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官署衙门的楹联看廉政文化
海瑞做官时自题堂联“干国家事,读圣贤书”,让今天很多为官者品味;王阳明为官出巡时,让前导仪仗者高举“求通民情,愿闻已过”的楹联,对我们各级领导颇有启发;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座右铭至今仍被很多人悬挂于庭堂。官衙楹联的魅力之大,于此可见一斑。
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始于五代十国时期,明清两代尤为兴盛。明代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楹联。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各级衙门悬挂楹联也成了普遍现象。入清以后,楹联有了令人称奇的急遽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元曲媲美的格律文体的主流,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中国文学史话•清代卷》称:“清代楹联的兴盛实在是古老文学传统末尾之处最灿烂的荣光。”
故宫、颐和园等皇帝办公生活之地处处可见楹联,楹联似乎也成了中国皇帝的独特发明。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皇帝们一喜欢楹联,各级官员都努力钻研楹联的学问和技巧。说效法也好,附庸风雅也好,似乎没有楹联就不叫衙门了。衙门建筑主要靠匾额楹联来进行装饰。府衙楹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是折射封建王权文化的一面镜子。
笔者家居泌阳,与南阳毗邻,浏览过南阳府署和内乡县衙,对其署衙楹联颇为喜爱,为这些楹联中透视出的廉政文化也大为叫叫好。
先谈南阳府署堂联。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上联说:为官执政者首先要戒除贪心,对财钱的贪是贪,对虚名的过分追求也是贪,不能只为追求美好的名声而忘记了自己的职责。下联说:节俭是养廉的重要途径,节俭要从我做起,不能只要求别人而自己却做不到,为官者要以身作则,宽容待人。这样才能使自己知行合一,品性端方。
“我与民为主实与民为仆,任差使亦任呼来,轻煖肥甘借尔衣我食我,我过不妨告我,我贪不妨参我,慎勿畏我谤我,是背我而不能知我;人因显做官亦因显作孽,有阴阳必有报应,喜忧怒乐都福人伤人,人前惯会骄人人后惯会谄人,焉非羞人悭人以大人而做小人?”
上联说,我名义上是老百姓的主人实际上应该是老百姓的仆人,应该听任百姓的差遣呼唤才对;我的衣食住行都承蒙百姓的供养,因此我有过错时不妨告诉我,我有贪酷行为时不妨去参我,一定不要害怕我或者在背后诽谤我,如果这样的话真的是违背了我的本意不能算了解我。下联说,做官很显要,也正因为显要而易于作孽,有阴阳必有报应;为官之人的喜怒哀乐都能给人带来福乐,也可使人受到伤害,人前骄横,人后谄媚,这是让人感到羞愧的行为,是以大人的身份而做小人之事。
“府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头三尺法烈日严霜。”
上联说知府对百姓要像春风细雨一样,亲善温和;下联说法律严肃,断案时像烈日严霜一样不循私情严肃认真。
大堂部分楹联也反映了封建时代倡导“无讼”、“息讼”的儒家思想。如“莫寻仇莫负气莫听教唆,到此地费心费事费钱就胜人终累己;要酌理要揆情要度时事,做这官不清不勤不慎易作孽难欺天。”上联警示劝诫百姓,不要寻仇不要负气,更不要听人教唆来这里打官司,进到衙门里费心费事费钱就算最终打赢了官司也会使自己身心疲累。下联告诫为官者,处理政务审断案件一定要斟酌情理考虑具体情况,做官者如果不清不勤不慎很容易造孽,造孽之人可欺人但难欺天,终究会受到上天的惩罚。
儒家强调“修齐治平”、“德主刑辅”。统治者把“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作为治平社会的重要特征,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感叹要是没有官司该多好呀!自古以来,渴求无讼、息讼、以讼为耻的价值观念盛行,到清代各地讼事之多少被做为评判官吏政绩的重要标准,而兴讼者则被贬斥为“刁健之徒”。此联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原情定理”、“情法允谐”观念。古人强调“天理国法人情”,要求在司法审判中依情理断案。
府衙二堂称“思补堂”,“思补”语出《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句。意思是为官者受到上级的奖赏或重视时要竭尽全力干好本职工作,被上级贬斥批评不受重用时要认真深思熟虑,助其不足。二堂是知府处理普通事件的地方,是日常办公所在。二堂楹联强调知府的职责:“念厥职非轻休戚与诸邑相关,曰慎曰清曰勤敏。求斯心可问是非惟群言是度。不宽不猛不因循。”
上联说知府官职不轻责任重大,知府的喜怒哀乐都和属地百姓密切关联,一定要谨慎、清廉、勤敏。下联说为官一任要问心无愧,凡事要充分考虑同僚属下的意见,处理政务要做到宽猛相济,不因循守旧。
