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一生为民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河东(今山西永济)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历官至监察御史。后来参加了王叔文集团的革新运动,官拜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他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之一,与韩愈等八人,史称唐宋八大家。柳宗元为官清廉,深知民间疾苦,颇受百姓爱戴。
柳宗元,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长安,与柳宗元齐名的古文大师韩愈曾对柳宗元有极高的评价:“子厚少精明,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力矣。”可以说柳宗元从少年时代起就博学聪颖。“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他才高八斗,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散文创作成就卓著,他众体兼长,尤以寓言、传记、山水游记最为突出。柳宗元有许多作品传世,最为有名的是永州八记,特别是《捕蛇者说》,字字珠玑,铿锵有力,鞭挞了封建制度的残酷,抒发了对受难百姓的同情之心。
贞元十九年(803年),柳宗元由蓝田(今陕西)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改礼部员外郎。当时王叔文集团发起革新运动,柳宗元积极参与。对朝政进行一系列改革,作为革新派代表之一的柳宗元一时得到了重用。后来改革失败,他与王叔文等俱遭贬谪。世人称柳宗元才高而不得志,开始柳宗元被贬往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不久后再被贬往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司马。
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调往柳州(今广西)刺史。当时宗元好友刘禹锡出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朝令已下,宗元对人说:“禹锡有母且年事已高,播州乃蛮方西南绝域,非人所能住,如何与母偕行,如母亲不去,即成永别。”出于对朋友的同情,柳宗元宁愿自己吃苦受罪,于是写奏章请与禹锡对调。当时朝廷意识到禹锡老母确实已年高,不宜远任,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
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已贬谪十年,终因政治上不得志,贫病交迫,积忧成疾,于十一月八日卒于住所,怅然离去,年仅47岁。柳宗元死后无积蓄,难以安葬,实为人生一大悲剧。时任观察使河东斐行立出资为柳宗元下葬,埋与先人之墓侧。其有子女二人,尚年幼,无依靠,由宗元舅弟卢遵抚养,百姓闻之唏嘘,称宗元为廉吏也。柳宗元死后,其好友刘禹锡三次著文为之祭祀。祭文悲壮激昂,声泪俱下。韩愈铭其墓,谓宗元的“文学辞章”“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此语一言中的,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历史上有多少王侯将相,身死而名灭,而宗元官不高死后而名益彰者,能有几人?柳宗元的清廉为官、高风亮节与他的宏才博学、道德文章流芳百世,名重千秋,永为后人所传颂。宗元死后,柳州百姓不忘其恩德,奉为罗池之神。
柳宗元为人为官的可贵之处是自民众中来而又回到民众中去,时时处处关心民间疾苦,两袖清风,所以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当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至今在永州、柳州一带,柳宗元的动人事迹仍被广泛的传颂,富有传奇色彩。
永州地处湖广边陲,峦嶂起伏,与世隔绝,宗元任司马又是个小官,可以说是有职无权。此前再加上改革的失败,沉重的思想及政治包袱压得他透不过气来。政治上的失利,生活上的磨难,没有让宗元丧志,反而使他更加振作起来。到永州后,看到当地百姓生活痛苦,虽救助无力,只有寄情与诗文,以反映民众之疾苦,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柳宗元听说永州郊外出产一种黑质白章的毒蛇,毒性特强,草木一触皆死,咬人畜更无生机,但毒汁却可治麻风等恶疾,因此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毒蛇,每年征收两次,用来抵作赋税。听说老百姓为免租税甘心去捕蛇,许多人被咬死,有的全家都死绝了。这不由使得柳宗元那颗同情民间疾苦之心的深深不安,他决定到民间调查此事。他来到永州郊外一个村庄,但见这里到处断墙残垣,野草长得有半人高,不时有狐兔出人,一片破败景象令人顿感凄怆。他找到一户村民,是一个以捕蛇为业的中年男子,姓蒋。