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历史文库

“清代第一贪污大案”何以发生

发布时间:2014-06-03 20:24:15 浏览: 365

 “捐监冒赈”案之特点


一是捐监政策带来的巨额利益,几令所有参与的官员利令智 昏,形成了罕见而庞大的非法利益共同体。甘肃地瘠民贫,捐监本是清朝中央政府为节省国库赈济开支,不得已采取的一项权宜之策。鉴于以往此举积弊多端,才将 “能事之藩司”王亶望调任甘肃布政使,委以捐监重任。但王亶望自开捐始即折收银两,“将实收总交兰州府存贮,给发各州县或多或少俱系藩司主政”,各州县领 回的“监粮”,“未见买补归仓,盘查结报皆系具文”,放赈时“各属报灾分数俱由藩司议定具奏补行取结,并未亲往验看,放赈亦不监视”。待王亶望被抄家时, “估值银三百余万两。”上行下效,其他涉案人员如皋兰知县蒋重熹侵吞赈银4.7余万两,宁夏知县宋学淳侵赈银3.4余万两,金县知县邱大英侵赈银2万两, 等等,均数额惊人。值得注意的是,虽因利益关系而沆瀣一气、荣损与共,但甘肃各级官吏的日子并不好过。王亶望利用职权对下滥索科派,名目之多,数额之大, 以致时有民谣传:“一千见面,两千便饭,三千射箭。”即便如此,贪腐集团却心照不宣,内部坚如磐石,无一人检举揭发。捐监背后隐藏的权钱交易让这些人普遍 受益,维护捐监政策已成为他们最大的利益。


二是捐监冒赈案在事先有所防范、事中有所察觉的前提下依然发生。王亶望赴任之前,乾隆 专门召见他,明确训示只能以谷粮报捐,万不可滥收折色银两,并亲自规定捐监粮数为43石。可见,乾隆明知“外省开捐究非善事”,但仍寄希望于主管捐监的官 员“核实稽查,勿使滋弊”。此外,王亶望等人的贪腐行为并不复杂,掩饰得也并非天衣无缝,开捐以来,乾隆便对短期内捐监人数陡增、监粮积聚日多产生怀疑, 但出于对自己用人的盲目自信,非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验证核实,还给了贪腐者想方设法掩饰罪行的机会,特别是乾隆讯问有关疑点后,还作出“尔等既身任其事, 勉力妥为之可也”的批示,更消除了王亶望等人的后顾之忧。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因捐监有功,王亶望被擢升为浙江巡抚。有举报称其赴浙上任时,古董、珠玉、皮 张、绸缎等“囊橐捆负,数百骡驮,满载而去”,然而乾隆不为所动,八月甚至还下旨赏赐王亶望之母邓氏“御书匾额,并大缎两匹、貂皮四张”。就这样,王亶望 又把贪污之风肆无忌惮带到了浙江。乾隆事后也反省,对此事“早有风闻”,“徘徊迟疑者已阅数年”。正是最高统治者的容忍放纵、养痈遗患,最终使涉案官员和 贪腐金额如雪球般越滚越大,最终无法收场。


三是面对这一起在朝野几乎是公开的冒赈案,清政府施行的各种监督机制不起任何作用,沦 为一纸空文。清朝为预防和惩治官吏腐败,从监察、行政、人事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较完备的监督机制,但收效甚微。乾隆四十二年,钦差大臣刑部尚书袁守侗前往 甘肃开仓查粮,各州县官员相互报信,串通作弊,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等方式应付检查,袁守侗回京复命,奏称“仓粮系属实贮”。闽浙总督陈辉祖之弟陈严祖、江苏 巡抚闵鹗元之弟闵鵷元都涉及此案,陈辉祖充耳不闻、装聋作哑;闵鹗元去信告诫其弟,令其收敛,仅此而已。该案若非乾隆亲自“层层询问”,令查办此案者“不 得存好人之见”、否则“为人代担干系”,真相实难大白天下。不难看出,王亶望等人的贪腐行径早已成为朝野几乎公开的秘密,无人对其发难的奥妙,自然在于王 亶望等人四处行贿,使朝廷的各种反腐败制度丧失了执行力。


四是王亶望虽然贪婪成性,早期却以清廉勤政闻名,呈现出复杂的“双面” 人格和官品,极具欺骗性。据载,王亶望刚当官时,以清廉勤政、捐资兴学为人称道。任兰州知府期间,兰州府学学生为争夺学宫的租金支配权发生争执,他从府县 中选出两名品行端正的绅士,掌管租金及学宫修缮事务,每年年底报销查核,形成制度,从此再未生弊端。再如,他倡导捐资,为皋兰县诸生筹措赴考路费,促其奋 发上进,以至该县进士雄居甘肃各县之冠。乾隆二十八年,王亶望初次入朝觐见时,乾隆评价“此人竟有出息”。乾隆三十七年,王亶望再次被引见,乾隆朱批: “竟好,王师(姓王名师,曾任江苏巡抚)之子,将来有出息。”可见王亶望曾给乾隆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些政绩为他赢得了不少口碑,扩大了正面影响,但也为 其日后大肆贪赃掠财提供了绝佳的伪装。


“捐监冒赈”案的成因与启示


甘肃“捐监冒赈”案震惊朝野,涉案官员虽然都受到了极为严厉的惩处,但乾隆朝后期贪腐横行的现象却没有因此得到遏制,甚至愈演愈烈。由此来看,这一贪腐大案不失为清朝国运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表征。