府衙三堂称“燕思堂”,是知府安居静思之堂,这里也有知府的书房,知府家眷子女也在三堂院内生活。三堂楹联则反映了官员内宅生活的特点。
“勤补拙俭养廉更无暇馈问迎送,往来宾朋需谅我;让化争诚去伪敬以告父兄耆老,教诲子弟各成人。”上联自警,说要以勤补拙以俭养廉,自己没有空暇来送往迎来,宾朋们请给予谅解。下联警人,以谦让来化解争执,以诚信来取代诈伪,请各位父老乡亲们教诲子弟们成人成材。
“蕴智成囊含明作镜;凭春洒翰席月抽琴。”上联说要博采众人的意见集思广益,才能明察秋毫,明断是非。下联说加强自己修养才能像古人那样春天里洒翰挥笔,在月光下弹琴明志,从容执政,为官洒脱,举重若轻。
府衙前朝后寝,重门复道。衙门之内置有大门、仪门、寅恭门、内宅门,这些门户分割空间,划分功能,给人以建筑空间的序列感和等级森严的权威感。府衙门联结合了门户的功能。
大门檐柱联:“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墙外鹃啼鹊噪恐有冤民。” 此联从门前墙外的草绿鸟啼,怦然想起刑官在判理民案过程中,恐有疏失,难免会发生冤案,为此应该深自警惕,慎加审察。联语即景生情,体现作者的仁政爱民之心。上联以“阶前草绿苔青”为喻,希望到府衙告状打官事的人极少致使阶前长满绿草,遍布青苔,并以自然植物的生机活力为喻,称百姓的生活安定稳妥。下联以“墙外鹃啼鹊噪”为喻,提醒告诫自己办案要认真谨慎,万不可制造冤假错案,否则“冤魂”定让你心神不定。
“进门先拜清风二字,出衙再留正气一身。”清风”指“两袖清风”,喻为官要清廉。“正气”即“浩然正气”。此联悬挂门前,警励出入的官员为官者要清廉,更要品正,为人要正直不阿。
仪门联:“但愿民安若堵,何妨署冷如冰。”此联大意是:只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得像墙壁一样牢稳实在,大家相安无事,没有争吵,没有诉讼事件,那么知府衙门即便是冷落得如冰窟一样,又有何妨呢?短短十二字,表现了作者安民爱民的情怀。
内宅门联:“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易事;但问一官二千石所造何功?”上联说,为官清廉,不要百姓半文钱虽非易事,但也要努力去做。下联说,知府拿了朝廷的俸禄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清年初年对各级官员高标准严要求,但部分官员不求有功,只求无过,造成无所事事的不良氛围。清代笔记小说上曾记载一位平庸知府的故事:某知府梦游地狱受到阎王爷的审判,阎王爷要把他下到十八层地狱。知府高喊冤枉,说:“我是一个清官,不拿百姓一针一线”。阎王说:“清官就算好官吗?如果这样的话,搞个木头桩子坐到大堂上岂不更好?木头还不吃不喝呢!朝廷设官为治,是让你去为老百姓办实事的,不是让你去当木偶的。”此联还有一层深意就是告诫为官者不能只追求“清廉”的名声,更重要的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建功业,楹联的立意是在“造功”二字。
衙役房联:“罔违道,罔咈民,真正公平,心斯无怍。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上联说,不可违背公道,不可骚扰百姓,真正地做到持事公平,心里才会不感到惭愧。下联说,不容私情,不受贿赂,如胆敢来招摇撞骗,必受法律严惩。联语带有告示性质,既告诫衙役也向老百姓表白不扰百姓、公平执法的态度。
二堂后金柱联颇具盛名。“召父劝农杜母兴工,南阳自古多循吏;弹琴悬镜爱莲对月,赤子从来盼好官。”召父召母指汉代南阳著名太守召信臣和杜诗。上联说,南阳历史上曾出过许多象召父杜母这样的优秀的“父母官”。下联说老百姓也祈盼更多的清廉循吏来执政。《汉书•循史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劝民农桑, “好为民兴利”。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为政勤勉有计谋,因此南阳郡“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杜诗任南阳郡太守,他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做主,全郡百姓粮丰衣足。杜诗还发明水排,提高冶铁效率。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此后“父母官”便成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尊称,广传后世。
南阳百姓们为了永远纪念这两位太守,曾在南阳城内修建了“二太守祠”,俗称“父母祠”。后来,又在南阳知府门前修了两道牌坊,东边是“召父坊”,西边是“杜母坊”。
