是宁做毁弃之黄钟,而不要做雷鸣之瓦缶。唐代“开元盛世”,先有房玄龄、杜如晦之贤,后有姚崇、宋璟之严。宋璟少时耿直而有气节。司马光评论宋璟“尚法”。
松柏之姿,经霜尤茂。忠臣义士的气节,在国家忧患之际,彰显得尤为完美。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言,国家昏乱出忠臣。文天祥面对威逼利诱,拒不投降,用热血书写了人生《正气歌》,不愧为孟子所称道的大丈夫。史可法与将士坚守孤城,五次拒降,声言:“吾头可断,身不可辱”,以身许国。革命志士陈天华愤然于日本政府的无理规定,投海自绝,不惜以生命激励国人。——这些穷不变节、难不易志的气节,是中华民族千劫不灭、万难不屈、危而复安、弱而复强的重要因素,是优秀传统薪火相传的生动体现。
两袖清风身必秀,胸怀气节品自刚。受信念支配的气节,成为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涵于心,外化于形,体现在人生追求的方方面面,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气节作为贞守立场原则之本,是道德的本质要求。气节主要反映的是坚持真理和正义,即使身处逆境也坚定不移,始终不渝。为了达到理想目标,生死关头不苟且偷生,淫威之下不卑躬屈膝,诱惑面前不低头弯腰,带兵打仗能披坚执锐,说理评说能直指人心,为政履职能不令而行。
历史的车轮转到了峥嵘的20世纪,许多志士仁人“敢为天下先”,体现出高尚品格,也在人们心中永存。
中国共产党人尤重气节,把这种气节同实现党的使命统一起来,丰富了气节的内涵,是民族气节的集大成者。培养和锤炼革命气节,保持共产党人的节操,是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上的坚定性、思想道德上的高尚性和人格上的纯洁性的突出表现,也是伟大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毛泽东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348页)刘少奇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多数共产党员来说,最被视为当然的事情。”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向警予、邓中夏、江竹筠、刘胡兰、张志新……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方志敏在十几年的革命生涯中,表现出了对党和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也表现出了他卓越的领导才能。1935年1月间,方志敏率领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皖南失利。在返回赣东北根据地作短暂休整的途中,遭到7倍于抗日先遣队的国民党军包围,7次突围都未获成功。1月29日上午,由于叛徒出卖,方志敏不幸被俘入狱。方志敏度过了6个月的铁窗生涯,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严词拒绝敌人诱降。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写下了《可爱的祖国》等10多篇共13万字手稿,为党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革命遗产。8月6日,方志敏慷慨就义,时年36岁。
这些优秀的共产党人历尽艰险,饱受磨难,不坠革命之志,傲骨铮铮,忠魂凛凛,与敌人血战到底,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始终保持崇高的坚定的革命气节,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郭沫若说:“江姐传天下,华莹万世雄。胡兰惊再世,一曼吐长虹。碧血梅花颂,红旗烈士风。”
1973年,邓小平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之后,同“四人帮”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对“文化大革命”以来所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1975年11月20日,毛泽东要求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作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总的评价是“七分成绩,三分缺点”。而邓小平却没有为了保位子而折腰做违心的事,他没有接受这个建议,说由他主持写这个决议不适合,他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由于毛泽东不能容忍他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又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再一次被错误地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这是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三次严重挫折。“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这个被西方媒体称为“打不倒的小个子”,以73岁的年龄又一次复出,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将中国推上通往繁荣和富强的快车道。
胡锦涛说:“邓小平同志一生‘三落三起’,在被错误地打倒和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从不心灰意冷,总是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愈加激起探索真理的勇气,更加深入地思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更大作为。”邓小平为了中国的前途,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感慨于斯,作者赋诗《咏邓小平》:
戎马生涯百战身,天将大任付斯人。
襟怀浩浩轻三黜,新论铮铮显国魂。
岂但奇功昭天日,更由胆略泣鬼神。
谁使华夏尧舜日? 一代天骄万世尊。
永葆气节是一种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是一种顶天立地的人格和节操。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就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富贵、贫贱、威武,都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他就不淫、不移、不屈了,就会视死如归,一往无前。有了这种精神境界,就会淡泊名利,守得住清贫,管得住小节,摆脱低级趣味,不交酒肉朋友,不为私利所缚,不为贪欲所惑,不为美色所诱,砥砺道德修养,保持高尚情操。
这种浩然正气只能靠培植、培养。通过养气提升精神境界,战胜非分之想,克服卑微和渺小,就可以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所愧怍,因而无所畏惧,“至大至刚”。
气节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闪耀着晔然的光芒,给中华儿女以无穷的力量,激励我们矢志奋斗,百折不挠,战胜险阻,走向胜利和辉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世上没有比正义更伟大更神圣的美德。——〔英国〕阿狄生
△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意大利〕布鲁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