纵观整个清史,乾隆在统治前期及中期,惩办贪污非常严厉。比如,乾隆鼓励举劾贪官,听闻督抚不贤,立刻下旨查办,并以革职抄家继之,首要之犯押解京城 “廷鞫”。一旦查实严惩不贷,籍没资财入官,并株连子孙。然而,乾隆时期督抚侵贪案件数量之多又是空前的,特别是到了后期,甘肃捐监冒赈案等大要案接连出 现,根本防不胜防。个中原因十分复杂,究其根本乃滋生腐败的土壤与皇权至上息息相关,与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紧密相连;从当时具体历史背景来考察,笔者认为 此现象还与乾隆对惩治贪污犯的政策调整有直接关系。如,乾隆六年明确,贪污官员不仅应于限期内完缴赃款,还要发往军台做苦力。乾隆二十三年规定,犯有死罪 的赃官,再也不能以家产来赎命。同年九月,又废除贪污官吏在限内完赃可减刑的旧例。乾隆四十二年,又重申“亏空钱粮入己,限内完赃,不准减等”……这些法 律条例愈来愈严厉,对贪污官员极有威慑力,利于遏制贪腐之风。但乾隆四十五年,和珅任户部尚书时,为满足乾隆个人的奢侈生活,开始实行“议罪银”制度—— 即议罪罚银,主要针对督抚等地方大员、布政使、盐政织造、税关监督及富裕商人而设,“令其自出己赀,稍赎罪戾”。罪官出资多少,视官缺肥瘠及收入多寡而 定。议罪银收入,大部分供皇室消费。犯罪官员为示效忠皇上,多自愿从重认罚。只要纳银重罚,不但可以继续任职,甚至可以超擢更大的官或更肥的缺。实行议罪 银制度怂恿了贪污行为,严重消弭了乾隆前期惩治贪污的效果,加速了乾隆后期吏治败坏。


“清代第一贪污大案”给我们的启示有五点: 一是反腐败不能有“禁区”,需要执政者正身率下、以身作则,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二是要自觉树立法纪意识,任何人都不能置身法律之上、有不受法律 约束的行为;三是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任何松懈或反复都容易导致贪腐之风反弹;四是要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加大对腐败风险高发领域和环节的监督力度,遏制 非法利益群体集团化;五是要抓早抓小,防止小问题拖成大案要案,造成不良的政治、法纪和社会影响。(聂达)

更多推荐
更多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被誉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圣人。明正德五年(1510),...
作者:蔡玫 肖琼兰2024-03-25 22:22
 【清廉网】张联桂(1838年-1897年),字丹叔,一字韬叔,生于江苏扬州府江都县浦头乡,历任灵川县知县、贺县知县、全州知州、广西提刑按察...
来源:秀峰区纪委监委2022-07-19 08:40
【清廉网】(胡遵远)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副军职离休老红军、原总后勤部管理局顾问,洪学智上将夫人张文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作者:胡遵远2022-06-06 08:40
【清廉网】​1943年秋,统治安徽的桂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和立煌(安徽省金寨县的前身)警备司令部逮捕了隐蔽在国民党军政机关内部、坚持“地下”...
作者:胡遵远2021-08-20 09:48
【清廉网】​(江苏省射阳县纪委监委 陈玉军)​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有一个镇叫“特庸镇”,是以革命烈士胡特庸名字命名的。...
作者:陈玉军2021-08-11 08:03
 【清廉网】​(高铁军)​多松年(1905-1927) ,蒙古族,又名多寿,蒙名乌力吉图。1905年4月出生于归绥市(现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
作者:高铁军2021-06-08 08:18
【清廉网】​在胡耀邦同志纪念馆陈列着这样一封特别的信件,这封信件的背后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来源:胡耀邦故里管理局2021-05-21 08:40
【清廉网】​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初夏的阳光洒进一处依山而建的院落,一尊雷锋塑像在绿树红墙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一批又一批市民游客来到塑像前...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谢璐2021-05-19 09:05
【清廉网】(胡 遵 远)1931年1月中旬,鄂豫皖红四军成立后,鉴于进攻苏区的敌人处于守势,遂决定开始进行进攻作战。 2月2日,红四军攻打...
作者:胡 遵 远2021-05-16 08:30
时任城工部部长的刘仁为地下工作者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一律停止组织生活,杜绝一切社会关系,不允许和亲友往来,不允许到公众场合活动,不许上影剧院,...
来源:东城区纪委监委2021-05-15 08:43
【清廉网】韦祖珍(1912年8月-198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广西东兰人。受韦拔群领导的东兰农民运动影响,韦祖珍16岁参加农...
来源:东兰县纪委监委 东兰县党史研究室2021-05-07 09:27
【清廉网】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开幕,首次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由正式委员七人、候补委员三人组成...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刘社建2021-05-06 08:35
 【清廉网】​(易舜)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尚不足38岁。在李大钊牺牲94年之际,北京市档案馆推出“播火——李大钊革命活...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易舜2021-05-05 08:48
【清廉网】你可能想象不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新疆学院(现新疆大学前身)和省立第一中学的课堂上,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被列为学生们的必修课。开此先...
来源:石榴云2021-03-01 08:31
【清廉网】(胡 遵 远)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
作者:胡 遵 远2021-02-05 12:11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