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廷杖与莆田御史
发布时间:2019-03-21 09:53:32 浏览:
6527
廷杖,即在朝廷上杖打大臣。这种野蛮行径,据说始于金元。元代大臣被杖之事屡见不鲜,甚至有中书省长官在朝被杖的记录。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完全承袭了这种粗暴的做法,而且似成定制,施行得变本加厉,不论官职尊卑,稍忤皇帝旨意,立即拖下重打,打毕拖回,杖毙了事。终明之世,朱元璋及其子孙杖杀朝臣之事,史不绝书,形成了有明一代皇权极化与高压政策相结合的时代特色。
去衣受杖始于正德
明代杖打大臣,行杖的是锦衣卫校尉,监刑的是司礼监太监,杖打的地点在午门外。执刑之时,众官穿朱衣陪列于午门外西墀下,左列宦官,右列锦衣卫,各30人;下列旗校百人,皆穿紧身臂衣,持木棍。
宣读以后,一人拿麻布兜将“犯人”自肩脊以下捆好,使左右不得动;一人缚其两脚,四面牵曳,仅露臀部受杖。所谓宣读,是司礼大珰数十人捧驾帖来,喝喊“带上‘犯人’来”,下面千百人大喊相应,“声震甸服”。带到“犯人”跪下,听宣读驾帖毕而后行刑。杖时喝“着实打”,喊“阁上棍”,都要大喊如首喝。“阁上棍”指的是杖打股上。杖毕,校尉4人用布袱拖曳而去。
最重要的是,被杖人的轻重死活,全操于行杖校尉和监刑太监之手。锦衣校尉行杖,只看监刑太监的两只靴尖,若两只靴尖向外呈八字,受杖人还不致被打死;若两只靴尖向内收敛,则予杖者就休想活命了。
被打的人在明宪宗(1465年—1487年)以前不去衣,用厚棉底衣重毡叠帊,示辱而已。到明武宗(1506年—1521年)时,刘瑾擅政,“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从此,去衣受杖也就循以为例了。
廷臣受杖多数是由于奏谏言事,违忤皇帝旨意,很少是因为罪过而受刑的。
11位莆田人被廷杖
明代福建兴化府(今莆田市)的许多谏臣,为了社稷的安危,为了百姓的利益,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进谏君王,仗义执言,与权奸作斗争,因而遭受廷杖、下狱、贬官或革职。史志有记载的就达30余人,其中御史占了一半多。
成化朝,御史林诚,因论大学士商辂失职事,忤旨被廷杖下狱。林诚(1425年—1486年),字贵实,号井庵,莆田县人,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授广东道监察御史。
《兴化府志》载,“成化四年(1468年)……(林)诚因疏‘内阁辅臣商辂,在康定时遇易储不能执节,非宰相器,宜策免如故事。’不允。复入疏,且谓‘乞罢商辂,以谢天边;臣愿罢职,以谢商辂。’宪庙怒,下之狱。既而以诚言官,挞于朝而释之”。
成化十九年(1483年),林诚复入京,仍任湖广道御史,“适初春地震,驰上弭灾十事”,“老吏谓:百年间无此御史也”。史家评他,“蒞官明达事体,精勤不懈,有所弛张,皆切实弊。凡事人所难为者,一皆易之”。
成化朝,御史邱天佑,莆田县人,因弹劾权臣王越勾结太监李广阴谋复职事,被廷杖下狱。
正德朝,御史周宣因疏谏武宗南巡,被廷杖下狱。周宣,字彦通,号秋斋,莆田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授常德府推官,升任监察御史,巡按山西。清乾隆《福建通志》载:“武宗南巡,率台官疏谏,罚跪端门外,烈日中三日。”后历任山西提学、广东按察使、广东布政使。
嘉靖朝,御史林有孚、郑洛书、张曰韬(皆为莆田县人)因“议大礼”,被廷杖。
嘉靖朝,御史林若周,莆田县人,因劾霍韬、张璁乱大礼,被廷杖。民国《福建通志》载,“嘉靖初,征为南京御史。时大学士杨廷和廷议王守仁江西功不见录,外戚蒋轮、邵喜累宠滥恩,张璁、霍韬淆乱大礼,(林)若周悉有论列。又疏言:‘今天下民穷财尽,盗贼充斥。近见有司渔猎百姓,朝廷大明黜罚矣,其镇守太监征求不已。陛下亦宜亲降手敕切责之,则庶乎弭盗安民之一策也……’疏入,帝积怒,与杖,遂以父老乞病归”。
嘉靖朝,御史方一桂,莆田县人,因忤旨,被廷杖、削职。
清乾隆《莆田县志》载,方一桂忤旨,“且言:‘陛下杜天下口已三年矣。’世宗震怒,廷杖六十,削籍,卒于家。隆庆改元,赠光禄寺少卿”。
嘉靖朝,御史朱淛、马明衡(皆为莆田县人),因疏谏“免朝”于礼不合,被廷杖下狱。
