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历史文库

贞观盛世的历史密钥:施政包容性

发布时间:2013-10-16 00:00:55 浏览: 324

时至今天,贞观之治的政治思想、原则及智慧仍需予以深刻审思,其中施政上所体现出的包容性颇值珍视


如所周知,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627-649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封建治世的典范——“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不仅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成就,为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也形成了一系列开明的政治思想和原则,取得了卓越的政治成就,体现出高度的政治智慧,不仅为有唐一代的施政创立了规制,有力推动了大唐帝国的强盛,而且为后世诸封建王朝留下了丰厚的施政遗产,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天,贞观之治依然为国人萦怀追慕,其政治思想、原则及智慧仍需予以深刻审思,其中施政上所体现出的包容性颇值珍视。


概要而言,贞观之治的施政包容性,可举出如下数端。


尊重和正确对待不同的政见尤其是针锋相对的政见,是大智慧


贞观二年(628年)正月,唐太宗对魏徵说:“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徵答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主张在方针政策的制定上要正确对待不同的政见,虚怀博纳,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情况。唐太宗对此深表赞同。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询问宰相房玄龄、萧瑀,让他们谈谈隋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两人回答说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唐太宗说,你们的看法是只知其一,未知其二。他指出隋文帝的缺点是“事皆自决,不任群臣”,虽然十分勤奋劳苦,但结果是处事未必都合乎事理。唐太宗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事情千头万绪,千变万化,可谓一日万机,是不可能以皇帝一人之智进行决断的,必须信任宰相,委任百司,发挥集体的智慧和能力。


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又对大臣们说:“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朕每思之,若欲君臣长久,国无危败,君有违失,臣须极言。朕闻卿等规谏,纵不能当时即从,再三思审,必择善而用之。”


这种真诚纳谏的精神和不以皇帝为独尊的开阔心胸,能够容得下、听得进不同的政见,方针政策的制定常常是经过充分的讨论和权衡,有力促成了贞观政治的集思广益和优良政风,促成了政治清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关键是尊重和正确对待不同的政见尤其是针锋相对的政见,显然是政治上的一种包容和成熟、一种豁达和开放,是大度量,也是大智慧。与其相反,不了解掌握全面情况,偏听偏信,狭隘固执甚至刚愎自用,历来是施政之大忌。


戴胄以“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为由,反对唐太宗有时以私情断狱


唐太宗十分重视立法和执法,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人有所犯,一一于法”,要求认真立法和公平执法。戴胄以“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为由,反对唐太宗有时以私情断狱,唐太宗对此予以嘉纳。魏徵反对“法无定科,任情以轻重”,受到唐太宗的赞赏。唐太宗还认为不能以自己所下的诏、敕等代替法律,认为“不可轻出诏令,必须审定,以为永式”。在中国封建帝制王朝时代,“诏敕入律”,以皇帝名义发布的文告可视同法律。唐太宗不这么认为,也不主张这么做,并命令大臣们“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襟怀。唐太宗还提出了“以宽仁治天下,而于刑法尤慎”;“国家法令,惟须简约”;“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法令不可数变,数变则烦”等立法执法思想。这些思想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制定《唐律》时得到了贯彻,保证了《唐律》的约而有要,并奠定了后世封建王朝法律的基本模式。学界公认,《唐律》是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在中国法制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三教讲论”成为了有唐一代的传统,体现了政治指导思想上的兼容和多元


唐太宗大力提倡儒学,但也认为佛教和道教皆可益于教化,利于施政,说:“老君垂范,义在清虚;释迦贻则,理存因果。求其教也,汲引之迹殊途;穷其宗也,宏益之风齐致。”确立了“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三教并用”的政治指导思想。这与汉代自武帝之后“独尊儒术”的政策相比,显然具有兼容性。由于各有自己的宗旨和理论体系,三教之间的冲突辩难时有发生。


