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一1052年),出身于贫寒,少有壮志,刻苦学习而成才,为官数十年,入能为相,出能为将,数次升迁,数次被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惟有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并身体力行而实践之。
苦读成才
范仲淹是我国宋朝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出将人相,主持变革,特别是他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并成为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精神财富。然而他的幼年及青少年时代,却是在极其悲凉凄苦中度过的。
范仲淹于公元989年8月出生于徐州,其祖居河南,后迁居苏州吴县。他的父亲范墉是武宁军(今江苏徐州)节度掌书记。他两岁丧父,母亲谢氏带他扶柩南归,在苏州守丧两年,无依无靠,生活十分艰难。经人介绍,谢氏带着4岁的范仲淹改嫁给在尹江府(今江苏苏州)任推官的朱文翰。从此,范仲淹在继父朱文翰的指导下刻苦读书。朱文翰赴京任职时,范仲淹母子便被送到山东淄博长山老家(今山东邹平县长山镇)。为了更好地读书,他投奔长山的醴泉寺一位很有学问的高僧门下。醴泉寺地处深山之中,生活非常清苦,他过着“划粥断齑”的生活——每天晚上煮少许米粥,盛到碗里,冷却后划为四块,早晚各吃二块。没有菜,便到山上挖些野韭菜,拌些盐当菜吃。在醴泉寺南边山里,有一片安静的山林,林中有一个可容十几个人的山洞,范仲淹为避开寺院的喧嚣,经常一个人在此处读书,常常是读入了迷,忘记了吃饭。在醴泉僧人的照顾下,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业大进。
为了开阔眼界,在继父的帮助下,范仲淹23岁那年背着行囊,带着琴剑,游学到北宋时南京(今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应天书院是当时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书多,学者多,交流机会也多。范仲淹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如饥似渴,昼夜不辍,居五年,“大通六经之旨”。正是由于他的决心与恒心,由于他坚韧不拔的毅力,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他26岁时一举考中了进士,出任安徽广德司理参军,从此开始了治理国家、辅佐朝廷的政治生涯。
出身穷困,布衣寒资的范仲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坚持十几年矢志不渝地艰苦学习,不仅通晓儒家经典,增长了阅历,打下了毕生受益的扎实学问的基础,而且磨砺了意志,这对他的理想人格、道德标准,起着重要的影响。
广德治狱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八月,范仲淹考中进士,出任广德军事司理参军。司理参军是掌狱讼的低级官员。
赴任前,他的母亲谢氏再三嘱咐,为官要公正廉明,不能冤枉一个好人。传说他们还做了一个试验:范仲淹请人做了一百个馒头,自己先藏了一个,其余交给家中的丫环。第二天,范仲淹叫丫环拿出馒头,反复点数只有九十九只。范仲淹将丫环叫到正屋,佯装大怒:“明明是一百个,今天却少了一个,是不是你偷吃了!如果承认,看在初次,不责罚你;如果不承认,则要动家法了!”那丫环听后一想,为了一个馒头,也犯不着挨打,便索性承认了。范仲淹从此小事中知道了,如此审案,如此断案,会造成多大冤案啊!
范仲淹到广德任司理参军时,每每接到案状,总是注意调查,反复核实,从不轻易结案。有时为了结论和处理方法,常和上司的意见相左,而范仲淹总是据理力争,既能坚持原则,秉公执法;又颇具民主作风,不枉不纵,甚至时常“引囚访问”。在办完一个案件之后,他常常把狱讼的结论和争论的焦点,记在室内的屏风上,以便自己反复观看,反复推敲,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范仲淹在广德管理狱讼3年,始终保持自己的清廉自守的作风。天禧元年(1017年)他调离广德时,两袖清风,甚至连盘缠都没有,只好将自己的一匹马卖掉,徒步上任。
范仲淹在广德任职三年之后,先后在毫州任节度推官,掌握刑事判牍;在泰州西溪盐仓,掌握盐税4年;在兴化任县令。天圣二年(1024年),泰州、楚州、通州、海州等地区海水倒灌,田产淹没,盐灶毁坏,灾民流离失所。范仲淹以兴化县令的名义与张纶、滕宗谅等人,率楚州、海州、泰州、通州民夫4万多人,修堰堤,抵御海水入侵,历时二载,终于修成了一条长150公里的捍海堤,阻止海水的泛滥,保护了盐场,使2600多户外逃居民返回家园,不仅解除了农民之苦,而且为国家取得了田赋、盐课几十万,当地百姓命捍海堤为“范公堤”以纪念范仲淹修堤的功绩。在御史中丞晏殊的极力推荐下,天圣七年(1029年)范仲淹任秘阁校理,尽管这是一个掌管文牍、图书之类的小官,却使范仲淹由一个地方小官跻身于京官行列。
