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历史文库

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发布时间:2016-10-25 16:00:30 浏览: 755

   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关学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正蒙》等著作。张载曾将《正蒙·乾称篇》开头的一段文字抄录下来,贴在学堂的入口处,取名《订顽》,又称《西铭》。他著名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思想就出自这篇短文。他将民众视为自己的同胞、万物视为自己的朋友,其中蕴含着一种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和精神追求。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要达到民胞物与的境界,首先要超越狭隘的自身,张载称之为“大心”,“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只有使自己的心量扩充到天地宇宙,才能体会到自己与他人万物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张载年少时无所不学,尤其喜欢谈论军事。二十一岁时,他向当时主持西北军务的范仲淹上书,提议纠集义兵攻下洮西之地,希望自己能借此建功立业、获得功名。范仲淹一看就知道张载资质不凡,于是对他说:“儒家当中自然有值得追求的事,为什么非要去探讨军事呢?”范仲淹并没有否认军事的重要性,只是认为,与军事相比,张载可以在思想领域取得更高的成就,于是赠送给张载一部《中庸》,提示他留心儒家之学。后来,张载将研习儒家之学作为自己终身的志向,他曾经感慨:“吾道自足,何事旁求!”张载所领悟的自足之道就是儒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民胞物与的思想。

  张载对民胞物与思想的体认经过了一番辛勤的努力。他读书思考极为刻苦,据弟子回忆,他整天端正地坐在房间里,座位左右堆满了书籍,俯身读书,仰坐思考,一有心得马上写下来。有时半夜突然有了灵感,就立刻起床、点起蜡烛记录。他以圣人为志、勤于思考,从不懈怠。他曾写过一首《芭蕉诗》,自述为学历程:“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面对新的疑惑,要学习芭蕉不断长出新心,不断明白新的道理、培养新的德行。

  正是在这种思学并进、德智日新的思想历程中,张载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当中的地位,他写作《西铭》,“视天下无一物非我”,以广阔的胸襟包容天地万物、将天下百姓都看作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不囿于一己私利,存仁心、养天性,自觉承担起更为重要的道德义务。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在《西铭》中,张载写道:“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这是说,天下所有衰老多病、孤苦伶仃的人,都是我遭受了困顿苦难、没有依靠的兄弟。像照顾自己家的老人和孩子一样去保护和照顾他们,是我应尽的义务。张载不仅在思想上提出了这一主张,更在现实中切实践行。

  考中进士后,张载曾任云岩县令,在任之时,他推行德政、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深得百姓爱戴。他每个月都在县衙设酒食款待县里的老人,向老人们询问民众的疾苦、讨教教育年轻人的经验,亲自向百姓示范养老敬长的做法。张载把治下的每一个普通百姓都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对待。一旦县里颁布了对民众有利的政令文告,为了使之家喻户晓,他便把下属的乡长们召集起来、反复叮咛,让他们回去之后向民众转达文告的内容,哪怕是对不识字的人和儿童少年也都要讲解。路上遇到普通百姓,张载都会问道:之前发布的某项政令,由乡长传达给你,你都知道了吗?倘若百姓没有听说过,张载就会责罚不将百姓放在心上的下属。

  后来,张载赴渭州任职。渭州因地处边塞,当地人常常缺少粮食,只能向官府借贷。张载在渭州时,正逢大灾之年,他向上级官员建议,调用数十万军粮储备救济灾民,又招募普通百姓担任巡防士兵,以保证他们的生存和收入。在他的关怀下,百姓顺利度过了灾年。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这首《墨竹图题诗》,正可以用来形容张载对百姓的关怀之心。在民胞物与思想的指引下,张载时刻惦记百姓的安危冷暖,尽管官职卑微,却勇于承担救民于水火之中的重大责任。这种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的宏阔胸襟和与百姓痛痒相关、同呼吸共命运的自觉担当,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在张载看来,富贵福泽,固然对生存更加有利;贫贱忧愁,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因为胸怀天下、从道义中得到了满足,自然能够坦然面对生死。民胞物与意味着,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事业中去,对于个人的生死富贵,抱有一种明达的态度。

