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历史文库

读史的学问

发布时间:2013-05-29 22:46:34 浏览: 253

文、史、哲三科,史居其中。我们的生命是一种历史的延续,只有知道了从何而来,才能知道向何而去。所以读史是一种知识人生的修养。读史,可以使人明志,可以予人知识,可以增人智慧,对人生事业益处甚大。但读史不同于读文学那样多情善感,也不同于读哲学那样深刻凝重,自有一番风景。善于读史者,能将前人的经验化为自己的智慧,使之胸襟开朗,眼界高远,气质豁达。这就是把历史读活了。然而,要真正能够把历史读活了,还得要有一番用心的学问功夫。


读史大致有两类:有修身之读,有学问之读。作为修身的读史,主要是出于调养自己心性的需要。作为学问的读史,主要是出于增长知识能力的需要。虽然我们说,读历史书总是开卷有益的,修身益智尽在其中,但根据读者的需求不同,还是会有些取法的侧重。读史得有好的方法,才能有好的收益。


说到修身的读史,人们最为熟悉的,当属是《三国演义》中关云长秉烛夜读春秋的故事。通过春秋大义,月旦人物,确立安身立命的价值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推崇的儒将形象。在这个充满诗意的故事中,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气质。


还有一种情景性的读史修身方法。清朝中兴名臣、理学大师曾国藩有一副著名的对联:“刚日读经,柔日读史”。前不久刚过世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对此解释说:“经主常,史主变。故刚日读经,理气养生也;柔日读史,生情造意也。”意思是:四书五经这类哲学著作,探讨的主要是宇宙和社会人生的大道理,这是恒常的具有根本性的哲理;历史方面的著作,讲述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道理,考察的是时代变迁的趋势,以及人们在不同历史场景中的人生态度。我们在春风得意时,容易心浮气躁,读读哲学著作,思考一下上至宇宙下至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可以使自己心气平和,处事从容。我们在事业人生上遇到困惑时,容易心理失衡,患得患失,这时去读读史书,把个人的是非得失放到历史长河中看,就会发现七灾八难是人生的常态,个人的成败实在算不得什么。于困厄处境中读史,能够从中获得激励自己的勇气,以乐观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困难。


我们生活在喧嚣纷扰的社会中,既会有志得意满的“刚日”,也会有心灰意冷的“柔日”,借鉴这个读书方法,时而读读哲学,时而读读历史,对保持心境的平和,培养健康的心态,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再说做学问的读史,这是要从历史中获取知识的学习,也要有正确的读史方法。如果只是强记一些年代事件和历史结论,这就把历史读死了,毫无益处可言。读史必须要把历史读活,把历史知识与现实知识融会贯通,才会有意义。


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他将自己的读史经验归结为宏观和微观两种方法。一种是鸟瞰式,一种是解剖式。所谓鸟瞰式的读史方法,要求是知其大概,通读这段历史,得出一个明了简单的概念。读史者如同乘坐飞机在空中俯视大地,山川河流,往来走向,一览无余。所以,梁启超又将这种宏观的阅史方法称为“飞机读史法”。所谓解剖式的读史方法,要求是知底细,即以历史某一片段为剖面,进行比较精细的研读,比较透彻地了解和考察某些事件人物、典章制度、思想文化、风俗习惯。这好像用显微镜观察苍蝇,可以纤细毕露,将苍蝇的五脏六腑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梁启超又将这种微观的阅史方法称为“显微镜读史法”。


从宏观的视野阅史和从微观的角度阅史,各有长短。史家有言,研究历史要“远观其势,近察其形”。远观,可以认识历史发展变化的时代趋势,给我们事业人生以方向感;近察,可以认识社会变化的机理,洞悉人情世故,增长观察世事和处理复杂问题的知识能力。