这年冬天,宋仁宗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孝道,打算率百官为皇太后上寿。刚到京城的范仲淹则认为,如尽孝道行家人之礼是可以的,若率百官在前殿向皇太后上寿,则是有损皇帝的威信。他向皇上送了奏章,皇太后看了奏章十分不高兴。这年宋仁宗已经20岁了,范仲淹认为皇太后再继续把持朝政大权,实在不妥,于是上奏《乞太后还政疏》,即请求太后让权于皇帝。此事触怒了皇太后,又惹得皇帝不快。范仲淹感到自己官小职微,不便在京城任职,于是请求外放,皇帝也顺水推舟。在天圣七年(1029年)岁末,范仲淹出任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通判。这次外放,表面是范仲淹的请求,实质上是一次贬官放逐。
第二年,即天圣八年(1030年)三月,仁宗皇帝批准了重修太乙宫和洪福院的建议。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仅木材一项就要94000多根。诏书下到地方,百姓怨声载道。范仲淹深知,人民的生活已是苦不堪言,如大规模地征用木材,人民简直无法生活。于是不顾自己的安危,越级上本,反复说明如此大兴土木,破民产,坏民气,上不合天意,下不顺民心,劝皇帝取消这个于国无补、于民无利的工程。仁宗皇帝听取了范仲淹的意见,认为是忠谏之言,遂下令取消了原来的计划,停止了重修太乙宫和洪福院的工程。
苏州治水
明道二年(1033年)三月,宋仁宗亲政,四月召回范仲淹,任右司谏。右司谏专门掌管规谏朝政缺失、对大臣及百官任用提出意见或弹劾的官职。然而,这年年底,郭皇后被废的消息惊动了京城,作为右司谏的范仲淹立即上书。皇上拒绝了范仲淹的意见,加之丞相吕夷简从中作祟,罢免了范仲淹右司谏之职,调任睦州。
宋时的睦州,即今浙江建德、桐庐等县市。范仲淹一到睦州,便被这里秀美的山川所吸引,他首先拜谒了严子陵遗迹,重修了严子陵祠堂,表现了他对严子陵的仰慕和对官场猎逐名利的憎恶。
睦州地带山高石多,春夏常山洪暴发,浅晒则旱。他深入实地察看,研究疏浚治水的良策。征调民工疏浚睦州西湖,并且使西湖与新安江相通,旱时可以浇灌,涝时可以排洪,解除了睦州城一带的水患,受到百姓好评。
范仲淹在睦州的方略已定,正当要大有作为的时候,皇帝一道圣旨将他调往苏州。
范仲淹在景祜元年(1034年)六月到达苏州。苏州原是范仲淹的祖籍,能回到祖籍之邦,他感到无比的快慰,但他面对的现实,又困难重重。
苏州地势平坦,河汊纵横。西南有太湖,北有长江。但由于年久失修,堤坝圮塌,河道淤塞,每年春夏大雨,湖水暴涨,泛滥成灾。范仲淹上任之时,正是大雨滂沱,积水难泄,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根治苏州水患,范仲淹根据在泰州、睦州的经验,他亲自带人对苏州境内的诸河道的流向作了实地的察看,了解水情,研究了治理疏通的方略:苏州东面的水流人松江,导入长江;苏州西北另开挖一条新河;太湖北面的水导入长江。这样苏州的水患可以解除。经过反复推敲,此方案得到了朝廷的支持。在范仲淹的主持下,一项巨大的水利工程开始了。
在治河的工地上,范仲淹身先士卒,亲临工地,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冷风刺骨,他总是与数万民工一道吃住在工地上。在他的组织和督促下,疏通了5条河,苏州境内的积水逐渐减少,过去的沼泽地变成了稻米之乡。
范仲淹在治理水患的同时,积极筹办苏州学府。他认为“国家之忧,莫大于缺乏人才”,要造就人才,非大力发展教育不行。经过多次踏看,他在原吴越广陵王钱之臻治苏州的旧址,筑建明伦学堂,面积有500平方米。学堂建成后,又积极聘请知识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任教。在他的大力倡导下,苏州学府学风大盛,多人成才,著名的理学家程颐、程灏都是苏州学府的学子。
范仲淹在苏州的德政,令老百姓难以忘怀,他们刻石像、建祠堂,以纪念这位为政清廉的好官。
延州治军
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西夏发兵十万,先后攻占了陕西的保安县,围攻延州城,守兵在三川口(今延安西北)被西夏军全军覆没,消息传来,震动了宋朝朝野。
西夏国原是党项族建立的国家,疆域在今甘肃、宁夏和陕西北部及青海、内蒙的部分地区。北宋建立后,称臣于宋,宋朝为了求得边境的和平,每年给他们大批的金、帛、茶叶等,1038年西夏国的李元昊自称大夏皇帝,举兵东进,侵犯宋朝。在此国难当头之日,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任鄜延、环庆两军的统帅。
