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出来的家风
【清廉网】秋风起,天渐凉,闲来无事,开始翻箱倒柜的整理物品,把过时的衣物、过期的食品、“锈迹斑斑”的老物件全都翻出来,准备痛下决心开展一场的“断舍离”。
看我忙碌的身影,姥姥忍不住了,不禁收拾起了自己的衣柜,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循音抬头看去,姥姥正用钥匙开一个铁皮盒,盒子是六边形的,每一面似乎还画着唐代的仕女图,边角早已掉漆,不知道是什么年代的“吉祥物”了,我连忙凑过去一探究竟。原来是个宝藏盒子啊,一踏踏粮票、布票、糖票,一摞摞1毛、2毛、5毛的纸币,边角还放着一厚摞证书,这么多宝贝,我不由吃了一惊。
“看看,这些钱啊票啊都这么新,那些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可转眼都过了三、四十年了,”姥姥感慨不已。
“那时候为什么不花呢?”
“哪舍得,这都是辛苦多少年才攒下来的。”
“现在只能存着了,多可惜……”
“不可惜,这都是以前生活的印记,有你姥爷的影子。”
追忆往昔,姥姥神色淡然,目光柔和。
以前日子苦,家里全靠姥爷牧羊为生,又要供舅舅、妈妈、姨姨上学,每个月发的十几块钱工资恨不得掰成几辦花。
姥爷日夜辛苦奔波,姥姥则尽力操持家务。为了省点买煤钱,姥姥从春天就上山捡柴火、捡木头,舅舅有样学样,一到暑假,就天天带着妈妈和姨姨,一人背一个背篓,到后山捡牛粪,直到柴火和牛粪摞起来足有房顶高,大家才安心地准备过冬。
姨姨是没穿过新衣服的,舅舅的、妈妈的,虽然是捡剩下的衣服,但姥姥也总是洗得干干净净,偶有剩下一片半片的碎布,姥姥拼起来缝个小坎肩,姨姨就能乐好几天,学超模走秀般在院子来回踱步。
吃食上,姥姥更是能省则省,绝不浪费。掉地上的馍馍渣,捡起来吹吹还能吃;不小心掉桌上的菜,要夹起来吃干净;剩菜剩饭从不舍得倒掉,下一顿一定会消灭干净。
“小时候因为剩饭还打过我,你记得不?”我问姥姥,“怎么不记得,你喝汤非要留个底,那都是福底子,剩下以后要遭罪的。”
“都是封建迷信。”
“管它是不是封建迷信,勤俭节约可是老祖宗几千年传下来的,总没错吧。”说到我小时候浪费,姥姥现在还“耿耿于怀”。
“其实,省着过日子,我都是跟你姥爷学的。”姥姥意味深长的看了我一眼,“以前有人说他就是个‘铁疙瘩’,给公家干活也抠抠搜搜的,舍不得这,舍不得那,好像他多用一点就能把公家用穷了,后来你姥爷跟我说:‘没有大家哪来的小家,总想把公家的贪一点、占一点,自己的日子永远也过不好’。”
原来,姥爷在放羊时总是“算着日子”,比如,算着夏天拉得草能吃到几月;算着一吨棉籽壳够一群羊吃多久;算着冬天能产多少只羊羔,会有多少亏损。正是因为姥爷精细的计算,谁偷偷拿了草,谁私藏了几袋棉籽壳都瞒不过他,姥爷的“精打细算”让他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但同时也被大家冠之不会占便宜的“铁疙瘩”的头衔。
姥爷十六岁当兵,后来到了兵团,大刀阔斧的开垦边疆,每一段经历都让他无暇顾及小家,他心里装着的只有国家。
正是因为姥爷姥姥“省”的家风,在全家留下了“勤俭节约”的家训。
“这件衣服好好的,还可以穿,怎么扔了?还有这个玩具羊,这可是你小时候最喜欢的,这些小人书你以前可没少哀求我给你讲,你都忘记了?”
“姥姥,这些都过时了,我要‘断舍离’,它们会阻碍我前进的脚步。”
“那是因为你不努力,还会找理由,这些东西虽然现在用不上了,可你留下来以后都是回忆呀。”
是啊,我光学着别人“断舍离”了,却也忘记日子是“省”着过的,“省”着衣食住行,“省”的行为举止,也就“省”出了传承和情怀。(额敏县纪委监委 代轶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