对历史的远观与近察,具有互用之效。有些问题,需要远观。如说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就需要从百年中国的宏观视野来考察。可以看到,百年中国的发展道路无论如何曲折,九曲十八弯,但历史潮流的指向始终是恒定不移的,这就是要建设一个宪政民主的现代国家。有些问题,则需要近察。如中央与地方的制度变迁,时代与个人际遇的关系,社会思潮和社会心理的变化,在不同历史节点上的政策选择及其得失等等。这些问题都得详细考察,一探究竟,才能得到有益当下的真知识。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需要把远观和近察结合起来。宏观上的阅史,可以把握历史的方位感,了解人类文明那些根本性的共同价值,给微观考察以正确的问题意识;微观上的阅史,可以感知到历史本体的生命脉动,给宏观把握以具体的知识观念。


从学理上说,远观与近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一方。但具体到我们现在的学科状况而言,由于宏观的历史叙述往往是一种理论推导的结论,缺乏实证的支撑,不如具体的微观研究有知识含量,可以多读一些这方面的历史。毕竟,知识要比结论更重要。当然最理想的读史方式是,远观要以近察为知识基础,近察要以远观为时代背景,昨天的故事为今天的借鉴,以取得互通的效果,这样的阅史增益最大。但实际上,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即使是学富五车的历史学家们也不是都能做到的,史家一般都是术业有专攻的专家。对社会多数人而言,他们的历史知识,一般是通过阅读史家著作来获取的间接知识。这里,就有一个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的问题。


如何选择史书,也是很有些学问道理的。我们阅史读书,实际上是与前人的隔代对话。要有设问,要有质疑,要建立对前人设身处地的同情和理解,才能体会到他们在那个时代中的思想动机和行为逻辑。成功的历史写作,就是建立了一个沟通现在与过去的时空隧道,进行今天与昨天的对话。但是,能够提供这样的知识产品的人,在各个时代都是不多的。


当下的历史出版物杂乱,作者良莠不齐,很多是有名无实的稗作,不少靠标题吸引眼球的“标题党”,读者一不小心就上了当,枉花了时间金钱。所以,有效的阅读,必须要学会鉴别,有选择地去读。坊间有些书写的很热闹,历史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都栩栩如生,似乎是身临其境,但这不过是作者自己想象的文学创作。热闹并不是历史。这类以文乱史的书籍,传播了许多错误的历史知识,是需要我们格外警惕的。败坏了阅读胃口事小,带来错误的知识事大。


关于阅读书籍的选择,笔者的经验是四看:一是看范式。首先要搞清楚该书的类别和写作范式,区分是教科书、理论书、文学书、还是历史书;是论从史出的写作范式,还是史从论出的写作范式。对于那些有着事先预设价值立场的著述,要格外警惕。这类书的史料选用是为某些既定结论服务的,特别喜欢进行空洞无当的宏大叙事,把历史作为论证和陈述某种观念的工具。这类著作特点往往是观点僵化,逻辑陈旧,论理生硬,罗列教条,充满了强行灌输的刻板气息。


二是看结构。即浏览该书的章节内容,看其叙述的逻辑结构,发现作者的问题意识。通过章目结构,了解其著述的主旨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的路径是什么,使用了什么样的学术工具,有没有新知识的发现。如果没有正确的问题意识,就会堆砌史料,搜异猎奇,结论搬家,重复论证,下笔千言,不知所云。在章目中,可以看到其讲述故事的结构,起承转合的关节,从而对该书的问题意识有一个初步判断。从问题意识的角度讲,一篇真正的学术论文的分量往往比书更重。所以,有些人能够写书,但写不了真正的学术论文。


三是看材料。通过查阅书中的注释和参考书目,了解其引用史料的情况。一般来说,一部学术著作引用资料的情况,决定了其知识含量的厚重。引用史料,不仅要看数量和种类的多少,更要看所用史料的质量。依据的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还是第二、三手材料;是旧材料的翻新,还是新材料的发掘;是孤证,还是有旁证,有没有考证等等。使用史料的学问极大,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认知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讲,史学就是史料学。


四是看作者。看作者不是看其名气大小,职务高低,而是看其知识能力的范围。先看作者的知识基础,做过什么研究,学术领域是什么;再看作者的治学功底,是否具有鸟瞰全局和微观细部的知识能力。历史是由细节组成的,有没有做过个案研究对知识学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根据第一手材料深入研究过具体的事件、人物、制度沿革,就不可能体会到历史的脉动,缺乏叙述历史的支点,提供不出真实的知识成果。现在有许多通史类著作,其作者从没有做过个案研究,其质量都是大可存疑的。


