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27载 移民5万余人 有一种精神叫“下山脱贫”
武义县是个革命老区县,也是个山区县
海拔在800米以上的高山有100多座
上世纪90年代,这个县有8万多人生活在这些深山里
其中有4万人生存环境特别恶劣
1993年开始,该县率先在全省实施高山深山农民移民搬迁工程
大批山区农民走出了深山、大山
彻底摆脱了世代捆住他们手脚的恶劣环境
逐步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董春法,就是奋斗在武义下山脱贫事业中的一员
走过漫漫27年扶贫路
他帮助5万余人走出大山、摆脱贫困
用半生的坚守与奉献
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扶贫赞歌

从1993年7月
年近半百的董春法走上县扶贫办主任的那一刻起
就开始了在大山里的奔跑
“在咱们村,老董就像家人一样亲”
桐琴镇上夫山村村民朱理其每次提起老董
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上夫山村原本位于海拔800多米的高山上
村民世代与贫困作着斗争
为了帮该村下山脱贫,
董春法每天走超过3小时的山路
进山讲政策、做调研
常常天蒙蒙亮就上山
夜色深了才下山
半年下来走破了6双鞋
这才换来了上夫山村的“乔迁”
如今,村民年人均收入已达2.5万元
是原来的50倍
该村还在2018年获评“中国淘宝村”
从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董春法就是这样
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
将脚印留在了每一片山坳坳里
把背影留在了每一个下山脱贫群众的心里

“十年九年旱,出门就爬山,有囡不嫁九龙山”
一句顺口溜道出了九龙山村曾经的贫困面貌
为了帮助这个海拔1000多米的村落下山脱贫
董春法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动员
每天徒步往返20余公里
说服全村人搬迁到了10公里外的平原上
如今的九龙山村处处变了样
新村建在省道旁,人均收入翻了20番 百姓生活喜洋洋

研究讨论新村规划
谋划村民致富门路
在老董的字典里
似乎没有休息两个字
为帮助移民村拓宽就业路子
他跑杭州、跑上海联系项目
为帮助村民自主创业
他联系技术人员
为村民开班授课
“下山要脱贫,更要富起来”
这位老党员身上有一股使不完的劲
熟悉老董的人都知道
他不收村民的任何谢礼

村民们唯有削一根登山杖送给他
用朴实的方式表达满心的敬意与谢意
像这样的登山杖

在老董家有整整40多根
一根拐杖,一段脱贫情
每一根都凝聚着村民浓浓的敬爱与心意

武义下山脱贫工作的成功经验
聚焦了国际社会的目光
吸引多个国家组团来访,“求取真经”
老董又担起了义务讲解的任务
外国友人总会竖起大拇指赞叹
“你们的经验值得全世界推广
这是我们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武义下山脱贫的成功范例
还被纳入《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10年》画册
在2002年“地球峰会”上大放光彩

如今77岁的董春法
仍然奔走在下山脱贫的路上
无论岁月流逝,他的初心依旧火热
任由时代变迁,他的坚守依然执着
下山脱贫精神
已经成了武义发展历史上
鲜明而又骄傲的印记
激励着一批又一批的党员干部
坚守初心
负重前行
初心独白:
“我用半辈子的时间就做了一件事,帮忙山上的群众下山脱贫。现在退休了,老百姓照样对我很亲热,这是对我最大的认可。”——董春法
(金华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