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廉政思想:安民为本
朱元璋继承了儒家学说中的民本思想,强调:“民者,国之本也。”他认为:“凡为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至于如何才能安民?朱元璋首先分析了民之所以不安的原因。他认为主要是由于衣食不能给足,加上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过度榨取,造成百姓的极端贫困,“民窘于衣食或迫于苛政则逃,使衣食给足,官司无扰,虽驱之使去,岂肯轻远其乡土?”他指出:“百姓足而后国富,百姓逸而后国安,未有民穷困而国独富安者!”因此,他认为,只有设法发展生产,并减轻剥削,使老百姓衣食给足,摆脱极端贫困的状态,才能求得民安而国治。他说:“保国之道,藏富于民。民富则亲,民贫则离。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这是朱元璋借以争夺天下和维护统一的重要政策,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战争期间,明令严禁滥杀无辜。朱元璋曾经总结“混一天下”的经验说:元末群雄之中,“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蠢。士诚恃富,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的确,朱元璋在战争期间奉行“克城以武,戡乱以仁”的原则,经常明令约束部下,废除元蒙苛政,禁绝滥杀。他告诫诸将领说:“元运将终,君则有罪,民复何辜。前代鼎革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诸将克城之日,毋肆焚掠,毋妄杀人,必使市不易肆,民安其生。”据《太祖纪》载,他每听到诸将攻陷一地而不妄杀,“辄喜不自胜”。在他的明令约束下,诸将领颇能注意这一点。如胡大海就说:“吾武人不知书,惟知三事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正是由于朱元璋严禁滥杀,他的军队才能得到比较广泛的拥护,“人心日附”,势力迅速壮大。所以朱元璋以“不嗜杀人”作为成就帝业的重要条件,并非虚言。
其二,发展农业生产,开辟衣食之源。朱元璋指出,“为国之道,以足食为本”,“衣食足者,在于劝农桑”,要求各级官吏把“田野辟,户口增”作为治国之急务来抓。同时,他还针对当时“天下初定,民财力俱困”的实际情况,制定“休养生息”的政策,采取调整土地关系、奖励垦殖荒地、推广屯田、兴修水利、提倡种桑植棉、实行赈灾救贫等措施,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保证农时,他还注意“简兴作,节徭役”,在1382年下令:“自今凡有劳民之事,必奏请而后行,毋擅役吾民也。”
其三,轻徭薄赋,均平负担。朱元璋认为,“善为政者赋民而民不困,役民而民不劳,故民力纾财用足。今天下有司能用心于赋役,使民不至于贫困,则民岂有不足,田野岂有不安,争讼岂有不息,官府岂有不清!”强调要把赋役剥削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取之有制,用之有节”,而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竭泽而渔,把老百姓榨得一干二净。他统治前期的田赋,民田一般亩征三升三合五勺,以当时亩产量最低一石论,不过三十税一。虽然苏州、松江、浙西等地官田的田赋较重,但它实际上是合田租与赋税为一,当作别论。至于徭役,一般是有田一顷出丁夫一人,每年农闲时到京城服役30天,这比元末大为减轻。后来,他又下令清查全国的户口和土地,编定黄册和鱼鳞册作为征派赋役的依据,并重新整顿徭役,“凡百科差,悉由此出,无复前代纷更之忧”,从而减少了地主逃漏赋役,农民免去税存、课役畸轻畸重的现象,起到了均平负担的作用。朱元璋还说:“朕本农夫,深知民间疾苦。”他多次下令减免地方租赋,并令有司查访贫民无田者,给以衣食屋舍。他还告诫诸将,“蓄兵所以卫民,劳民所以养兵,兵民相资,彼此相利”,严禁军队扰民,“自损其衣食之本”。
其四,废除元朝的苛政律法,以宽治民。1369年,朱元璋召集群臣询问元政得失。有人说,元朝以宽得天下,又以宽失之。朱元璋说:“以宽得之,则闻之矣,以宽失之,则未之闻也。夫步急则踬,弦急则绝,民急则乱。居上之道,正当用宽。”至于元季君臣,其失在于“纵弛”,而不在于宽。在他看来,治民原则应当是宽而勿纵,宽而有制。所谓宽,就是要废除元朝的苛酷律法和政策。他说:“网密则水无大鱼,法密则国无全民。”因而力主对“旧政不便者除之”。例如,元统治者滥施连坐法,朱元璋下令说:“先王之政,罪不及孥。自今除大逆不道,毋连坐。”另一方面他又说:“大抵圣王之道,宽而有制,不以废弃为宽;简而有节,不以慢易为简,施之适中,则无敝矣。”宽而有制的原则要求人们“各安其生”,“务俾农尽力畎亩,士笃于仁义,商贾以通有无,工技专于艺业”,人人安分守己,为国家“应役输租”。“宽而有制”在理论原则上表现为礼法兼施。“礼法,国之纪纲,礼法立,则人志定,上下安”,往昔圣人就是以德刑二手教育万民的。朱元璋说,“昔圣人以德化天下”,天下大治,“然圣人之心,必欲使天下人皆为善而无恶,共乐天下之乐,故又张刑制具以齐不从者。”作为统治手段,朱元璋既坚持用“三纲五常以示天下”,也重视刑法,他认为德化“必以五刑辅弼之”。他说:“从吾化者,抚之;外吾化者,绳之。”凡不从教化,须绳之以法。在他看来,法和礼互为表里,“为国之治道,非礼则无法,若专法而无礼则又非法也。所以礼之为用,表也:法之为用,里也”。礼制德化宣示其外,张刑制具才是真实内容。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律法虽不似元代苛滥,但其严烈程度较之唐宋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五,整肃吏治,抑制豪强。朱元璋深知,官吏苛剥,豪强横暴,是造成百姓极端贫困的一个致乱之源。因此,在他统治期问,大力整肃吏治,抑制豪强。
朱元璋安民为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但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能看到起义农民的巨大威力,从而把“安民”视作“治之本”,宣布要解决百姓的衣食问题,并且确实为此采取了许多措施,这种见识和胆略是难能可贵的。它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起到了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安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当然,也带有很大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