内宅门前檐柱联:“不食民一饭不爱民一钱乃汉羊续为太守;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是宋范公作秀才。”羊续(141-189年),字兴祖,东汉灵帝时任南阳太守。羊续以清廉太守而名。任上力禁奢靡,杜绝贿赂,常常破衣薄食,轻车简从。府丞曾向他献鲜鱼,他挂之庭中,府丞后来又给他献鱼,羊续就拿出挂在庭中的生鱼给他看,以绝其献鱼之念。“羊续悬鱼”成为古代拒贿清廉的象征。范公指宋代邓州知州范仲淹,范仲淹任邓州知州(范公自称南阳太守)作《岳阳楼记》,文中“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范仲淹成为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典范。此联上联告诫为官者要像 “悬鱼太守”羊续那样清廉品正,下联提示那些科举进身的秀才、举子、进士们以范仲淹为榜样,忧国忧民,为朝廷效力。后人在南阳府署内宅门建悬鱼壁,悬挂木刻鲤鱼以纪念羊续为官清廉。
二堂东厢房联:“治平常欲师诸葛;办案还需效释之。”
南阳是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自明代以来知府到武侯祠祭拜诸葛已成官方定例,诸葛亮一生谨慎、两袖清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文武官员学习的楷模。
释之指汉代张释之,中国西汉法律学家、法官。南阳堵阳(今南阳方城)人。汉文帝时历任谒者仆射、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等职。文帝三年升任廷尉,成为协助皇帝处理司法事务的最高审判官。他认为廷尉是“天下之平”,如果执法不公,天下都会有法不依而轻重失当,百姓会手足无措。他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抵触时,仍能执意守法,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他认为“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如果皇帝以个人意志随意修改或废止法律,“是法不信于民也”。他的言行在皇帝专制、言出法随的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他以法治国的精神在我国历代一直受到称颂。
府衙选定的这些楹联或者结合著名的历史典故,或者结合南阳的历史名人,既有衙门特点又有南阳历史文化的地域特色,受到游客观众的好评。
河南内乡县,有座被称为“全国县衙惟一的历史标本”,又被称为“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内乡县衙。它和北京故宫、保定直隶总督署、山西霍州署,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古代官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县衙内张挂在各个建筑物上的楹联。
大门联:“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
县衙大门是门子打更报时并兼管进出人员的第一道防卫之门。这副楹联是县衙的营造者、五品知县章炳焘所撰。内乡旧时称为郦、菊潭;天、地、柱是指天子、百姓、地方官。这副楹联上联的意思是说作为治理菊潭的地方官,上受皇命重托,下系百姓安乐,责任非常重大;下联的意思是说要想做一个爱民如子的地方官,首先要有立足本职不求升迁的思想,还要有在本职岗位上干上十年八年的决心,脚踏实地为老百姓办实事,只有这样才能在内乡站稳脚跟。
膳馆联:“衣食为天,一日三餐谁能少?因客而酒,七碟八碗我不多。”
膳馆是招待上级官员饮食用餐的地方。这副楹联的意思是说,不仅是民以食为天,其实一天三顿饭谁都不能少;因为款待客人才喝酒,我虽为知县,但能吃上七碟八碗的机会也并不多啊!据县衙门外的《三院禁约碑》记载,在旧时招待上级官员的规定相当严格,招待一品或二品官员,一桌膳银为3钱;三品或四品为一桌2钱;五品或六品一桌为1.5钱。这些规定旨在整治奢靡之风,提倡下级要敢于告发上级官员中出现的不正当行为。
土地祠卷棚联:“守伏牛门户年年丰稔,护菊潭百姓岁岁平安。”
土地祠又称土地庙,专门供奉土地神,该神俗称土地爷,是一方土地的保护神,掌管人间善恶、行为道德,并能守护一方百姓岁岁平安、年年丰稔。因此,农耕时代土地爷的地位非常重要。土地神有大有小,大到管理一国之土地,小到管理一村之土地。旧时各级官署衙门均设有此庙。这副楹联的意思是说,土地神把守着八百里伏牛山的门户,保护着菊潭这块土地上的老百姓年年丰收、岁岁平安。
衙神庙卷棚联:“不求当官称能吏,愿共斯民做好人。”
衙神庙也称攒(cuo)侯祠,衙神庙里把汉代名相萧何供奉为衙神,是因为萧何在响应刘邦造反之前,曾在江苏沛县担任过衙门内的胥吏,后因功绩卓著被刘邦封为宰相。他制订了汉律九章,被封为攒侯,掌管人间善恶行为。衙门里的人都希望能像萧何一样能大有作为,所以衙神庙里供奉的都是萧何。这副楹联的意思是说,不求当官能声明远播,在官场上纵横自如;但愿能脚踏实地为百姓办些实事,和百姓一样做个好人就可以了。
监狱联:“尔违条犯律罪有应得,吾发奸剔伏歧途指。”
内乡县衙里的监狱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清代监狱。古代监狱都是设在县衙内的西南方向,故统称为南监。这副楹联语言恳切,对仗工整,似当面教诲,意思是说你如果违犯了法律,囚禁你罪有应得;我揭露你邪恶,使你无处躲藏,正是给你歧途指路,帮助你重新做人。