柳宗元问他:“捉蛇抵当官租合算吗?”蒋氏叹了一口气,说:“那是没有办法才为此啊。我祖父、父亲都被毒蛇咬死,我干此营生已有十二年,也好几次险些丧命。”说到这里,蒋氏神情黯然。柳宗元同情地说:“那么你就别再捕蛇,还是恢复向官府纳租吧。”谁知此言一出,蒋氏“扑通”跪倒在地,眼泪汪汪地说:“您老是同情我让我活命吗?那您可千万别让我这样做啊。”柳宗元赶忙扶起蒋氏,问“为什么呢?”蒋氏把他领到门口,指着那些无人居住的空房说:“您只要看看村子的破败景象就不难明白了。”蒋氏伸出手指,算了一笔帐:“同我祖父一起住的人家,现已十家不剩一家了;同我父亲一起住的人家,现已十家不剩二三家了;同我一起住的人家,现也已十家不剩四五家了。不是全家死绝,就是举家外逃了!”柳宗元吃惊地问:“这是什么原因?’’蒋氏朝门外张望一下,轻声说:“不是毒蛇,而是官府赋税逼得村民非死即逃啊。”
柳宗元再也未想到官府赋税居然比毒蛇更害人。他对孔子说的“苛政猛于虎’’这句话有了切身体会。他又要为民请命、呼吁朝廷体恤民情了,但他立即又记起老友的叮嘱,如果揭露朝廷赋税的危害胜过毒蛇,那还有他的好吗?但他只要一闭双眼,蒋氏和许许多多百姓哀哀无告,痛苦莫名的凄惨景象就显现在他的眼前。豁出去吧!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我岂能顾个人得失?于是他写了那篇名垂千古的《捕蛇者说》为民请命,希望统治者能够体恤百姓,让他们少受些苦难。
《捕蛇者说》是《永州八记》的代表作,宗元以锐利的笔锋直批封建统治者吃人的暴政制度。他在文章中揭露当时暴政甚于毒蛇,捕蛇者祖孙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之口,却不肯“更苦役,复苦赋。”文章通过描写捕蛇者蒋氏三代以及众乡邻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天宝以来60年间赋税的惨毒所造成的农村贫困凋敝、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死者相藉的悲惨现实,从一个侧面表现出革除弊政、减轻赋役、与民休养生息的重要性,表达了宗元关心政事,同情百姓疾苦的情怀。文章中引用了孔子“苛政猛于虎”一语,点出了主题,找到了症结所在,把当时赋税之毒描绘得淋漓尽致,封建制度下的永州司马能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在当时是一种很不容易的事,靠的是无私和胆魄。
《永州新堂记》是宗元的又一篇力作。元和七年,柳宗元借记述韦使君依据地势整顿永州山河,修建新堂的功绩,委婉地劝喻他应当因俗成化,除残佑仁,废贪之廉,抚育百姓,建立像营造新堂那样伟大的业绩,作为后继执政者的楷模,表达了柳宗元以民为本、消除贪残的为政理想。
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年,迁居于愚溪新居,又在附近营造了愚沟、愚丘、愚泉等八处美景,并作《八愚诗》,诗的前面作了序。在《八愚诗》的序中,柳宗元借“愚”抒怀:“纵情山水间,乐而不能去,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然而八种美景地以“愚”来命名,更是蕴含着宗元对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社会现实的嘲讽,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立志革除弊政,却被贬到边远地区“无以利世”的愤懑与孤寂。
柳宗元于元和十年(815年)从永州司马调任柳州刺史,在任期间常常深入民间,访问民众疾苦,得到了柳州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柳州有一个不好的风俗,穷苦人家多以子女向富裕人家抵押借钱,如到期不赎,其子女即没入富家为终身奴婢。宗元出于对无钱赎回自家骨肉穷苦人家的怜悯之心,竟以自己俸钱资助穷苦人家赎回子女,使得这些人和家人团聚,几年下来,被宗元资助过的有数千人。宗元为大家而舍自家,直到临终时,家无积蓄,无钱下葬,这种崇高的道德修养和自我牺牲精神,是多么值得世人的崇尚和弘扬啊!
柳州还有一个恶俗,那就是由巫师宰牲畜以赎病,先杀鸡,病不愈,再杀羊,仍不愈,再宰牛,又不愈,巫师说:“病人当死。”于是蒙病人之面坐视其死。宗元到任后,破除迷信,力禁此恶俗,驱除骗钱巫师,教育百姓,人生了病只有问医求药,才能根治疾病,倡导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经过几年的努力,延续了很久的陋俗被彻底铲除了,当地百姓拍手称快,柳宗元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柳宗元在柳州任上,夜以继日,不辞辛劳,为治理柳州废寝忘食,付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他勤政为民,为官清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他任职期间,南方的士人从数千里外慕名赶来,拜宗元为师,宗元耐心一一指教,这些人都得益匪浅,对宗元十分感激。当时的柳州经过宗元治理以后,人民重视农桑,铲除旧俗,物赖以阜,俗赖以淳,社会十分安定,柳州人民十分怀念这位历史上的廉吏清官。(朱国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