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农“临阵不换将”彰显“大我”境界
近日,读《环球人物》刊载《最牛的“潜伏者:中共特工王李克农》一文,这位唯一一位没有带过兵打过仗,而又被授予上将军衔、被毛泽东称为“共产党的大特务”的将军李克农在朝鲜战场板门店谈判的细节,特别引人驻目。作为谈判代表团党委书记,在历时两年零十几天的艰苦谈判中,他一直带病坚持工作,殚精竭虑,细心忍耐,因气候和劳累缘故,曾一度昏迷过去。毛泽东、周恩来了解情况后,希望他回国休息、治疗,他却以“临阵不换将”拒绝了。
好一个“临阵不换将”!可见,李克农确实深谙兵法要旨,这位没带过兵的将军,绝非浪得虚名。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确保谈判取胜。他明知自己身体不好,精力不济,但他更明白,自己才熟悉谈判工作的情况,已经摸透了各方面的规律,如果中途换人,一切又得从头做起,对整个工作不利。所以谢绝了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的真情关怀,建议在他尚能支持的情况下,不马上换人。笔者感觉,这简单的一句“临阵不换将”,却彰显了一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大我”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深刻领会、潜心学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干事创业,就要敢于担当责任,勇往直前,不能瞻前顾后,怕这怕那。李克农到板门店负责领导谈判工作,是毛泽东亲自点将。连儿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也是通过李克农去告诉儿媳思齐的。可见毛泽东对李克农的信赖和倚重,这都是李克农在长期的“地下”敌对斗争中的杰出表现建立起来的印象帮了大忙,毛泽东钦定李克农到朝鲜负责谈判,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毛泽东没有看走眼,李克农岂是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之辈?
正是这种“敢于担当责任,坚决完成任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理念,才使他在“潜伏”工作中一次又一次地克敌制胜,最终被授予上将军衔。李克农对毛泽东、周恩来关怀的拒绝,自在情理之中,也凸显毛泽东的知人之明。值得领导者和领命完成任务者们深思。
战斗到底的顽强意志。要完成使命,成就事业,离不开聪明才智,但还必须有一种坚持不懈的顽强意志。因为,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常常是情商。正如李克农在谈判到最困难阶段给我方代表所定的“坐下去”、“不要怕拖,不性急,敌无所施其技”原则。急则生乱,乱则生悲。要有“稳坐钓鱼台”、弹琴退兵、安之若素的大气度。否则,总是三分钟的热度,性子耐不住,屁股坐不住,虎头蛇尾,终难成事。
也正所谓:“忍者不败”。已到山穷水复处,挺过去就会柳暗花明。如果李克农当时回国休息、治疗了,谈判可能会再拖长,历史可能会改写,李克农也不会是那么光彩照人了。彩虹总在风雨后!正是因为李克农有着坚定的信念、坚强的信心,才坚守到谈判的最后胜利。这种不战则已,一战到底的精神,值得钦佩,值得效法!
公而忘私的牺牲精神。“烈火炼真金”。“危难时刻显忠诚”。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在危急时刻豁得出去,是真假共产党员的试金石。李克农经受住了这样的考验。谈判中,李克农曾一度昏迷,在这种高强度、高压力、恶劣气候环境工作中,谁能预料自己的身体状况将出现什么变化,当毛泽东、周恩来希望他回国休息、治疗时,换了时下有的人,恐怕早就顺水推舟、脚底抹油了。
可李克农就是李克农,他早已将自己交给了党的事业,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国难当头,首先考虑的自然是谈判的成功,祖国和人民的安危,哪里顾得上休息、治疗!因此以“临阵不换将”为借口婉拒毛泽东、周恩来的悉心爱护,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诗句: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不知这又要让多少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的“官老爷”们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