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清代名臣张伯行的清正人生
发布时间:2018-11-29 11:23:12 浏览:
11729
被誉为“天下清官第一”的清代名臣张伯行,曾任地方按察使、巡抚、礼部尚书等职。他一生以周敦颐先生的“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自勉,始终坚持如一,清正自守,政绩卓著,终成为古代廉吏的典范。
治学立功 “致君泽民”
张伯行自幼聪敏好学,十三岁时就通读了四书五经。他三十岁中举人;三十四岁中殿试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四十一岁补授内阁中书,从此步入仕途。
他提倡治学入仕,为国为民。张伯行认为人生在世不应“汨没于流俗之中”,不论人的天资禀赋如何,都要加以“学问之功”,并且要治学立功、出仕为官,但为官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富贵,而是要“致君泽民”,以有益于世。
康熙三十八年六月,天降大雨,冲毁了张伯行家乡仪封(今河南兰考)城北的河堤。此时,因父丧而在家守孝的张伯行自行招募民众,用麻袋装土的办法进行填堵,最终塞住被洪水冲破的堤坝缺口,疏解了险情。时任河道总督的张鹏翮巡视之后,见张伯行治河有方,大为欣赏,奏请其以原衔参与治河事务。
受命之后,张伯行不辞劳苦,实地勘察。他感慨道:“予观河工之坏,往往坏于不学无术之人。”为了治河成功,张伯行博览群书,苦思良策,写出“治河十议”。据史书记载,张伯行督修黄河南岸河堤200余里,以及附近马家港、高家堰等河道工程,都卓有成效。
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被授为山东济宁道。当时正值饥荒之年,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心忧百姓的张伯行从自家运来钱、米,并让人缝制棉衣,拯救灾民于饥寒之中。之后,康熙下旨分道赈济,张伯行被派往汶上、阳谷二县。到了地方之后,张伯行散发存放在仓库的谷粮2万余石,许多灾民因此得以活命。山东布政使责备其“专擅”,未经请示就擅自动用国家仓谷,准备上奏弹劾。张伯行慷慨陈词道:“皇上有旨赈灾,发放仓谷一事算不得是‘专擅’,是仓谷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听了他的言辞,布政使方才作罢。
清廉自守 刚正不阿
张伯行不仅政绩显著,而且为官清廉,极为注重品行操守。他曾说:“为人要诚实,存心要谨慎,学术要醇正,品行要端正,操守要清廉,任事要勤敏。此居官之急务也。”
升任江苏按察使后,张伯行未按当时“惯例”给上司送礼,反而对官场陋习深恶痛绝,表示:“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任按察使的第二年,康熙再次南巡。到了苏州境内,康熙对随从大臣说:“朕听说张伯行任官非常清廉,最为难能可贵。”因廉洁自爱,不巴结上司,张伯行也因此得罪了总督、巡抚等人,以致盛名在外而无人举荐。康熙召见张伯行,亲自举荐、擢升其为福建巡抚,赐以“廉惠宣猷”榜,并勉励道:“他日居官而善,天下以朕为知人。”希望他继续做一个廉政为民的好官。
此后十余年间,张伯行历任地方巡抚、六部侍郎和尚书,砥砺品行,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到任之后,立即发布了轰动一时的《却赠檄文》。檄文中写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寥寥数语之间,清廉自守之志已跃然纸上。张伯行非但不取不义之财,甚至连米粮、衣物等个人花销,都是从自己老家带来。他曾上疏言道:“臣虽历官巡抚,而服食、起居未脱寒酸故态。”其清廉之名“自天下妇孺无不尽知”,受到百姓爱戴。
廉能生威,亦能为人所信任。康熙五十年,江南乡试舞弊大案东窗事发。乡试的副考官赵晋交接考生,接受贿赂。榜发之后,舆论哗然,士子甚至抬着财神进入学宫,群情愤懑。案件审理过程中,行贿举人吴泌等供认不讳,甚至牵连两江总督噶礼。时任江苏巡抚的张伯行极为愤慨,秉直上疏。噶礼也参劾张伯行七大罪状。此为轰动一时的“督抚互参案”。朝廷多番派员核查,但都惧于噶礼权势,最后认定噶礼无罪,张伯行所奏噶礼一事纯属诬告,应将其革职。
对于调查结论,康熙甚为不满。某日,康熙又召集九卿,下谕说:“伯行居官清正,噶礼操守朕不能信。”噶礼为满族正红旗人,曾随康熙出征噶尔丹,为人贪婪,虽屡遭弹劾而不倒。此次与张伯行相互弹劾,查明真相后,康熙最终将噶礼革职,而让张伯行官复原职。张伯行的清廉品行深得皇帝信任,由此可见一斑。
倡明绝学 弘扬圣道
张伯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倡明绝学为己任”。
据《清史稿·张伯行传》记载,他曾博览群书数千卷,当读到《小学》《近思录》《程朱语类》时,他说:“入圣门厅在是矣。”张伯行还潜心研习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各位大儒的著作,曾说:“老氏贪生,佛者畏死,烈士徇名,皆利也。”他一生“黜浮伪,崇真实”,不仅自身实现了道德自觉,还著书、讲授,教育士人学子。
据《清史稿·艺文志》记载,张伯行撰有《道统录》《困学录集粹》《朱子语类辑略》等书共200余卷。其著书立说,“或有关于世道人心,或有关于身心性命,断非漫然而为之”。他希望人们能修习圣贤之道,以整齐道德风俗。
