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智除刘瑾 补天捧日于无迹
李东阳:智除刘瑾 补天捧日于无迹
位于茶陵县东阳公园的李东阳塑像(茶陵县纪委监委 唐艳丽/图)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今湖南茶陵县),18岁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是明代“弘治中兴”的名臣,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著有《怀麓堂集》。
他忍辱负重,与以刘瑾为首的宦官集团智斗巧斗,保护正直大臣,苦撑危局,并寻找机会智除刘瑾。他为官三朝,入内阁辅政十八年,去世后,却靠门生故友捐款集资才凑齐丧葬费。《明史》称他,“立朝五十年,清节不渝”。
“弘治中兴”名臣
李东阳从小聪颖过人,4岁时便能写一尺见方的大字,少时曾三次被皇帝召见。一次,明景帝召见他时出了一副上联:“螃蟹浑身甲胄。”李东阳不慌不忙对道:“蜘蛛满腹经纶。”皇帝连声称赞。后来,18岁的他中进士,殿试获二甲第一名,被选为庶吉士。
此后的二十余年,李东阳一直在翰林院任编修、侍讲学士等职,他经常借给皇帝讲读经史的时机,结合当时社会利弊、政治得失向皇帝进言。弘治六年(1493),全国旱灾严重,明孝宗诏求大臣们进言,李东阳引用《孟子》中治国恤民的十条语录,切中时弊,从“农林渔业的萧条、土地兼并问题、滥用刑罚、官僚之间挟私相攻”等方面进谏,提出了“行仁政、省刑罚、尊贤使能”等主张,明孝宗很赏识,予以采纳,并将他升任礼部右侍郎,专门负责诰敕。后来,李东阳入内阁,与另外两位阁臣刘健、谢迁同心协力辅佐明孝宗,时称“三公”贤相。历史上,明孝宗比较贤明,任用贤臣,善于纳谏,遏制宦官势力,在李东阳等一批名臣的辅佐下,天下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弘治中兴”。
李东阳奉命代表朝廷到山东曲阜祭祀重建后的阙里孔庙,一路考察民情政情,回京后向孝宗呈上奏章《通达下情题》,将所见民生疾苦、天灾人患和施政弊端如实上奏,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臣闻天下之患,常在于上下之情不通,今阖闾之情,郡县不得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不得而尽知也。是皆起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其祸甚小;而蒙蔽之祸甚深,大坏极弊,皆由于此。”他向孝宗建言,多了解下情,兴利除弊,厉行节约,这些建议均被采纳施行。
此外,李东阳对整顿盐政弊端、限制王府“奏讨”等方面进行直谏,对革除弊政起到了一定作用。
忍辱负重智除刘瑾
孝宗因病去世后,年仅15岁的朱厚照即位,即明武宗。武宗贪玩无度,宠信善于迎合他玩乐的太监刘瑾、马永成等八人,人称“八虎”。刘瑾等人费尽心思,建“豹房”,日进鹰犬、歌舞、角觝之戏,诱使武宗沉迷于声色,荒于朝政。刘瑾窃取了“批朱”大权,为非作歹,把持朝政。
李东阳、刘健、谢迁三位顾命大臣忧心忡忡,会同六科给事中、监察御史等联名上疏请求诛杀“八虎”,诸多大臣纷纷响应,迫于阁臣们的压力,武宗准备将“八虎”安置于南京,派人与阁臣商议。刘健、谢迁力主诛杀“八虎”,李东阳则认为要周全考虑,不可操之过急,恐逼极生变。孰料,参与商议的有刘瑾党羽,此人连夜将阁议情况透露给了刘瑾。刘瑾恶人先告状,跪在武宗面前哭诉,称是有人勾结阁臣陷害他。昏庸的武宗轻信了刘瑾。李东阳、刘健、谢迁三位顾命大臣愤而提出辞官回乡,武宗在刘瑾的怂恿下,批准了刘健、谢迁致仕回乡,唯独李东阳多次上书未允。据说,由于武宗认为留下老臣李东阳好向朝野上下交待,加上东、西两宫太后发话:“先朝老臣,只有东阳一人,不宜听其离去。”李东阳因而被留任内阁。