嘉靖朝,御史林应箕,因疏诛道士陶仲文以谢天下,被廷杖、贬官。林应箕,字辉南,号石海,莆田县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升任京畿道御史、巡抚云南。
民国《福建通志》载:“复按浙江,会台州倭寇大至。(林)应箕阅丁壮,授兵登陴,檄旁郡兵赴援,阅月倭遁,追斩无算。疏陈御倭事宜及战守数十策,请复巡抚重镇,筑沿海诸邑之无城者。”又云:“迁京畿道,时道士陶仲文以长生术得幸宫中,斋醮无虚日,采芝采香使四出,香蜡派买动盈数十万。应箕疏诛仲文,以谢天下。帝怒,诏杖四十,仍供职……坐谪六安州判。浚复安湖,东坡、查陵、龙阳诸塘数十区,州人立祠以祀。”后历任湖广布政司参议、两淮运判、宁国同知。
此外,因忤旨、疏谏没有被廷杖,而下锦衣狱、贬官或革职者还有御史林熊、林正、陈琳、李廷梧等人。
犯天威的心理根源
据统计,有明一代,共举行91科考试,录取进士24636人。福建有2395人,占全国总数的9。7%。而只有莆田、仙游两个县的兴化府,登第者却达535人,占全国总数的2。17%,占福建总数的22。3%。
仅莆田一县进士就有522人,占全国总数的2。11%,占福建总数的21。8%。其中,担任御史之职的有61人,占莆田进士总数的11。7%。而被廷杖的御史11人,占莆田御史总数的18%。人数之多,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终明之世,廷杖不绝。作为谏臣,御史首当其冲。这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明初朱元璋执行“礼主法辅”的政策,礼和法既有共同的社会根源,又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但礼包括的内容更广泛,对社会所起的约束作用更深入。因此,尽管礼不具备国家的强制力,却仍然是束缚广大臣民的精神枷锁。
明代臣僚大多是由科举入仕,其思想灵魂已为“明礼”所浸透。为维持封建国家的长期统治,保卫他们君臣之间的共同阶级利益,勇于犯颜奏谏,干怒“天威”,落得皮肉受苦,或者死于非命,成了皇帝淫威下的牺牲品。这既是他们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及政体必然造成的悲剧。(林祖泉)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完全承袭了这种粗暴的做法,而且似成定制,施行得变本加厉,不论官职尊卑,稍忤皇帝旨意,立即拖下重打,打毕拖回,杖毙了事。终明之世,朱元璋及其子孙杖杀朝臣之事,史不绝书,形成了有明一代皇权极化与高压政策相结合的时代特色。
去衣受杖始于正德
明代杖打大臣,行杖的是锦衣卫校尉,监刑的是司礼监太监,杖打的地点在午门外。执刑之时,众官穿朱衣陪列于午门外西墀下,左列宦官,右列锦衣卫,各30人;下列旗校百人,皆穿紧身臂衣,持木棍。
宣读以后,一人拿麻布兜将“犯人”自肩脊以下捆好,使左右不得动;一人缚其两脚,四面牵曳,仅露臀部受杖。所谓宣读,是司礼大珰数十人捧驾帖来,喝喊“带上‘犯人’来”,下面千百人大喊相应,“声震甸服”。带到“犯人”跪下,听宣读驾帖毕而后行刑。杖时喝“着实打”,喊“阁上棍”,都要大喊如首喝。“阁上棍”指的是杖打股上。杖毕,校尉4人用布袱拖曳而去。
最重要的是,被杖人的轻重死活,全操于行杖校尉和监刑太监之手。锦衣校尉行杖,只看监刑太监的两只靴尖,若两只靴尖向外呈八字,受杖人还不致被打死;若两只靴尖向内收敛,则予杖者就休想活命了。
被打的人在明宪宗(1465年—1487年)以前不去衣,用厚棉底衣重毡叠帊,示辱而已。到明武宗(1506年—1521年)时,刘瑾擅政,“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从此,去衣受杖也就循以为例了。
廷臣受杖多数是由于奏谏言事,违忤皇帝旨意,很少是因为罪过而受刑的。
11位莆田人被廷杖
明代福建兴化府(今莆田市)的许多谏臣,为了社稷的安危,为了百姓的利益,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进谏君王,仗义执言,与权奸作斗争,因而遭受廷杖、下狱、贬官或革职。史志有记载的就达30余人,其中御史占了一半多。
成化朝,御史林诚,因论大学士商辂失职事,忤旨被廷杖下狱。林诚(1425年—1486年),字贵实,号井庵,莆田县人,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授广东道监察御史。
