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愧“苜蓿盘” 古村三话廉
核心提示:距福建省福安市区西南15公里,有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村庄——廉村。这是全国唯一一个由皇帝敕名,纪念廉臣的村庄。
廉村原名石矶津,是“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的故乡。唐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及第,后官至左补阙、东宫侍讲,辅佐太子李亨。当时宰相李林甫弄权,有一次,玄宗命群臣吟《屈轶草》,薛令之借传说中屈轶草(一种仙草)能辨识奸佞的特性,在吟诗中痛斥以李林甫为首的群奸,为李林甫所恨,东宫诸臣也因耿直备受冷遇。因此,薛令之题《自悼》诗于墙上曰:“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诉说清廉官吏由于奸臣排挤生活清苦,以此表达对唐玄宗宠信李林甫的不满。唐玄宗见诗后,在旁和诗一首:“啄木嘴距长,凤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自知开罪皇帝,便称病辞官还乡。后唐玄宗闻其家贫,让长溪县每年拨给赋谷,薛令之总是酌量领取,从不多要。李亨即位后,感念昔日师生之谊,旨召薛令之入朝,然是时薛令之已去世。
为嘉许其廉洁清正,李亨敕封薛令之的故乡为“廉村”,水为“廉水”,岭为“廉岭”。
2009年1月,廉村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一话古村廉风
薛令之生辰恰是八月十五中秋夜,因此自号明月先生。从“开闽第一进士”到左补阙、东宫侍讲,再被后世誉为“苜蓿廉臣”,其一生正如清风明月,磊落光明。
薛令之自幼发奋读书,曾离家结庐于灵岩山。唐代福建经济文化尚不发达,能取得官位的主要是凭借门第荫封的权贵子弟,读书与入仕是当时百姓不敢想的,所以薛令之寒窗苦读经常被当地人嘲笑不自量力。其《草堂吟》一诗中写道:“鱼未成龙剑未飞,家贫耽读人皆笑。”但薛令之志存高远,“男儿立志须稽古,莫厌灯前读书苦。”终于24岁时应试得中,成为福建第一个进士。
登第后,薛令之初任右庶子,后升为左补阙兼东宫侍讲,与贺知章同侍太子李亨,为其讲授经史。唐制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掌供奉谏诤,凡朝政阙失,大则廷议,小则上封”,就是规谏皇帝、纠正朝纲,另还有弹劾百官的权力。但开元中期,唐玄宗对谏官逐渐敷衍、疏离,甚至罢免。薛令之因诗获罪,感到仕途艰险,除自己辞官外,还寄书给在江西安福任县令的独子薛国进,命他也辞官返乡。薛国进遂在天宝末年弃官随父回乡,在灵岩山隐居。由于薛令之父子同时辞官,生活一度陷入窘困,每有岁赋,薛令之总是酌量受之,尽显其气节。
薛令之的高风亮节对后代士林影响甚大,历代福安和廉村贤人,随着金榜题名的嗒嗒马蹄声,也把廉洁、刚直的高尚品德代代相传。与对功名热衷“求取”的盛况不同,村人对功成名就后的利禄却能“舍得”。
清光绪十年版《福安县志》载:“福安入仕者多以抗直辞旧,宦囊纤薄,盖亦薛令之遗风也。”如宋代廉村进士陈最力主抗金,阻秦桧议和,后被外调到兴国军(现江西兴国县)担任知军。明代进士郭文周清正刚直被称为“铁面御史”,因上书弹劾赵文华,冒犯严嵩而被贬归乡。薛公《自悼》诗中的“苜蓿”一词,成为形容为官清贫和廉洁的熟典,为历代诗文家所用,如苏轼就写过“久陪方丈曼陀雨,羞对先生苜蓿盘”;曾在宁德作过主簿的陆游留有“饭余扪腹吾真足,苜蓿何妨日满盘”的诗句;清代大学士纪晓岚以“词臣只是儒官长,已办三年苜蓿盘”婉拒地方官的名贵食品馈赠。可见,作为“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的勤学苦读、清廉刚直影响后世至深。清福宁知府李拔来福安谒祠时,曾留诗曰:“公余谒补阙,祠水一潭清。景仰高风在,相知对月明。”
二话古景今貌
廉村的清风古韵、翰墨书香、青石古官道从唐宋绵延至今,廉村现存的祠堂、民居正厅高悬的牌匾,既是古村贤人辈出、光宗耀祖的记录,也体现了村人崇尚世德、清正廉明的精神追求。
