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历史文库

朱元璋重典治腐背后的政治经济学

发布时间:2015-06-17 11:04:48 浏览: 465

“郭桓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当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状告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官员李彧、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郭桓等共同舞弊,侵吞地方上缴国库的秋粮,偷盗库存金银和钱钞。经查,此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牵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等;根据朱元璋钦定的《大诰》所说,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精粮2400万石,而当时国库一年收入是2940万石,数额触目惊心。朱元璋大怒,下令处死所有涉案中央高级干部,对涉案各级官员和通同作弊者亦严刑追究,《明史》载:“自六部左、右侍郎以下···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同时开始大规模追赃,共追回粮食700万石。由于此案涉及官员与民间豪强勾结,尤其是江浙一带的大地主多有牵涉其中,因此江苏、浙江一带的豪门大族多有因此案破产者。


朱元璋在此案处理过程中充分贯彻了其“重典御下,稍有触犯,刀锯随之”的吏治思路,凡涉案者无不遭受重刑,株连甚广。“郭桓案”被世人称为明初四大案之一,时人与后人多有认为该案过于严酷。这种论调属于空泛的皮相之论,没有深入到历史的实相当中去。


明朝初年,百废待兴,迅速恢复经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成为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主要议题,“务培邦本,使食货充而国用足”,也就是要同步实现民富与国强,这是朱元璋一朝的经济基本国策。洪武元年,朱元璋晓谕百官:“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安养生息之。”朱元璋多次减免各地赋税劳役,鼓励百姓垦荒,官给牛种,兴修水利,移民垦边。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全国范围内经济形势已经好转,百姓已经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朱元璋发现,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有几个问题严重干扰了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态:


一是勋功贵族日益扰乱国家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朱元璋建国后,论功行赏,封赏百官,勋功贵族封田遍布天下,尤其是国家富庶之地。但是勋功贵族多有违法犯禁的行为,甚至“所赐公田庄佃,多依势冒法,凌暴乡里”,问题层出不穷。以至于朱元璋于洪武六年命工部铸造铁榜申诫公侯,列举了“强占官民山场、湖泊、茶园”、“屯田佃户、管庄干办、火者、奴仆及亲属人等依势凌民、侵占财物者”等多种违法犯禁的情形及处理规定。


二是地方豪强实力渐强,并与勋功贵族、各级官吏逐步勾结。以富庶的江浙地区为例,自古以来就有“天下税赋半江南”、“苏松税赋半天下”的说法,也是豪强地主数量最多的地区,当地大地主为逃避赋税,“大率以田产寄他户”。“他户”就是明初的勋功贵族。同时,地方豪强与各级官吏勾结,或通过伪造册书、谎报灾荒的方式,骗取国家救灾粮款;或隐瞒田产逃避税收;或将本应由地主负担的赋税转移至百姓头上,“浙西所在有司,凡征收害民之奸,甚如虎狼”。随着三者勾结程度的加深,一个由勋功贵族、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地方豪强组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已经形成。


早在郭桓案爆发之前,经济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洪武十三年,吏部奏报,全国“税课司局岁收额米不及500石者达364处”,显示出国家税收能力受到了影响。而到“郭桓案”爆发时,暴露出来的问题更是触目惊心,浙西一地秋粮应上缴450万石粮食,郭桓与浙西官员上下其手,只上缴粮、钞等合计200万石,郭桓自己收钞50万贯,剩余由当地官员瓜分;应天等五府夏税秋粮等全部被瓜分,“无一粒上仓”。这表明,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已经严重扭曲,中央在经济领域的权威已经遭到了巨大的侵蚀,无怪乎朱元璋要痛下杀手,掀起反贪风暴。