唐高祖、唐太宗等皇帝都曾召集三教头面人物进行“三教讲论”,即所谓由皇帝主持的“廷争”,就三教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辩论。“三教讲论”成为了有唐一代的传统,不仅有利于三教间的相互借鉴和吸收,而且体现了政治指导思想上的兼容和多元,促成了相当宽松和自由的思想氛围,促成了唐代文化宏大开阔的多元发展格局。三教之间经过唐代长期的相互吸收融通,为宋明理学的形成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宋明理学实际上是三教融合的产物,成为宋明以来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其中儒教着重于人与人关系的调整,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佛教讲求人的身心的内外协调,侧重人的自身矛盾的调节;道教讲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平衡。可以说,三教各有价值,功能各有侧重,渗透互补,汇通融合,保障了唐宋以后千年之久的中华文化的绵延发展。研究这一绵延发展过程,明显可见唐太宗确立的“三教并用”政策发挥了奠基与开创作用。


对反对派人士和贫寒之士的信任与重用,使得贞观群臣的组成呈现出多元性特点


唐太宗说:“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高度重视官员尤其是朝廷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同时,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唐太宗说:“朕之授官,必择才行。若才行不至,纵朕至亲,亦不虚授……若才有所适,虽怨仇而不弃。”


唐太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登基即位后,唐太宗既重用了一直跟随他的秦王府旧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也重用了原先反对他的李靖、魏徵、李勣,还破格擢拔了出身寒微的刘洎、马周、张亮。其中,对李靖、魏徵的任用,颇能展现唐太宗选官用人上的恢宏度量。


隋朝末年,李靖任职马邑郡丞。他察觉到李渊(创建唐朝的唐高祖)图谋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遂赶到长安(今陕西西安)向隋代王杨侑告密。李渊占领长安后,抓住了李靖,要杀掉他。李靖慷慨陈词,责备李渊不应因私仇杀一壮士,示人以心胸狭窄。李世民为他说情,召入秦王府,坦诚相待,委以重任。李靖知恩厚报,精忠奉国,成为南平吴会、北靖沙漠、西定慕容的一代名将,为唐王朝的创建立下大功。


魏徵最先跟从李密反隋,后来投降窦建德,再后来成了太子李建成的幕僚,曾建议李建成以收买人心的方式成功平定了刘黑闼起义,表现出非凡的政治眼光。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夺皇权的矛盾日趋激化时,魏徵多次劝说李建成抢先下手除掉李世民,但没有被采纳。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权取胜后,指责魏徵离间其兄弟之情。魏徵坦然地回答说,如果太子听了我的话,绝无杀身之祸。他表现得不卑不亢,气概非凡。唐太宗很欣赏魏徵耿直的性格和出色的才干,“改容礼之”,捐弃前嫌,擢拜魏徵谏议大夫,视为股肱之臣。魏徵后来位至特进,成为对唐太宗进谏最多的大臣,前后论及200余事,通过总结历代兴亡盛衰的经验教训,影响和造就了唐太宗的政治作为和帝王风范。


对反对派人士和贫寒之士的信任与重用,突出反映了唐太宗在选官用人上求贤若渴、大度容人的宏博度量,使得贞观群臣的组成呈现出多元性特点。这种多元性反映了群臣所代表社会阶层的多样性,有力促成了贞观政治能够更加广泛地关照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保障了施政的更多合理性。与此同时,唐太宗还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和录取名额,更多地从知识分子中选拔任用官员,进一步扩大了政权体制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有力保证了贞观政治的先进性。


以仁和宽厚的胸怀处理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彰显了唐代社会发展高度的自信心和开放度


武德九年(626年)九月,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贞观元年(627年),又说:“朕以天下为家。”贞观十八年(644年),又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的这种认识和思想,显示了处理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仁和宽厚的胸怀。在这种思想和胸襟指导下,贞观时期推行了十分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政策。贞观四年(630年),唐朝灭亡东突厥汗国后,没有采取历史上惯用的分离肢解措施,而是采取了“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属宁夏)一带,设置了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归附突厥降户,又在突厥原居地设置了定襄、云中两都督府对突厥留居民众实施管理。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领担任,可以世袭,创立了新的羁縻府州制度。开明友善的政策很快就取得了良好成效。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被回纥等族拥戴为“天可汗”,成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领,各族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条“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从此以后,“以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诸蕃渠帅死亡者,必诏册立其后嗣焉”,形成了少数民族政权首领例由唐廷册封的制度。唐太宗还实行了与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政策,以婚姻亲情的方式协调强化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开明友善的民族关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长期实施,大大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广泛互补和血肉融合,实现了多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形成,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