读史要开卷有益,就要读真正的历史研究者写的著作。这些研究者的著作大都是他们多年研究的学术成果,是反复打磨出来的。不同于那些道听途说,哗众取宠的伪史。在这些严肃学者的著述中,会有比较准确的问题意识,会有对历史同情的理解,会有丰富的知识含量,会有观察世界的多重维度——在微观研究中有宏观的历史观照,在宏观研究中有人情世故的常识常理。这些具有知识含量的史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很多知识启示。


总之,读史是一种知识人生的生活方式,可以放大自己的生命体验。读懂了一个历史人物,就是获得了前人的知识经验;读懂了一个时代,就是获得了一个时代的知识经验。得到历史知识滋养的人会是愉悦的,因为,我们大家都是生活在历史中的。 

更多推荐
更多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被誉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圣人。明正德五年(1510),...
作者:蔡玫 肖琼兰2024-03-25 22:22
 【清廉网】张联桂(1838年-1897年),字丹叔,一字韬叔,生于江苏扬州府江都县浦头乡,历任灵川县知县、贺县知县、全州知州、广西提刑按察...
来源:秀峰区纪委监委2022-07-19 08:40
【清廉网】(胡遵远)中国儿童慈善30年感动人物,副军职离休老红军、原总后勤部管理局顾问,洪学智上将夫人张文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作者:胡遵远2022-06-06 08:40
【清廉网】​1943年秋,统治安徽的桂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部和立煌(安徽省金寨县的前身)警备司令部逮捕了隐蔽在国民党军政机关内部、坚持“地下”...
作者:胡遵远2021-08-20 09:48
【清廉网】​(江苏省射阳县纪委监委 陈玉军)​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有一个镇叫“特庸镇”,是以革命烈士胡特庸名字命名的。...
作者:陈玉军2021-08-11 08:03
 【清廉网】​(高铁军)​多松年(1905-1927) ,蒙古族,又名多寿,蒙名乌力吉图。1905年4月出生于归绥市(现呼和浩特市)麻花板村...
作者:高铁军2021-06-08 08:18
【清廉网】​在胡耀邦同志纪念馆陈列着这样一封特别的信件,这封信件的背后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来源:胡耀邦故里管理局2021-05-21 08:40
【清廉网】​长沙市望城区雷锋街道,初夏的阳光洒进一处依山而建的院落,一尊雷锋塑像在绿树红墙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一批又一批市民游客来到塑像前...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谢璐2021-05-19 09:05
【清廉网】(胡 遵 远)1931年1月中旬,鄂豫皖红四军成立后,鉴于进攻苏区的敌人处于守势,遂决定开始进行进攻作战。 2月2日,红四军攻打...
作者:胡 遵 远2021-05-16 08:30
时任城工部部长的刘仁为地下工作者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一律停止组织生活,杜绝一切社会关系,不允许和亲友往来,不允许到公众场合活动,不许上影剧院,...
来源:东城区纪委监委2021-05-15 08:43
【清廉网】韦祖珍(1912年8月-198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广西东兰人。受韦拔群领导的东兰农民运动影响,韦祖珍16岁参加农...
来源:东兰县纪委监委 东兰县党史研究室2021-05-07 09:27
【清廉网】1927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开幕,首次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由正式委员七人、候补委员三人组成...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刘社建2021-05-06 08:35
 【清廉网】​(易舜)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尚不足38岁。在李大钊牺牲94年之际,北京市档案馆推出“播火——李大钊革命活...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易舜2021-05-05 08:48
【清廉网】你可能想象不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新疆学院(现新疆大学前身)和省立第一中学的课堂上,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被列为学生们的必修课。开此先...
来源:石榴云2021-03-01 08:31
【清廉网】(胡 遵 远)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
作者:胡 遵 远2021-02-05 12:11
地方频道
更多


微信公众号


手机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