《兴化府志》载,“成化四年(1468年)……(林)诚因疏‘内阁辅臣商辂,在康定时遇易储不能执节,非宰相器,宜策免如故事。’不允。复入疏,且谓‘乞罢商辂,以谢天边;臣愿罢职,以谢商辂。’宪庙怒,下之狱。既而以诚言官,挞于朝而释之”。
成化十九年(1483年),林诚复入京,仍任湖广道御史,“适初春地震,驰上弭灾十事”,“老吏谓:百年间无此御史也”。史家评他,“蒞官明达事体,精勤不懈,有所弛张,皆切实弊。凡事人所难为者,一皆易之”。
成化朝,御史邱天佑,莆田县人,因弹劾权臣王越勾结太监李广阴谋复职事,被廷杖下狱。
正德朝,御史周宣因疏谏武宗南巡,被廷杖下狱。周宣,字彦通,号秋斋,莆田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授常德府推官,升任监察御史,巡按山西。清乾隆《福建通志》载:“武宗南巡,率台官疏谏,罚跪端门外,烈日中三日。”后历任山西提学、广东按察使、广东布政使。
嘉靖朝,御史林有孚、郑洛书、张曰韬(皆为莆田县人)因“议大礼”,被廷杖。
嘉靖朝,御史林若周,莆田县人,因劾霍韬、张璁乱大礼,被廷杖。民国《福建通志》载,“嘉靖初,征为南京御史。时大学士杨廷和廷议王守仁江西功不见录,外戚蒋轮、邵喜累宠滥恩,张璁、霍韬淆乱大礼,(林)若周悉有论列。又疏言:‘今天下民穷财尽,盗贼充斥。近见有司渔猎百姓,朝廷大明黜罚矣,其镇守太监征求不已。陛下亦宜亲降手敕切责之,则庶乎弭盗安民之一策也……’疏入,帝积怒,与杖,遂以父老乞病归”。
嘉靖朝,御史方一桂,莆田县人,因忤旨,被廷杖、削职。
清乾隆《莆田县志》载,方一桂忤旨,“且言:‘陛下杜天下口已三年矣。’世宗震怒,廷杖六十,削籍,卒于家。隆庆改元,赠光禄寺少卿”。
嘉靖朝,御史朱淛、马明衡(皆为莆田县人),因疏谏“免朝”于礼不合,被廷杖下狱。
嘉靖朝,御史林应箕,因疏诛道士陶仲文以谢天下,被廷杖、贬官。林应箕,字辉南,号石海,莆田县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升任京畿道御史、巡抚云南。
民国《福建通志》载:“复按浙江,会台州倭寇大至。(林)应箕阅丁壮,授兵登陴,檄旁郡兵赴援,阅月倭遁,追斩无算。疏陈御倭事宜及战守数十策,请复巡抚重镇,筑沿海诸邑之无城者。”又云:“迁京畿道,时道士陶仲文以长生术得幸宫中,斋醮无虚日,采芝采香使四出,香蜡派买动盈数十万。应箕疏诛仲文,以谢天下。帝怒,诏杖四十,仍供职……坐谪六安州判。浚复安湖,东坡、查陵、龙阳诸塘数十区,州人立祠以祀。”后历任湖广布政司参议、两淮运判、宁国同知。
此外,因忤旨、疏谏没有被廷杖,而下锦衣狱、贬官或革职者还有御史林熊、林正、陈琳、李廷梧等人。
犯天威的心理根源
据统计,有明一代,共举行91科考试,录取进士24636人。福建有2395人,占全国总数的9。7%。而只有莆田、仙游两个县的兴化府,登第者却达535人,占全国总数的2。17%,占福建总数的22。3%。
仅莆田一县进士就有522人,占全国总数的2。11%,占福建总数的21。8%。其中,担任御史之职的有61人,占莆田进士总数的11。7%。而被廷杖的御史11人,占莆田御史总数的18%。人数之多,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终明之世,廷杖不绝。作为谏臣,御史首当其冲。这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明初朱元璋执行“礼主法辅”的政策,礼和法既有共同的社会根源,又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但礼包括的内容更广泛,对社会所起的约束作用更深入。因此,尽管礼不具备国家的强制力,却仍然是束缚广大臣民的精神枷锁。
明代臣僚大多是由科举入仕,其思想灵魂已为“明礼”所浸透。为维持封建国家的长期统治,保卫他们君臣之间的共同阶级利益,勇于犯颜奏谏,干怒“天威”,落得皮肉受苦,或者死于非命,成了皇帝淫威下的牺牲品。这既是他们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及政体必然造成的悲剧。(林祖泉)
更多推荐
更多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被誉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圣人。明正德五年(1510),...