明朝士大夫多崇尚气节,李东阳与宦官奸臣同立于朝,朝野上下纷纷指责他贪恋权位。此时的李东阳虽为内阁首辅,却无法真正履行职责,其他新入阁成员皆为刘瑾党羽,他愈加孤立。然而,此时的李东阳有了更长远的打算,那就是忍辱负重与宦官集团智斗巧斗,保护正直大臣,苦撑危局,保留大明的一丝元气,并寻找机会除掉刘瑾。《明史》记载称,“凡瑾所为乱政,东阳弥缝其间,亦多所补救,其潜移默夺,保护善类,天下亦阴受其庇。”
当时,刘健、谢迁、刘大夏、杨一清等一大批忠正敢言的贤臣,因反对刘瑾召来杀身之祸,皆由李东阳多方营救保护,为朝廷日后积蓄了一批诛杀刘瑾、挽救朝政的正义力量。
一天早朝后,有人在御道上偷偷扔下一卷揭露刘瑾罪行的匿名奏疏,刘瑾怒不可遏,矫诏命百官跪于奉天门外,时值酷暑,有三名老臣当场晒晕倒地身亡,日暮三百余名官员又被逮捕入狱。李东阳急忙上疏解救,后众人皆获免。李东阳对刘瑾的妥协,大多是一些不伤国体、不误民生的小事,在国家大事方面,他则毫不妥协,坚持己见,于无形中尽力将宦官乱政的影响降到最低。
四川镇守太监罗籥是刘瑾的死党,奏请撤销巡抚并入镇守衙门,武宗在刘瑾的怂恿下意欲准奏。李东阳直谏阻止,他称:“祖宗设官,自有深造,不能擅改”,武宗才未准奏,从而遏制了宦官势力的进一步扩张。
杨一清文武兼备,曾总制西北三镇军务并任右都御史,后因不依附刘瑾被诬陷“冒破边费”下锦衣卫监狱,经李东阳多方力救,保住了性命。正德五年(1510),宁夏指挥何锦和安化王朱寘鐇以诛杀刘瑾为名起兵作乱。李东阳趁机推荐杨一清为总督,推荐与刘瑾有矛盾的太监张永为监军,率军平叛。李东阳派亲信给杨一清送来一封密信:“孝友毅然,期此行有功,得间以为,字余自知。”这是用暗语告诉杨一清,要结交太监张永,平叛立功后趁机铲除刘瑾。杨一清立即领悟到了李东阳的良苦用心。平叛后,他按李东阳的提示,与张永密谋回京后揭露刘瑾的种种罪行。张永回宫见武宗后,趁机向皇帝呈上了被刘瑾扣压不报的安化王叛乱“檄文”,上面列举了刘瑾的各种罪行,同时张永当面向武宗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罪状。武宗大怒,命人抄刘瑾的家时,不但发现了数额巨大的金银财宝,还有伪玺、玉带等谋逆的证据,遂下令对刘瑾处以凌迟。剪除刘瑾后,杨一清曾深有感触地说:“宾翁(李东阳字宾之)补天捧日无迹。”
清节不渝 退休后卖字补家用
正德七年(1512)十二月,在李东阳的再三请求下,明武宗终于批准李东阳致仕,此时他已66岁,为官三朝(宪宗、孝宗、武宗)近50年,进入内阁辅政18年。
李东阳致仕后,文友门生经常来拜访,因家无余财,他甚至经常靠替人题字写诗换润笔费以衬家用。一天,家里来了客人,看书已久的李东阳准备休息一下,夫人又拿来笔墨走进书房说:“若不题字,今日待客的酒菜就没有着落了!”李东阳一听,笑了笑,挥笔题词,片刻而就。
北方冬天严寒,李东阳常舍不得生火取暖,读书、写文章时,他把书案挪到有阳光的地方,随着光线的移动变换位置,以此取暖。
好友杨一清带着酒肴来为他祝寿,李东阳看到他拿出的酒杯是金制的,责问道:“怎么连你也用上了这种奢侈的酒器了!”杨一清羞愧不已,从此不敢再用金银器具了。
得知李东阳致仕了,茶陵家乡的族人筹资为他购置了数量可观的田产和林产,还计划给他建一座宅子,邀请他回到祖居地安度晚年。当时的茶陵州知州也很热心,还动用公款襄助李氏族人。当李氏族人派代表带着田产契约赴京面请李东阳时,被他严词拒绝,最后坚持要求族人退还田产林产和所花费的公款,取消建房计划。
临终前,他把平生用过的官袍、笏板、束带、砚台以及书画等,都分赠给了故友和门生,家里几乎一无所有。
李东阳曾贵为宰辅十余年,70岁去世时,家里仍萧然四壁;他儿子早亡,继子尚幼,家人无钱办丧事,多亏门生故友捐款集资,才得以下葬。(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