著书之外,张伯行还修建学校,讲授学问。他在家乡修建请见书院,讲习“正学”即程朱理学,后来又修建了清源书院、夏镇书院、鳌峰书院等,还拿出自己的藏书供人习读,并将搜集到的先儒文集刊成《正谊堂集》,用来教导诸生。临终之时,他不忘上疏皇帝请求崇尚“正学”,奖励直言敢谏之臣。
张伯行一生立功、立德、立言,始终践行“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的人生格言。“只饮江南一杯水,四海清官数伯行”,他的功绩品行不仅享誉当世,亦为后人称颂。(作者:苏俊林 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治学立功 “致君泽民”
张伯行自幼聪敏好学,十三岁时就通读了四书五经。他三十岁中举人;三十四岁中殿试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四十一岁补授内阁中书,从此步入仕途。
他提倡治学入仕,为国为民。张伯行认为人生在世不应“汨没于流俗之中”,不论人的天资禀赋如何,都要加以“学问之功”,并且要治学立功、出仕为官,但为官的目的不是为了个人富贵,而是要“致君泽民”,以有益于世。
康熙三十八年六月,天降大雨,冲毁了张伯行家乡仪封(今河南兰考)城北的河堤。此时,因父丧而在家守孝的张伯行自行招募民众,用麻袋装土的办法进行填堵,最终塞住被洪水冲破的堤坝缺口,疏解了险情。时任河道总督的张鹏翮巡视之后,见张伯行治河有方,大为欣赏,奏请其以原衔参与治河事务。
受命之后,张伯行不辞劳苦,实地勘察。他感慨道:“予观河工之坏,往往坏于不学无术之人。”为了治河成功,张伯行博览群书,苦思良策,写出“治河十议”。据史书记载,张伯行督修黄河南岸河堤200余里,以及附近马家港、高家堰等河道工程,都卓有成效。
康熙四十二年,张伯行被授为山东济宁道。当时正值饥荒之年,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心忧百姓的张伯行从自家运来钱、米,并让人缝制棉衣,拯救灾民于饥寒之中。之后,康熙下旨分道赈济,张伯行被派往汶上、阳谷二县。到了地方之后,张伯行散发存放在仓库的谷粮2万余石,许多灾民因此得以活命。山东布政使责备其“专擅”,未经请示就擅自动用国家仓谷,准备上奏弹劾。张伯行慷慨陈词道:“皇上有旨赈灾,发放仓谷一事算不得是‘专擅’,是仓谷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听了他的言辞,布政使方才作罢。
清廉自守 刚正不阿
张伯行不仅政绩显著,而且为官清廉,极为注重品行操守。他曾说:“为人要诚实,存心要谨慎,学术要醇正,品行要端正,操守要清廉,任事要勤敏。此居官之急务也。”
升任江苏按察使后,张伯行未按当时“惯例”给上司送礼,反而对官场陋习深恶痛绝,表示:“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任按察使的第二年,康熙再次南巡。到了苏州境内,康熙对随从大臣说:“朕听说张伯行任官非常清廉,最为难能可贵。”因廉洁自爱,不巴结上司,张伯行也因此得罪了总督、巡抚等人,以致盛名在外而无人举荐。康熙召见张伯行,亲自举荐、擢升其为福建巡抚,赐以“廉惠宣猷”榜,并勉励道:“他日居官而善,天下以朕为知人。”希望他继续做一个廉政为民的好官。
此后十余年间,张伯行历任地方巡抚、六部侍郎和尚书,砥砺品行,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到任之后,立即发布了轰动一时的《却赠檄文》。檄文中写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寥寥数语之间,清廉自守之志已跃然纸上。张伯行非但不取不义之财,甚至连米粮、衣物等个人花销,都是从自己老家带来。他曾上疏言道:“臣虽历官巡抚,而服食、起居未脱寒酸故态。”其清廉之名“自天下妇孺无不尽知”,受到百姓爱戴。
廉能生威,亦能为人所信任。康熙五十年,江南乡试舞弊大案东窗事发。乡试的副考官赵晋交接考生,接受贿赂。榜发之后,舆论哗然,士子甚至抬着财神进入学宫,群情愤懑。案件审理过程中,行贿举人吴泌等供认不讳,甚至牵连两江总督噶礼。时任江苏巡抚的张伯行极为愤慨,秉直上疏。噶礼也参劾张伯行七大罪状。此为轰动一时的“督抚互参案”。朝廷多番派员核查,但都惧于噶礼权势,最后认定噶礼无罪,张伯行所奏噶礼一事纯属诬告,应将其革职。
对于调查结论,康熙甚为不满。某日,康熙又召集九卿,下谕说:“伯行居官清正,噶礼操守朕不能信。”噶礼为满族正红旗人,曾随康熙出征噶尔丹,为人贪婪,虽屡遭弹劾而不倒。此次与张伯行相互弹劾,查明真相后,康熙最终将噶礼革职,而让张伯行官复原职。张伯行的清廉品行深得皇帝信任,由此可见一斑。
倡明绝学 弘扬圣道
张伯行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以“倡明绝学为己任”。
据《清史稿·张伯行传》记载,他曾博览群书数千卷,当读到《小学》《近思录》《程朱语类》时,他说:“入圣门厅在是矣。”张伯行还潜心研习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各位大儒的著作,曾说:“老氏贪生,佛者畏死,烈士徇名,皆利也。”他一生“黜浮伪,崇真实”,不仅自身实现了道德自觉,还著书、讲授,教育士人学子。