廉村在南宋以后,因水陆交通便捷,出现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景象。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筑城墙以御倭寇,称廉村堡。堡平面略呈椭圆形,周长1258米(现存850米),墙面用鹅卵石垒砌,中为泥土夯筑。东、西尚存三个城门,用花岗岩条石叠砌,堡内有明代官道,中用鹅卵石拼花,纵向平铺三条条石,长500米,横贯城堡东西。官道深处龙骨凤檐的院墙,则是建于明清时代的古民居。
官道两侧尚存大型明、清时期民居26座,清代祠庙4座。不少家庭大厅迄今仍完好地摆放着当时造型古朴、雕镂精致的大型木屏风。民居高悬如“理学名宗”、“就目瞻云”等牌匾,尽显大家之范;如“世德作求”、“覆载资生”则是祠堂祖先遗训,至今子孙尤效。
古民居的陈设中有许多珍贵文物。“为善最乐,读书便佳”,是朱熹留下的墨宝;春、夏、秋、冬四景山水图屏,由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弟子李灿所画。沿溪城墙南边,有保留完好的唐宋古码头。沿溪徜徉于古城堡,有道长约1200米的古城墙,两座完好的用条石构筑的拱顶墙门巍然屹立。与廉村相辉映的还有富溪补阙祠(薛氏宗祠)、明月井、灵谷寺等遗迹,其中富溪补阙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子太傅”匾即悬挂于大门正上方。
20世纪30年代初,陶铸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邻近蓝田村发动了闻名全国的“蓝田暴动”,在闽东这片红色热土上打响了土地革命的枪声。至今廉村古祠堂门口还悬挂着一块金光闪闪的光荣匾,记载着当年参加革命的15位廉村儿女的英名。
三话时代新风
廉村,是古人留给今人永远的财富。近年来,宁德市、福安市两级纪委把“廉村话廉”作为品牌,围绕一个“廉”字,坚持以弘扬“清廉”的古文化精魂为主,积极吸收、借鉴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养分,进一步包装提炼,致力于将其打造成能从历史、文化、民俗、建筑等各个方面研究、品味的新文化,使其更易于融入现代生活。
2013年2月15日,正月初六。“廉村讲坛”在古厝里搭台开讲,讲坛邀请福安当地文化学者主讲《福安三贤与廉村文化》、《品读福安地域文化》和《趣谈福安方言》。“廉村话廉”以讲坛的形式对历史文化进行评说,用深层次的解读、不一样的还原讲述大家都已熟知的文化,吸引了数百乡亲到场,不少家长还特意带了孩子来感受传承,古村新风让人欣喜。
古村丰富的廉政文化内涵在今天愈加得到重视,当地不断投入人力物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纪检监察机关致力于廉政文化的挖掘和传播。
福安市纪委开展“四观四想”廉政教育活动,把“观廉村廉政教育基地,想执政是否清廉”定为活动主题之一。他们推出廉政教育图片展、清风书画展,组织观看专题片《廉村·廉岭·廉溪》、编创古装戏《清风明月》等,为廉村注入新的廉政文化展现形式。各级各部门把组织党员干部到廉村参观作为廉政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谈心会、廉政文艺采风等形式,走入廉村,感受先贤德行。
据廉村村干部介绍,随着廉政教育基地的建设,廉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来廉村参观,已经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的组织行为,还成为周边市民郊游的首选项目,也带动了农家乐、土特产销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廉村门票收入逐年上升,收入也被用于祠堂和村道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形成地域文化与经济效应的良性互动。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每年都有3万至5万名党员干部和群众前来接受教育,“廉村话廉”这一廉政教育品牌逐渐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