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帮扶在俄体 初心不忘在路上
“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入冬。”寒意越来越浓,一转眼又是一个冬天。在这样寒冷的天气,走进科右前旗俄体镇俄体村,炊烟渺渺,村落如画,整洁的水泥路在村间延伸,明亮的路灯整齐排列,村民家院中堆满丰收的玉米、养殖肉牛干劲十足……看到这样的景象,很难想象这个贫困村以前是什么模样。当我将这种感受说给科右前旗俄体镇俄体村驻村工作队时,驻村队员的脸上露出了朴实的笑容,心里甜滋滋的,作为驻村干部,他们已经成了村里的一份子,心中装满了脱贫攻坚的责任,还有对这一方土地的热爱。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的时刻,盟纪委监委成立驻村帮扶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担任组长,选派了精干力量组成驻村工作队前往俄体镇俄体村加入这场战斗。我很有幸见到几位先后在俄体村驻村的干部,了解他们在脱贫攻坚路上与百姓之间的辛苦与甜蜜。
当时,村里完全是另一番模样,年久失修的水泥路残破狭窄,村里夜晚一片漆黑,夏季洪水时常威胁着河岸两侧的村民,很多贫困户的房子还是危房……面对这样的景象,他们暗暗告诫自己:“如果不尽心竭力地为村民做些事,就会愧对这里的老百姓!”
刚来到这里,驻村干部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了解,驻村走访完全部村民后,他们意识到由于村民不能及时了解村内“三务”事项,导致干群矛盾深化,是许多工作开展起来阻力重重的根本原因。因此,很有必要建立新的沟通渠道,提高村两委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于是,在驻村工作队的主导下组建了俄体村“三务”公开微信群,把村里的大事小情都通过微信及时告知所有村民。
当时的驻村干部顾德龙回忆说:“微信群一开通就遇到很大的阻力,每次我们在群里公开“三务”事项,都会有村民反驳,起哄,说风凉话。无论工作队怎么解释说明,都是一盆冷水浇下来,就是不听也不看。有的村民还在群里发广告、视频、闲聊,更有甚者恣意诋毁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我们也是刚刚驻村,急着和村民打成一片,当时的心情很郁闷。但我们不灰心,下定决心要管理好“三务”公开群,特制定了群规,不定时地发布群规,并对违规村民不定时进行清理。那时有村民见到我们就问,你们每天24小时都不休息吧?怎么总能在第一时间清理群里违规的村民呢?我就回答说,我们只想让这个群发挥公开的作用,让村里有信息发布的平台。”
为了方便村民,驻村工作队员又建了“俄体村生活休闲微信群”,村民可以在群里发广告、视频沟通生活中的事情,这样疏堵结合,“三务”公开群逐渐清朗起来。凡是公开的事项,村民都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有异议的也能私下里与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沟通。
信息渠道畅通后,村民对驻村工作队抵触的情绪和看法也逐步有了转变,小小的微信群成为拉近村民与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听到顾德龙这样诚恳的讲述,我想,当时村民诧异的提问可能不仅是对驻村工作队工作的认可,其实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敬佩与接纳。
按照盟纪委监委确定的工作思路,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就这样,驻村工作队全力推动了订单蔬菜项目、肉牛养殖项目和庭院大棚种植项目。产业调整就是改革,要让种惯了玉米的农民改种黄瓜,他们满脸写着畏难情绪。驻村干部于宁说:“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降低种植风险,我们协调组织种植户参加培训班,还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手把手的教,在黄瓜种植和田间管理过程中,驻村干部每隔两天三天就到各家黄瓜地转一圈儿,按照专家的要求及时提醒种植户施肥、喷药、除老叶,都好像成黄瓜种植行家了!”
种植大田黄瓜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地里的秧苗但凡有点风吹草动,种植户先埋怨村干部和工作队,各种牢骚也曾让工作队感到十分委屈。
村民雪东家种了8亩地黄瓜,秧苗刚长到十公分高时,一场大雨将临近地块残留农药冲到地里,眼看着秧苗受到药害叶子泛黄了,雪东满脸沮丧的向驻村队员诉苦,埋怨的话、牢骚的话一大堆:“我们不想种黄瓜!你们偏让种!一点保障都没有,太费事了!太操心了!来年我们说啥都不种了!”驻村队员没有生气,而是抓紧时间向专家请教去除药害的办法。在专家的指导下,秧苗终于恢复了健康。
等到绑秧时,雪东依然满脸不快,牢骚着:“种黄瓜投入太大了!干点活就要雇人,一定要赔钱了!现在骑虎难下了!”驻村队员内心十分委屈,心情也特别沉重。回想起那时的情况,于宁感慨:“当时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和决定,难道是自己脑袋太热了?怎么把农民领到这条路上了?我们是来带领村民致富的啊?怎么办呢?但转念一想,去年粗放式管理的黄瓜地每亩都纯收入2000多元,今年应该没问题!所以就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在驻村队员督促下,雪东给黄瓜追了肥,几轮采摘下来已经达到10多万斤,每亩纯收入达到两千元以上。等到驻村队员再见到雪东时,他满脸笑容大声说:“明年还种黄瓜!”