仪门联:“宛镇连丹郧商圣故里,接秦晋瞩荆襄郦邑菊源。”
仪门是县衙的礼仪之门,取孔子32代孙孔颖达《周易正义》中“有仪可象”之句而得名。此门平时关闭不开,只有新官到任的第一天或迎接高官到来时方可打开举行拜仪门仪式。另外大堂若举行重大庆典仪式或公开审理重大案件,仪门也要打开,可以让百姓从中门而入,到大堂前观看或旁听。这副楹联介绍的是内乡在大方位上的地理位置,内乡东依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和镇平县,西连名闻遐迩的丹江以及湖北郧阳,内乡是商圣范蠡的故乡,因范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弃官从商的大商人,故被后世尊奉为商圣。内乡北接陕西、山西二省,站在北部的高山上可以遥望到湖北的荆州和襄阳,内乡是郦县的故址,药用菊花的发源地。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用菊花南阳郦县最多,菊潭县最佳。
吏房联:“选官擢吏贤而举,考政核绩廉以衡。”
吏房,相当于现在的人事组织部门,是掌管本县所属官员的升迁调补、下委任状、县衙内考勤、登记本县进士举人及在外做官人员的出身、成份、任职等事宜。这副楹联的意思是说,在举荐、选拔官吏时,要重在发现德才兼备之人,考察政绩时要以是否勤政廉洁作为衡量的标准。
县丞衙联:“宽一分,民多受一分赐;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
县丞衙是旧时县丞办理公务的地方,县丞是知县的辅佐之官,也是朝廷命官,正八品。这副楹联的意思是说,当官施政要宽厚一点,老百姓就能多得到一点实惠;如果非法索取钱财,那就丧失了人格,自己也会变得一文不值了。
主簿衙联:“百姓有缘,才来此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主簿衙是旧时主簿办公的地方,主簿是知县的佐贰官,正九品。这副楹联是清代三防县(今广西融水县)主簿余小霞所撰的楹联,语言朴实真诚,他把来这里做官,看作是与百姓的一种缘,一定要尽心尽力地做事,做到问心无愧,不做对不起百姓的事。
最著名的一副是悬挂在三堂的楹联: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
多么好的楹联啊!上联讲为官之道,告诫地方官员要把自己的荣辱得失即官的升迁,看得淡一些,要为地方造福;下联说以百姓为天,爱民如身。这副楹联最核心的是上联的“勿说一官无用”及下联的“莫道百姓可欺”,提醒当官的要为百姓谋利益,不要欺压百姓。这副楹联语言朴实、感人肺腑,上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自己,淡化“官本位”,以勤政为己任,造福一方;下联的核心是要正确对待百姓,尊崇“民为贵”,以百姓为天,爱民如身。这种自觉与百姓平等,时时为百姓谋利益的民本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南阳府衙和内乡县衙的楹联从类别内容上说,可分为警人世、昭襟怀、寓抱负等类。这些楹联契合于官署建筑与环境,其书体,行、草、隶、篆俱全,或恣肆潇洒,或苍劲古朴,或清秀俊雅,集各种书法风格于一体;其雕镂,不论阴刻、阳镌,皆刀法洗练,点画有致,彰显和凸现出书品的神韵风采,拓展了衙门建筑的文化艺术内涵,增润了装饰艺术的无限魅力。应该看到,古代衙门楹联是楹联文化和皇权文化的组合,彰显了衙署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凝结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乡土特色,其中一些作品对今日反腐倡廉、勤政敬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今封建政权早已发生了质的更迭,但在公廉、和谐、以人为本等方面,古今仍然有着相通之处。从这个层面上分析,府衙楹联倡导的民本和公廉思想仍然对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些楹联构筑了一条察古识今,认识古代政治、了解封建官吏制度的通道,也为南阳府衙这样的历史文化景观增添了文化亮色。
南阳府衙和内乡县衙的楹联仿佛是南阳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颗明珠,闪耀出灿烂的光辉。
就衙门与宫殿的楹联,大抵有三种。一种是宣扬天与神授、万邦归一的皇帝中心理念,一种是官本位的造福生民、兴利除弊的循吏思想,一种是忠君爱国、殒身不恤的情操。我们渴望的是楹联不是一种粉饰,堂是华堂,官是清官,倘要真的是以此当作广告,就索然无味了。
总而言之,对于现代官员来说,不知道欣赏博大精深的官衙楹联,是一种文化品位上的欠缺和遗憾;而喜欢欣赏官衙楹联,却忘记了用马列主义原理评判,则少一种理论的清醒和超越。学会扬弃,学会实践,细细品味这些楹联中为官之道和廉政内涵,我想对我们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会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