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监察官】蔡 襄:万古受知 箴铭诫子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谟,仙游枫亭人,北宋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任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要职。
“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位于仙游县枫亭锦岭的蔡襄墓前石望柱上这对题联,形象概括其一生政绩和后人敬仰。
蔡襄一生为官37年,清正廉洁,扶正祛邪,不徇私情,刚直敢谏。在知谏院任上,蔡襄力主御史兼任言谏之职,开创了台谏合一的先河,其监察思想既承我国历代传统,又具时代精神,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被誉为“监察官第一人”。
宋沿袭唐制,监察制度主要由谏官谏诤和御史纠弹两部分组成。宋代的监察制度有个重大改革,就是在御史台置言谏御史,让御史兼言谏之职。这一改革,正是由蔡襄推动的。
宋庆历三年(1043年),朝廷任用忠直之士王素、余靖、欧阳修等为谏官。蔡襄感到言路已开,虽然他当时还在馆阁校勘任上,职微言轻,但大胆向宋仁宗上了《言增置谏官书》, 指出皇帝任用谏官不难,难的是听取谏言;听取谏言或许还不难,最难的是采纳谏言,“以广言路,此陛下为社稷生灵大计也。”这确是说到言谏制度的根本上。只有真正采纳谏言,谏官才不会形同虚设,听谏也才不会失去其价值和意义。可见,蔡襄的监察思想是主张既要任用谏官,又要倾听谏言,更重要的是采纳谏言,落实谏言。
宋仁宗因此补点蔡襄为谏官。蔡襄、王素、余靖、欧阳修等4人,被称为“四谏”。言事御史的设置,为台谏合一开了先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监察弹劾官吏,就是检举各级官员的失职、渎职及其他行为。蔡襄认为,首先要重视御史官的选择,御史台官员应有“鲠正之志”,才能肃正纪纲。蔡襄在为皇帝拟就的《尚书都官员外郎郭中锡可侍御史制》中指出:“御史府之职,正纪纲,绳愆缪,外以肃官师,内以献忠谠,名为清要,固难其材。”
为解除谏官进谏言的后顾之忧,蔡襄还向朝廷建议,谏官论列官员的奏疏必须保密,不要出示给当事人看。
为了有效地监察地方官吏,防止地方官吏欺压百姓、贪污腐败、相互勾结等种种恶行,蔡襄向朝廷建议在派遣使臣巡察州郡时要告诫他们安抚百姓,惩恶扬善。康定二年正月,蔡襄向朝廷上了《乞戒励安抚使书》,蔡襄指出,皇帝派出的安抚使要能够体恤穷民,存问乡里;对州县官吏治绩可称、有才干的,要予以褒奖、提拔;对贪赃枉法、名声很坏的要予以追查严惩;庸庸碌碌,才不堪任的要予以调换;七十以上昏老不知退的,一切罢之。要求对巡察州县的官吏严加告诫,使其真正起到监察地方的作用,而不是徒具形式。蔡襄长期担任中央监察御史和其他官职,有一套较为系统的监察思想,在中国古代监察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蔡襄一生刚直忠勇,疾恶如仇。他痛陈“天下困弊”与“至危”,极力呼吁朝廷“更张”,“以救其患”。
宋仁宗景祜三年(1036年)五月,改革派代表范仲淹上疏,认为自宰相吕夷简执政以来,用人唯亲、因循守旧、压制忠贤、大坏纲纪,导致国家处于贫弱的状态。仁宗却听信吕夷简谗言,贬范仲淹出知饶州。名士余靖、尹洙出于义愤,为其鸣不平也遭谪贬出朝。欧阳修致书右司谏高若讷(监察官员),指责其不能伸张正义,不知羞耻,也获罪被贬为夷陵县令。
朝廷十三天内连贬四位朝官。当年二十四岁、初任西京留守推官的蔡襄,闻知大愤,为此而作《四贤一不肖诗》五首,赞扬范、余、尹、欧阳为“四贤”,怒斥高氏为“一不肖”。
蔡襄高尚的品德情操由此可鉴。《四贤一不肖诗》甫一面世,即被争相传抄,蔡襄因此名扬朝野。庆历三年,蔡襄被补点为谏官后,操持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疏朝廷解除奸相吕夷简的职权。
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坚持原则,不循私情,上疏乞罢自己座师时为宰相的晏殊“不谋其政,唯图家私置业,强占田产,建盖府第。”在蔡襄等人的多次弹劾下,晏殊终被罢相。宰相章得象的亲戚魏兼安任淮南转运使,敲榨民财,无恶不作,民愤极大,却无人敢揭发。蔡襄了解情况后,不畏权贵,大义凛然,奏请皇帝杀了魏氏,以平民愤。
蔡襄还在《明谏》等论著中批驳了强加在谏官身上的好名、好进、彰君过三种莫须有罪名,鼓励谏官直言无隐。对于一些谏官的投机取巧、不知廉耻、不敢进言等错误,也进行了批判,并且建议皇帝“擢官必自主之”,即选拔忠于朝廷、敢于直谏的人担任谏官,以使谏官真正履行其谏诤的职责。
南宋治平四年(1067年)八月十六日(9月27日),蔡襄在家中逝世,享年五十六岁。
漫漫历史长河中,蔡襄在大宋王朝风口浪尖义正辞严谏诤,声如洪钟的孤直背影,近千年时光过去了,化作一个崇高的形象烙在百姓心中,留给后人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仙游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