据《清史稿·艺文志》记载,张伯行撰有《道统录》《困学录集粹》《朱子语类辑略》等书共200余卷。其著书立说,“或有关于世道人心,或有关于身心性命,断非漫然而为之”。他希望人们能修习圣贤之道,以整齐道德风俗。
著书之外,张伯行还修建学校,讲授学问。他在家乡修建请见书院,讲习“正学”即程朱理学,后来又修建了清源书院、夏镇书院、鳌峰书院等,还拿出自己的藏书供人习读,并将搜集到的先儒文集刊成《正谊堂集》,用来教导诸生。临终之时,他不忘上疏皇帝请求崇尚“正学”,奖励直言敢谏之臣。
张伯行一生立功、立德、立言,始终践行“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的人生格言。“只饮江南一杯水,四海清官数伯行”,他的功绩品行不仅享誉当世,亦为后人称颂。(作者:苏俊林 单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更多推荐
更多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被誉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圣人。明正德五年(1510),...
作者:蔡玫 肖琼兰2024-03-25 22:22
【清廉网】张联桂(1838年-1897年),字丹叔,一字韬叔,生于江苏扬州府江都县浦头乡,历任灵川县知县、贺县知县、全州知州、广西提刑按察...
来源:秀峰区纪委监委2022-07-19 08:40
【清廉网】(胡遵远)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副军职离休老红军、原总后勤部管理局顾问,洪学智上将夫人张文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作者:胡遵远2022-06-06 08:40
【清廉网】1943年秋,统治安徽的桂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和立煌(安徽省金寨县的前身)警备司令部逮捕了隐蔽在国民党军政机关内部、坚持“地下”...
作者:胡遵远2021-08-20 09:48
【清廉网】(高铁军)多松年(1905-1927) ,蒙古族,又名多寿,蒙名乌力吉图。1905年4月出生于归绥市(现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
作者:高铁军2021-06-08 08:18
【清廉网】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初夏的阳光洒进一处依山而建的院落,一尊雷锋塑像在绿树红墙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一批又一批市民游客来到塑像前...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谢璐2021-05-19 09:05
【清廉网】(胡 遵 远)1931年1月中旬,鄂豫皖红四军成立后,鉴于进攻苏区的敌人处于守势,遂决定开始进行进攻作战。
2月2日,红四军攻打...
作者:胡 遵 远2021-05-16 08:30
时任城工部部长的刘仁为地下工作者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一律停止组织生活,杜绝一切社会关系,不允许和亲友往来,不允许到公众场合活动,不许上影剧院,...
来源:东城区纪委监委2021-05-15 08:43
【清廉网】韦祖珍(1912年8月-198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广西东兰人。受韦拔群领导的东兰农民运动影响,韦祖珍16岁参加农...
来源:东兰县纪委监委 东兰县党史研究室2021-05-07 09:27
【清廉网】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开幕,首次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由正式委员七人、候补委员三人组成...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刘社建2021-05-06 08:35
【清廉网】(易舜)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尚不足38岁。在李大钊牺牲94年之际,北京市档案馆推出“播火——李大钊革命活...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易舜2021-05-05 08:48
【清廉网】你可能想象不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新疆学院(现新疆大学前身)和省立第一中学的课堂上,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被列为学生们的必修课。开此先...
来源:石榴云2021-03-01 08:31
【清廉网】(胡 遵 远)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
作者:胡 遵 远2021-02-05 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