范仲淹到延州后,深入实地,了解情况。当时的延州边寨破坏严重,士兵无精打采,供应紧缺。针对当时情况,范仲淹采取了重大措施:一是强兵固边,扩充军队,严格考选制度,鼓励学武习艺,训练攻守阵法,增强个人战斗力,进者奖,退者罚,杀敌多者赏,有创新贡献者晋升职位;二是修复城寨,动员军民合作,保卫家园,加强防务,使整个延州边境连成一体;三是解决军队供应问题,大搞营田,建设新庄,动员守边士兵把家属搬来,开荒种地。这样一来,州兵的身家性命和边城的守御连在一起了,既发展了经济,又使官兵安心守边;四是选拔启用能干之才。在他的推荐下,欧阳修、狄青等人后来成为了宋朝的杰出人才。特别是范仲淹本人,尽管他多次被贬,又已是50多岁的老人,却整日地跋山涉水,深入边寨,与军民一起奋战,大大地鼓舞了士气,振奋了民心。
新政改革
新政改革前的宋朝,边关尚未平静,国内又动荡不安,政赋不均,官僚腐败无能,加之天灾,农民反抗四起。宋仁宗对大臣也多有不满。此时,他又想起了在边境的范仲淹。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55岁的范仲淹在皇帝的两次圣诏督促下赴京,皇帝以最隆重的礼遇接见了他,要他条陈当前之势,不得顾避,任命他为参知政事。范仲淹从青年时起就抱有救世济民、强国富兵的夙愿,他分析宋建国后的形势,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的政治改革宣言,是庆历新政条陈的张本。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不断实践自己为官一地、兴利除弊一处的措施,而今天,被皇帝召进朝廷,主持新政,面对国家的需要、黎庶的期待,怎么能辜负朝廷和百姓的众望呢?他综合梳理了多年来关于刷新政治、根除时弊的谋略和经验,制定了改革的基本方案——《条陈十事》。《条陈十事》的基本要点是:
其一,改革官制,选贤任能,严格考绩,以整肃吏制;
其二,严肃纲纪,修明法令,令出惟行;
其三,均田亩,厚农桑,减轻徭役;
其四,修武强兵,使国家安定。
其中应特别一提的是,坚决改变了专以诗赋墨义取士,而教以经济、取经济之才,这使官僚的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范仲淹的《条陈十事》,立即被皇帝采纳,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宋皇帝以诏令形式颁布全国,开始实行新政,史称“庆历新政”。
为促新法的实施,朝廷派员到全国各路考察地方官员德才政绩,对于那些老弱无能、不堪其任的官吏尽行罢免;对于贪赃枉法、为非作歹、鱼肉百姓的坏官给予坚决处理。在整顿吏治的同时,朝廷颁令大力兴学,州、县设立了学府。
“庆历新政”的推行给宋朝带来了新的沸腾生活,给黎民百姓带来一股新的期望。可是蛰伏于新政背后的旧势力,并不甘心失败。被罢官的遗老遗少怀恨在心,宦官们从中破坏,动摇了皇帝的改革决心,参与改革的成员一个个被调离京城。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被罢免,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便凄凉地结束了。
“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一生中最辉煌的一段政治生活,他忧国忧民、固本强邦的抱负,终于可以借内参大政的机会大大地施展,他提出的许多重大改革措施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人民的纪念
“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范仲淹就是一位虽然死了却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一位好官、清官、文人。从一个基层小吏到晋升为朝廷大员,先后任县官、州官、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京官,也曾出任陕西都运使,主持过全国的新政改革,先后做官37年之久,大起大落多次,经历了官场上的刀光剑影,体验了人生的情暖冷遇,但他无怨无悔,始终怀着一颗忧君忧民之心,以天下为己任,“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先后在广德、泰州、楚州、陈州、睦州、苏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任职,为官清正,体恤百姓,为发展地方经济与社会事业,呕心沥血,死而后已。
范仲淹的一生,出身布衣而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能将,在朝廷为良相,一身而具备数器,“天地问第一流人物”(朱熹语),他的“先忧后乐”已融铸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他是中国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而人民对他的纪念则有更重的意义,在山东、苏州、建德、青州、延安、波阳、伊川都建有他的纪念馆。 (吕维明 周行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