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新闻烈士乔秋远的家书
【清廉网】(靳纪峰 李向阳)“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忠实于自己的所信,不要人云亦云。人家信仰什么,好像我也得信仰什么,不然不算新近。这是现在新青年最大的毛病。”这是1939年10月4日,抗战新闻烈士乔秋远在华北敌后抗战前线,写给远在河南偃师的父亲的家书。
他写道:“在这蓬勃前进的浪潮中,人人应各尽其力,为民族、国家而奋斗。稍一不努力,即被时代所遗弃,而成为无用的废人。儿今方壮年,为个人事业计,为民族国家计,都正在做事时候,若回去老守田园,有何意义?……追求一时安乐,放弃此种机会,回家闲居,过此工作时期,则人世消沉,以后数十年岁月将做何事耶?故儿再三考量,还是坚持努力下去。”这展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坚守自己信仰,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决心。
乔秋远(1909—1942),河南省偃师县(今偃师市)府店镇夹沟人,本名乔周冕,笔名冠生。《新华日报》华北版、新华社华北分社记者、编辑兼范长江创办的国际新闻社华北特派记者。1942年5月,在日军“铁壁合围”大扫荡中,日军袭击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八路军总部时,在太行山麻田峪附近集体突围时,不幸牺牲,时年33岁,同时牺牲的还有新华社华北分社负责人何云。1951年,偃师县人民政府授予乔秋远“革命烈士”称号。1985年太行新闻史学会、山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修建的、坐落在山西左权县麻田峪的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上,镌刻着57位新闻烈士的名字,乔秋远名列其中。
乔秋远出身于偃师夹沟村一个耕读传家的大家族,乔家可谓满门忠烈。他的父亲乔荣筠,字竹坡,前清秀才,著名的乡土学者,著有《偃师风土志略》一书;其弟乔荣科,抗战时在北京做地下工作牺牲。乔荣筠先生品性刚烈,爱国心切,1944年5月,偃师沦陷,他不愿看到日本鬼子,不愿当亡国奴,在日本鬼子进村前,在自己的家园子的一棵小树上,自缢身亡。此时,距离其子乔秋远牺牲在太行山上整整两年时间。他的棺椁寄存在东寨墙下的窑洞里来不及安葬,这年秋天,乔荣筠的孙子、乔秋远的儿子乔元庆(后改名为周原)参加了八路军。乔元庆追求进步,没有辜负父亲的希望,最终成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他与穆青、冯健联合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成为传世之作。
1933年,乔秋远毕业于河南省立开封第一师范,留校任师范附小教员。1936年7月他赴北平,准备报考北大。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京沦陷,他回到河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任河南《民国日报》记者、编辑。1938年4月,他以该报“特派记者”身份赴徐州、台儿庄采访。“报国难至此,人人各尽所能,挽救国运。……虽未能持枪卫国,但是,执笔亦等于持枪也。……今者能将前方情形写成通讯供给众多读者阅读,于激励民气,于民众之抗战认许上,将稍有裨益也。儿拟明日即启程赴徐州,以后在报上所见之通讯,即等于儿之家信也。”这是1938年3月30日,他奔赴徐州抗日前线前夕写给父亲的家书,早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来到台儿庄前线,穿梭在战火弥漫的战壕里,采写的《台儿庄胜利的血痕》《我军怎样在台儿庄进行歼灭敌人的战斗》《台儿庄火线上会见孙连仲将军记》等战地通讯、报道在《民国日报》刊出,详细报道了台儿庄大战情况。
1938年底,他在中共地下党组织推荐下奔赴延安,选择了一条光明的人生之路。他进入鲁艺学习,改名字为“乔秋远”。 “12月2日下午到了延安。陕北尽是山地。……延安也在山谷中,各机关学校皆在半山中窑洞内。入夜,半山腰内到处都是灯光。”他在家书中写道:“学校经过考试后,编入文学系。……没有教室,上课都在半山坡的太阳底下。教员讲,学生做笔记,生活很紧张。”尽管生活很艰苦,但是他感觉到,这里处处充满着勃勃生机。他逐渐接受了共产党主张,虽没有入党,但认同了共产党的信仰。
乔秋远在鲁艺学习几个月后,报名参加了鲁艺文艺工作团,奔赴晋东南敌后战场采访创作。他看到八路军敌后游击战后激动不已,1939年4月21日的家书中写道:“这次敌人以12个师团进攻晋东南……在朱老总看来,这次战斗好像大数学家解答一个加减乘除的算式……敌人进攻来,城市都让给他,所有的交通都破坏得一塌糊涂,这里几十万大军化整为零,昼伏夜动和他打,这样会把敌人搞得气都喘不过来……(八路军)处处有办法。”
为加强对外宣传我党坚决抗战的情况,在周恩来的指示下,范长江创办了国际新闻社,特聘乔秋远为特派记者和华北通讯站主任,他坚持在八路军华北抗日根据地采访,报道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和八路军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他的报道被海外媒体争相采用,深受华人华侨的欢迎。他在1939年5月11日的家书中写道:“儿到此后已经写了数万字,寄至国际新闻社转重庆、南洋各大报纸、杂志发表。昨天接国际新闻社来信言,各报纸读者对儿之文章大为赞扬。” 1942年初,乔秋远调到新华日报华北版、新华社华北分社任编辑。乔秋远已由一名进步知识分子成长为坚强的八路军新闻战士:“儿近来身体粗健,食量大增,穿芒鞋,着军服,如同士兵一样。大家都是青年,每天谈谈笑笑,十分愉快。”
英雄也有柔情时。乔秋远是家族中的长子长孙,他无时无刻不惦念着亲人安危。1940年2月12日春节刚过,身在晋东南敌后战场的乔秋远思念祖母,他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写道:“今天已是正月初五了,想家中一定过了一个很快乐的新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是多么令人思味啊!……祖母近吃肉否?......儿尚有将近百十元的稿费,不久即可寄来。……以供祖母叔父吃肉的费用。”1941年3月,乔秋远给儿子乔元庆(周原)的回信说:“……你竟然会写诗了,并且诗写得还很好,颇有诗的味道。足见你读书很知道用心……在这遥远的敌后方,祝你活泼、快乐,更日有进步。”然而,这位铁血柔情的革命青年记者,一年后,为了自己的信仰,将鲜血洒在了太行山抗敌前线。
硝烟散尽,在乔秋远牺牲78年后,作为乔秋远家乡的纪检监察干部和新闻爱好者,我们来到山西左权县麻田峪,拜谒抗战新闻烈士纪念碑,凭吊乔秋远、何云等抗战新闻烈士,心情无比沉重。重新捧读乔秋远血染的家书,感到沉甸甸的分量,是信仰和爱国情怀,树起了一代抗战新闻人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亿万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