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历史文库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宋代科举

发布时间:2014-04-01 16:57:19 浏览: 463

宋代的科举考试在唐代基础上又有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宋代的制度更趋于严密和健全。


首先是考试方法的改进。唐初科举考试由于处在初创阶段,制度并不健全。那时,应考者与考官取士,也不全凭试卷,而是兼采士人的社会声誉和门第。当时社会盛行着多种走门路的办法,其中最主要的有“行卷”和“通榜”。


“行卷”即士人把平时所写的诗赋文章的卷子,送给在中央任职、有学问有名气的先辈大官看看,借以博得他们的赏 识与推荐。如果一次未能自达,就再次送上,称为“温卷”。“通榜”即是上述先辈把自己所赏识的士人列上名单,向主考官推荐。主考官在发榜前,也常根据他们 的品评,决定某人是否录取。所以唐代考官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事先决定谁取谁不取,有时还可以不必看应举人的试卷,单凭谁是通榜者、谁是社会知名之士、谁 门第出身高贵,就可以预先定好录取名单。


本来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唐代考试既看卷子,也看重平时才气,又吸取通榜人的意见,把社会舆论与考试结合起来,这在识别人才上,比之于单凭一纸试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也易使人钻空子,产生种种营私舞弊的毛病。


宋代有鉴于唐的考试流弊,在制度上加以改革,使之严密化,于是遂有“锁院”、“糊名”和“誊录”等办法的产生。


锁院,即在考试期间封闭贡院考场,以防范有关人员串通作弊。开始时,政府规定各路考场,在限定时间内,一律锁闭院门,防止考生冒名再去他处参加考试,后来,在举行礼部试时,也实行锁院,以杜绝内外交通,防止泄密,这样连考试官也在防范之列。


“糊名”又称“弥封”,即密封考生试卷上所写的姓名,使考试官无法知道这本卷子是谁写的。但是仅此一端,若要 舞弊,仍有办法。只要考官熟悉考生笔迹或者考生在试卷上做了约定暗记,考官仍能认出卷子,卖情录取,因此又有“誊录”之法,即另派抄书手将考生的试卷誊清 一遍。这样,经“誊录”后试卷的笔迹全出一手,考官也就无法辨认。“誊录”制度自宋代实行后,直至明清,都相沿下来。凡誊清的卷子,一律用朱笔写,称为 “朱卷”,原卷则称为“墨卷”,保存备查。


其次是考试期限的变化和录取名额的扩大。唐代科举考试,基本上每年举行一次。宋初仍承唐制,但到了宋神宗时, 确定每隔三年贡举一次。此法一直沿袭到明清。又唐代入仕有多种途径,科举只是其中一途,而进士科又只是科举中的一种,其录取的名额大体上每科约在二三十人 之间,多时亦不及40人。宋进士科受到重视,其他各科一律取消,士人经考试做官全集中在进士一科,这样录取名额就相应扩大。


再次是录取对象的身份和地位的变化。唐代名门阀阅在社会上仍有很大的势力。一些显宦子弟,在家有家教,学问有 世传,平时对朝政和掌故就已耳濡目染,应考时又有父兄的奔走嘱请,所以录取的机会比一般士人为多。到了宋代,应考人的身份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的庶族 子弟和寒门孤秀通过科举入仕的人数大大增加。这固然与考试的制度、方法的改善有关,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书籍的大量刊布流行,也在客观上给他们提供了条 件。


最后是皇帝亲自实行殿试以加强中央集权。殿试起于唐代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亲自策问贡士于洛城殿,以后 不常进行。宋太祖赵匡胤诏令恢复唐代的殿试。自此之后,历代遵奉不辍,成为常制。殿试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起着一定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宋代 在科举制度上的反映。


实际上,科举制度的产生,是为了克服九品中正以门第取人的弊病,把选用人才之权集中到中央,并使之制度化和合理化,让读书受教育的士人都能参加考试而入仕,使整个地主阶级中的人才,都能在公开的竞争中涌现出来,发扬各自的才能为国家所用。


由隋唐产生的科举制度到宋代已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徐连达)

更多推荐
更多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被誉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圣人。明正德五年(1510),...
作者:蔡玫 肖琼兰2024-03-25 22:22
 【清廉网】张联桂(1838年-1897年),字丹叔,一字韬叔,生于江苏扬州府江都县浦头乡,历任灵川县知县、贺县知县、全州知州、广西提刑按察...
来源:秀峰区纪委监委2022-07-19 08:40
【清廉网】(胡遵远)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副军职离休老红军、原总后勤部管理局顾问,洪学智上将夫人张文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作者:胡遵远2022-06-06 08:40
【清廉网】​1943年秋,统治安徽的桂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和立煌(安徽省金寨县的前身)警备司令部逮捕了隐蔽在国民党军政机关内部、坚持“地下”...
作者:胡遵远2021-08-20 09:48
【清廉网】​(江苏省射阳县纪委监委 陈玉军)​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有一个镇叫“特庸镇”,是以革命烈士胡特庸名字命名的。...
作者:陈玉军2021-08-11 08:03
 【清廉网】​(高铁军)​多松年(1905-1927) ,蒙古族,又名多寿,蒙名乌力吉图。1905年4月出生于归绥市(现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
作者:高铁军2021-06-08 08:18
【清廉网】​在胡耀邦同志纪念馆陈列着这样一封特别的信件,这封信件的背后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来源:胡耀邦故里管理局2021-05-21 08:40
【清廉网】​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初夏的阳光洒进一处依山而建的院落,一尊雷锋塑像在绿树红墙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一批又一批市民游客来到塑像前...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谢璐2021-05-19 09:05
【清廉网】(胡 遵 远)1931年1月中旬,鄂豫皖红四军成立后,鉴于进攻苏区的敌人处于守势,遂决定开始进行进攻作战。 2月2日,红四军攻打...
作者:胡 遵 远2021-05-16 08:30
时任城工部部长的刘仁为地下工作者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一律停止组织生活,杜绝一切社会关系,不允许和亲友往来,不允许到公众场合活动,不许上影剧院,...
来源:东城区纪委监委2021-05-15 08:43
【清廉网】韦祖珍(1912年8月-198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广西东兰人。受韦拔群领导的东兰农民运动影响,韦祖珍16岁参加农...
来源:东兰县纪委监委 东兰县党史研究室2021-05-07 09:27
【清廉网】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开幕,首次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由正式委员七人、候补委员三人组成...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刘社建2021-05-06 08:35
 【清廉网】​(易舜)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尚不足38岁。在李大钊牺牲94年之际,北京市档案馆推出“播火——李大钊革命活...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易舜2021-05-05 08:48
【清廉网】你可能想象不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新疆学院(现新疆大学前身)和省立第一中学的课堂上,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被列为学生们的必修课。开此先...
来源:石榴云2021-03-01 08:31
【清廉网】(胡 遵 远)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
作者:胡 遵 远2021-02-05 12:11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