  除任职做官外,张载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陕西凤翔府郿县(今眉县)横渠镇度过的。横渠镇地处偏僻、贫穷落后,张载依靠家中薄田生活,但因学问深厚,仍然有不少人慕名前来求学。如果有学生资财不足,虽然已经家贫不能自给,张载仍会将自己的粗茶淡饭与他们分享。尽管穿着破旧的衣服、吃着寡淡的食物,但他仍然为学生从容讲学、乐在其中。他常对学生说:“天下的富贵,总有穷尽的时候,只有道义取之无穷。”临终之时,他的身边只有一个外甥,家中都没有足够用来治丧的钱财。直到第二天,在长安的弟子们闻讯赶来,才凑钱为老师办了丧事。

  尽管一生清贫,但张载不以为意,始终将个人的功名利禄置之度外,他心中所牵挂的,都是百姓的疾苦。在横渠镇居住讲学期间,张载曾经和学生买了一块地,打算试行井田制,将其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又计划建立学校、弘扬礼俗、救灾恤患,以此来教化和帮助普通民众。可惜张载不久后就去世了,他的多数想法没有来得及实行。但在横渠镇厓下村北田间,始终保存着两条笔直的田埂,据说是当年张载带领弟子和百姓试行井田和兴修水利的遗迹。张载死后,被封为“郿伯”,清代编修县志时,将此处遗迹命名为“郿伯井田”。时至今日,横渠镇还保留着张载祠,张载关心民众、爱护弟子的故事也仍在当地流传。

  张载的一生,就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真实写照。历史上,“民胞物与”激励着仁人志士救国家于危难、拯生民于涂炭。在今天,它仍旧启示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关怀社会、关注民生,自觉肩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于文博)

更多推荐
更多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被誉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圣人。明正德五年(1510),...
作者:蔡玫 肖琼兰2024-03-25 22:22
 【清廉网】张联桂(1838年-1897年),字丹叔,一字韬叔,生于江苏扬州府江都县浦头乡,历任灵川县知县、贺县知县、全州知州、广西提刑按察...
来源:秀峰区纪委监委2022-07-19 08:40
【清廉网】(胡遵远)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副军职离休老红军、原总后勤部管理局顾问,洪学智上将夫人张文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作者:胡遵远2022-06-06 08:40
【清廉网】​1943年秋,统治安徽的桂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和立煌(安徽省金寨县的前身)警备司令部逮捕了隐蔽在国民党军政机关内部、坚持“地下”...
作者:胡遵远2021-08-20 09:48
【清廉网】​(江苏省射阳县纪委监委 陈玉军)​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有一个镇叫“特庸镇”,是以革命烈士胡特庸名字命名的。...
作者:陈玉军2021-08-11 08:03
 【清廉网】​(高铁军)​多松年(1905-1927) ,蒙古族,又名多寿,蒙名乌力吉图。1905年4月出生于归绥市(现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
作者:高铁军2021-06-08 08:18
【清廉网】​在胡耀邦同志纪念馆陈列着这样一封特别的信件,这封信件的背后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来源:胡耀邦故里管理局2021-05-21 08:40
【清廉网】​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初夏的阳光洒进一处依山而建的院落,一尊雷锋塑像在绿树红墙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一批又一批市民游客来到塑像前...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谢璐2021-05-19 09:05
【清廉网】(胡 遵 远)1931年1月中旬,鄂豫皖红四军成立后,鉴于进攻苏区的敌人处于守势,遂决定开始进行进攻作战。 2月2日,红四军攻打...
作者:胡 遵 远2021-05-16 08:30
时任城工部部长的刘仁为地下工作者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一律停止组织生活,杜绝一切社会关系,不允许和亲友往来,不允许到公众场合活动,不许上影剧院,...
来源:东城区纪委监委2021-05-15 08:43
【清廉网】韦祖珍(1912年8月-198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广西东兰人。受韦拔群领导的东兰农民运动影响,韦祖珍16岁参加农...
来源:东兰县纪委监委 东兰县党史研究室2021-05-07 09:27
【清廉网】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开幕,首次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由正式委员七人、候补委员三人组成...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刘社建2021-05-06 08:35
 【清廉网】​(易舜)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尚不足38岁。在李大钊牺牲94年之际,北京市档案馆推出“播火——李大钊革命活...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易舜2021-05-05 08:48
【清廉网】你可能想象不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新疆学院(现新疆大学前身)和省立第一中学的课堂上,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被列为学生们的必修课。开此先...
来源:石榴云2021-03-01 08:31
【清廉网】(胡 遵 远)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
作者:胡 遵 远2021-02-05 12:11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