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宣传之道:凝聚人心为抗战
会师纪念塔。
红军当年用过的小号。
会师楼旧景。
会宁,一座烙有红色印记的边陲小城。75年前,在这里,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了万里长征的结束,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在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由于物质设备的匮乏,新闻记者关于会宁会师的宣传报道少之又少。但记者团一行转战会宁,追寻回荡在大成殿里朱德总司令宣读会师“通电”时黄钟大吕般的声音、探寻会师楼城墙上那“大发十万雄兵”大字标语背后的的历史细节时,总能感受到当年红军宣传之道的魅力。
《大通电》
奏响凯旋之声
“处在空前未有的危急存亡的时候,我民族革命战争的先锋队第一、第二、第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境内会合了”、“我们即刻就要进入一个新阶段了,这就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在收藏有众多文物的会宁红军长征纪念馆,一面4米来长的铭文极为显眼,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留影。
这就是在会师当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来的《中央为庆祝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合通电》。“它见证了那个历史的时刻,奏响了胜利凯旋之声。”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管理委员会主任、甘肃省博物馆协会红色纪念馆分馆主任杜永胜如是评价。
193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制定了《静会战役计划》,明确提出了三大主力红军在静宁、会宁以北地区会师北上抗日的任务。隔月2日,红一方面军十五军团直属骑兵团突袭会宁,攻下县城。10日黄昏,红一、四方面军在会宁县城文庙大成殿内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会师联欢会。
那个黄昏,会师楼头旌旗猎猎,楼下人潮涌动。文庙会场布置得庄严而肃穆,主席台由门板搭建而成,大成殿内的供桌被搬到主席台上当了讲台,周围许多彩色革命口号标语随风飘扬。
会上,朱德总司令宣读会师“通电”。1000多字的大通电,字字千钧,不仅对红军的领导者、全体指战员致以“热烈的敬意与欢跃的贺忱”;同时指出“全国主力红军的会合,进入抗日前进阵地”的重要意义;还提出了会师后红军的任务———我们要在这个新阶段中树立全国人民的模范,树立抗日战线的模范,争取一切国民党军队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聆听着大通电,会场沸腾了。“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红军大会师万岁!”台上台下高呼。
在转战陕北过程中,大通电内容下发到各个连队,激励着更多的红军战士勇往直前。
演讲和标语
没有大话、空话、假话
“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是红军战斗力的源泉。”在会宁一个多月整休期间,宣传队员们深入街头巷尾、田间院坝、百姓家中,书写标语,演文艺节目,找群众谈话、开会,宣传党的抗日救亡政策。
1936年夏秋之交,红军攻克天堑腊子口,主力部队直指会宁。消息传开,一时间县城内外人心惶惶,就连一些中等家庭的人们也离开城里去乡下避难,只有大多数家境贫寒的群众怀着恐慌、焦急的心情等待红军的到来。
10月2日,红军骑兵团攻下县城后,立即派出大批宣传员在大街小巷张贴标语,用红白泥土书写“打日本、救中国”、“打土豪、救穷人”、“红军是救国救民的军队”等标语。此外,红军还在旧县政府门前的大照壁上写下“誓死抗日”四个醒目的红泥大字,同时抽调一批具有地方工作经验的政工宣传人员,深入到家庭院落、小商小贩的商店作坊等,反复宣传讲解穷人受剥削压迫的原因,了解掌握敌特动向等。渐渐地,民心逐渐安定。
至今,家住会宁东大门青江驿的村民姚禹家里还完好保存着8条标语,如“红军绝对保护群众利益”等,都是关于红军保护群众利益的内容。记者看到,标语均是书写到屏字话背后,红色字迹有些褪色,但仍能显出笔锋刚劲有力。姚禹回忆说:“红军到我们村时,主动与群众交谈,了解生产生活情况,讲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道理。当时我们三兄弟都在给地主扛长工,听到有田分,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演讲也同样如此。会师文化研究所所长胡炯涛曾翻阅红军留下的大量文件、布告和宣传资料,他告诉记者,红军干部的演讲,绝不“出口言马列”,它总与战争的需要、与群众的心愿紧密地联系着,从而达到了唤醒民众、大力支前、拥护红军和打败国民党剿赤大军疯狂进攻的目的。
“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红军的宣传没有一句大话、空话、假话,字字句句代表老百姓的利益!”他说。
爱民活动
实实在在为百姓着想
除了“说写”以外,红军战士宣传党的形象,更多的是靠“做”。
在会宁期间,红军先头部队每到一地,即在贫苦农民的门上插上小红旗,上写“抗日救国”或“保护穷人”的字样,一方面向劳动人民宣传红军的抗日救国主张,另一方面让后来的部队认真加以保护。
战士们在自己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仍拿出一部分粮款救济穷人;对群众说话和气,尊老爱幼,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买商人的东西合理付款。他们住在群众家里,每天坚持给房东担水、推磨、打扫道路和院子。他们还把从土豪劣绅那里没收来的粮食分给穷苦老百姓。
“红军战士把这里的群众当成了亲人。”资深讲解员李俊峰介绍新添堡苏维埃时,动情地说。驻扎在回民聚居区新添堡的红军,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他们贴出布告,要求全体指战员严格遵守回民的风俗习惯,严禁住清真寺,不准讲“猪”字,更不准吃猪肉,受到回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在会宁,还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就发生在会宁个体工商户魏长征的父亲身上。魏长征告诉记者,他的父亲魏煜3岁在街上玩耍时,敌机飞来轰炸会宁城,一颗炸弹落在魏煜身旁。1名年仅14岁的小红军战士猛扑过去,把魏煜压在身下。魏煜只有露在小战士身体外面的右腿和右手2个手指受伤,而小战士却献出了生命。
爷爷魏鸿儒把小红军安葬在魏家祖坟旁,并以“继续长征”之意给3个孙子分别起名继征、续征、长征。这样,就有了魏长征这个时代特征鲜明的名字。
这些红军宣传之道的成效是不言而喻的。在当年休整的一个月里,仅有6万人口的会宁养育了7万红军将士。广大群众节衣缩食,为红军战士筹集粮食800万斤,有近400名青年参加红军,北上抗日,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记者 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