“郭桓案”历时不到4个月,雷霆万钧,朝野震惊。朱元璋通过查办“郭桓案”,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是澄清了吏治,健康了国家的政治生态。“郭桓案”的表现形式是针对官僚队伍的反腐败行为,该案涉及人员,上至六部尚书,下至地方小吏,凡有牵涉其中者,无不遭到了严刑处罚,形成了极大的震慑效果。“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指,吏治涣然丕变矣。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二是整顿了国家经济秩序,增强了中央的经济权威。“郭桓案”摧毁了由勋功贵族、官僚、地方豪强组成的腐败网络。豪强地主的经济势力遭到削弱,隐瞒的土地、人口重新纳入政府税收范围,增强了国家的税收能力。同时,豪强地主的破产,扩大了农村自耕农的比重,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直接促成了“永乐盛世”的出现,史载“洪永熙宣之际,府藏衍溢”。


最后还要提一点,“郭桓案”促成了大写数字的出现。“郭桓案”后,朱元璋将记账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后来又把“陌”和“阡”改写成“佰”和“仟”,以杜绝贪官污吏通过篡改数字贪赃枉法。


从“郭桓案”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反腐败不仅仅是一种澄清吏治的政治行为,而是有着丰富政治经济内涵的重要举措。腐败的出现意味着社会经济、政治运行出现了问题,意味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出现了扭曲,而反腐败恰恰就是对扭曲了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从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反腐败是政治学,更是一种政治经济学。(柴 杰)



更多推荐
更多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被誉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圣人。明正德五年(1510),...
作者:蔡玫 肖琼兰2024-03-25 22:22
 【清廉网】张联桂(1838年-1897年),字丹叔,一字韬叔,生于江苏扬州府江都县浦头乡,历任灵川县知县、贺县知县、全州知州、广西提刑按察...
来源:秀峰区纪委监委2022-07-19 08:40
【清廉网】(胡遵远)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副军职离休老红军、原总后勤部管理局顾问,洪学智上将夫人张文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作者:胡遵远2022-06-06 08:40
【清廉网】​1943年秋,统治安徽的桂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和立煌(安徽省金寨县的前身)警备司令部逮捕了隐蔽在国民党军政机关内部、坚持“地下”...
作者:胡遵远2021-08-20 09:48
【清廉网】​(江苏省射阳县纪委监委 陈玉军)​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有一个镇叫“特庸镇”,是以革命烈士胡特庸名字命名的。...
作者:陈玉军2021-08-11 08:03
 【清廉网】​(高铁军)​多松年(1905-1927) ,蒙古族,又名多寿,蒙名乌力吉图。1905年4月出生于归绥市(现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
作者:高铁军2021-06-08 08:18
【清廉网】​在胡耀邦同志纪念馆陈列着这样一封特别的信件,这封信件的背后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来源:胡耀邦故里管理局2021-05-21 08:40
【清廉网】​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初夏的阳光洒进一处依山而建的院落,一尊雷锋塑像在绿树红墙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一批又一批市民游客来到塑像前...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谢璐2021-05-19 09:05
【清廉网】(胡 遵 远)1931年1月中旬,鄂豫皖红四军成立后,鉴于进攻苏区的敌人处于守势,遂决定开始进行进攻作战。 2月2日,红四军攻打...
作者:胡 遵 远2021-05-16 08:30
时任城工部部长的刘仁为地下工作者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一律停止组织生活,杜绝一切社会关系,不允许和亲友往来,不允许到公众场合活动,不许上影剧院,...
来源:东城区纪委监委2021-05-15 08:43
【清廉网】韦祖珍(1912年8月-198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广西东兰人。受韦拔群领导的东兰农民运动影响,韦祖珍16岁参加农...
来源:东兰县纪委监委 东兰县党史研究室2021-05-07 09:27
【清廉网】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开幕,首次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由正式委员七人、候补委员三人组成...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刘社建2021-05-06 08:35
 【清廉网】​(易舜)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尚不足38岁。在李大钊牺牲94年之际,北京市档案馆推出“播火——李大钊革命活...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易舜2021-05-05 08:48
【清廉网】你可能想象不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新疆学院(现新疆大学前身)和省立第一中学的课堂上,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被列为学生们的必修课。开此先...
来源:石榴云2021-03-01 08:31
【清廉网】(胡 遵 远)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
作者:胡 遵 远2021-02-05 12:11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