作者:蔡玫 肖琼兰2024-03-25 22:22
【清廉网】张联桂(1838年-1897年),字丹叔,一字韬叔,生于江苏扬州府江都县浦头乡,历任灵川县知县、贺县知县、全州知州、广西提刑按察...
来源:秀峰区纪委监委2022-07-19 08:40
【清廉网】(胡遵远)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副军职离休老红军、原总后勤部管理局顾问,洪学智上将夫人张文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作者:胡遵远2022-06-06 08:40
【清廉网】1943年秋,统治安徽的桂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和立煌(安徽省金寨县的前身)警备司令部逮捕了隐蔽在国民党军政机关内部、坚持“地下”...
作者:胡遵远2021-08-20 09:48
【清廉网】(高铁军)多松年(1905-1927) ,蒙古族,又名多寿,蒙名乌力吉图。1905年4月出生于归绥市(现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
作者:高铁军2021-06-08 08:18
【清廉网】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初夏的阳光洒进一处依山而建的院落,一尊雷锋塑像在绿树红墙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一批又一批市民游客来到塑像前...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谢璐2021-05-19 09:05
【清廉网】(胡 遵 远)1931年1月中旬,鄂豫皖红四军成立后,鉴于进攻苏区的敌人处于守势,遂决定开始进行进攻作战。
2月2日,红四军攻打...
作者:胡 遵 远2021-05-16 08:30
时任城工部部长的刘仁为地下工作者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一律停止组织生活,杜绝一切社会关系,不允许和亲友往来,不允许到公众场合活动,不许上影剧院,...
来源:东城区纪委监委2021-05-15 08:43
【清廉网】韦祖珍(1912年8月-198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广西东兰人。受韦拔群领导的东兰农民运动影响,韦祖珍16岁参加农...
来源:东兰县纪委监委 东兰县党史研究室2021-05-07 09:27
【清廉网】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开幕,首次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由正式委员七人、候补委员三人组成...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刘社建2021-05-06 08:35
【清廉网】(易舜)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尚不足38岁。在李大钊牺牲94年之际,北京市档案馆推出“播火——李大钊革命活...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易舜2021-05-05 08:48
【清廉网】你可能想象不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新疆学院(现新疆大学前身)和省立第一中学的课堂上,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被列为学生们的必修课。开此先...
来源:石榴云2021-03-01 08:31
【清廉网】(胡 遵 远)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
作者:胡 遵 远2021-02-05 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