中外关系方面也迅速出现了繁盛景况。贞观后期,“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唐高宗以后,更是出现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壮观场景,各国贵胄使臣云集唐都长安,拜谒大唐天子。大唐帝国以其无与伦比的昌盛和开放,“怀柔荒远”、“协和万邦”,引领着世界潮流。同时,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持续发展,也推动了唐代文化的多元繁荣。以仁和宽厚的胸怀处理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彰显了唐代社会高度发展的自信心和开放度,也为大唐帝国不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唐代的历史经验昭示我们,只有全面而持久的开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才是国家繁荣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导)

更多推荐
更多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被誉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圣人。明正德五年(1510),...
作者:蔡玫 肖琼兰2024-03-25 22:22
 【清廉网】张联桂(1838年-1897年),字丹叔,一字韬叔,生于江苏扬州府江都县浦头乡,历任灵川县知县、贺县知县、全州知州、广西提刑按察...
来源:秀峰区纪委监委2022-07-19 08:40
【清廉网】(胡遵远)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副军职离休老红军、原总后勤部管理局顾问,洪学智上将夫人张文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作者:胡遵远2022-06-06 08:40
【清廉网】​1943年秋,统治安徽的桂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和立煌(安徽省金寨县的前身)警备司令部逮捕了隐蔽在国民党军政机关内部、坚持“地下”...
作者:胡遵远2021-08-20 09:48
【清廉网】​(江苏省射阳县纪委监委 陈玉军)​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有一个镇叫“特庸镇”,是以革命烈士胡特庸名字命名的。...
作者:陈玉军2021-08-11 08:03
 【清廉网】​(高铁军)​多松年(1905-1927) ,蒙古族,又名多寿,蒙名乌力吉图。1905年4月出生于归绥市(现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
作者:高铁军2021-06-08 08:18
【清廉网】​在胡耀邦同志纪念馆陈列着这样一封特别的信件,这封信件的背后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来源:胡耀邦故里管理局2021-05-21 08:40
【清廉网】​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初夏的阳光洒进一处依山而建的院落,一尊雷锋塑像在绿树红墙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一批又一批市民游客来到塑像前...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谢璐2021-05-19 09:05
【清廉网】(胡 遵 远)1931年1月中旬,鄂豫皖红四军成立后,鉴于进攻苏区的敌人处于守势,遂决定开始进行进攻作战。 2月2日,红四军攻打...
作者:胡 遵 远2021-05-16 08:30
时任城工部部长的刘仁为地下工作者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一律停止组织生活,杜绝一切社会关系,不允许和亲友往来,不允许到公众场合活动,不许上影剧院,...
来源:东城区纪委监委2021-05-15 08:43
【清廉网】韦祖珍(1912年8月-198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广西东兰人。受韦拔群领导的东兰农民运动影响,韦祖珍16岁参加农...
来源:东兰县纪委监委 东兰县党史研究室2021-05-07 09:27
【清廉网】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开幕,首次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由正式委员七人、候补委员三人组成...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刘社建2021-05-06 08:35
 【清廉网】​(易舜)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尚不足38岁。在李大钊牺牲94年之际,北京市档案馆推出“播火——李大钊革命活...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易舜2021-05-05 08:48
【清廉网】你可能想象不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新疆学院(现新疆大学前身)和省立第一中学的课堂上,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被列为学生们的必修课。开此先...
来源:石榴云2021-03-01 08:31
【清廉网】(胡 遵 远)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
作者:胡 遵 远2021-02-05 12:11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