大田黄瓜最怕狂风和冰雹。因为惦记着村民这点产业的安危,每当阴天下雨,驻村队员总会跟着些提心吊胆。7月6日傍晚,墨汁一样的乌云从西边方向滚滚而来。驻村队员感到大势不妙,有可能是冰雹!马上打电话建议俄体镇领导做好放炮防雹准备。冰雹没砸到黄瓜,瓢泼大雨却下了1个小时,山洪灌进了个别黄瓜地。第二天,驻村队员来到村民赵玉江家黄瓜地,放眼望去一片狼藉,竹竿倒了,秧苗也埋在淤泥里了,露出的几片叶子在风中摇摆,仿佛在求救。赵玉江夫妇满脸沮丧:“完了!完了!今年黄瓜地绝产了!你们看看咋整?想想办法吧?”驻村队员心里像坠了铅块,怎么办?每亩地已投入了1500元了,这下全泡汤了!“老赵,别灰心!我们一起把苗扶起来!”驻村队员一边安慰赵玉江,一边帮助他扶起了黄瓜苗,同时还向专家请教补救措施。驻村干部王洪生回忆当时的心情:“老百姓的产业受到损失,我们心里真的很煎熬,能感受到他们那种绝望的心情,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重振旗鼓,重新走上致富的道路。”
在驻村队员的鼓励与帮助下,赵玉江及时进行了除药害处理,喷施了叶面肥。过了一周,黄瓜苗竟奇迹般的恢复了生机,而且有后来居上的趋势,秋后结算,赵玉江家黄瓜地在严重受灾的情况下每亩纯收入竟然达到了2000多元。赵玉江每每见到驻村队员总是乐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儿地感谢驻村队员。
村庄是村民共同生活的环境,为共同创建幸福家园,建设美好生活环境,驻村干部号召村民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组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张禹就是其中一位号召者,提到环境卫生整治,他露出了微笑,“从年初开始驻村工作队积极组织参加环境卫生整治,与村民同劳动,完成村内陈年垃圾清运和道路两旁铺垫黄沙工作。协调林业部门项目,开展村屯街巷绿化工程,种植垂榆1200余棵、丁香150棵,多方筹集格桑花种10公斤开展花草绿化工作,完成9处过水路面和一公理水泥路。”张禹说,“每次看到整个村里的变化,都会感到欣慰和满足,我们想带领百姓们创建一个更加美丽的生活环境,我们有这个责任。”
与此同时,驻村干部还与村“两委”制定了人居环境整治方案、门前四包和党员包胡同制度等相关制度和村规民约,成立了党支部为统领的人居环境自治组织。自第二个季度开始在全村开展美丽庭院评比工作,由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对所有常住家庭进行评比打分,并将评选结果在三务公开平台及村内公示栏中进行公示。
“我们在入户的时候,就看见有的百姓在清理院落死角,有的把家里的桌椅、被褥都摆放的很整齐,并且许多人家还会自觉的将自家大门外的地方打扫干净,我就想,看来环境整治、美丽庭院的想法已经在慢慢的感染着百姓们,我们心里很开心,工作更有劲头。”驻村干部庞全胜真诚的说。提到美丽庭院评比,驻村干部杨强提到一个有趣的插曲:“有时和百姓们沟通交流,有的人还会开玩笑问,我们家打扫的怎么样?能不能评上美丽庭院啊?虽然是玩笑话,但是能感受到他们文明卫生意识的提高,知道我们驻村干部的工作有了成果,心中感慨万千。”
一年来,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获得了全村群众的支持,很好的引导村民培养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营造了人人参与、自觉维护村容村貌、共创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俄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讲卫生、爱环境、讲文明的良好生活习惯正在悄然养成。提升了村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和村民的幸福指数。为全村创造洁净、优美、舒适的乡村生活环境开了一个好头。
我深陷于驻村干部的回忆与讲述,感动于他们与村民之间的欢喜与温暖,敬佩他们肩上擎起的责任与担当,脱贫攻坚一直在路上,回首过往,立足今天,遥望明天,驻村干部们纷纷表示:“帮扶工作也许存在不同的困难,群众意愿可能会有多次的反复,但我们舍去陪伴在家人身边的时间来到这里,就是为了能让俄体村的百姓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我们有初心、有信心、更有责任。”
帮扶路上有“为民”,纪检干部有担当。驻村干部们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融入到扶贫工作,把扶贫工作放在心头,把帮扶对象看作亲人,常驻在扶贫道路上。“春风十里不如你,扶贫路上牵挂你”,相信在这些驻村干部的带领下,俄体村的明天会有更多的惊喜与感动。(宣传部 徐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