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的信仰与坚守
“南有龙兮在山湫,古木巄嵷枝相樛”。我是在长大后才知道诗圣杜老先生曾这样描写过我度过童年时光的那个地方。那个时候,我甚至不知道院子下面那条整日奔腾不息的河还有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青泥河,当年,忧国忧民的诗圣杜老先生就是沿着这条河顺流而下入川的。至今,我们还是习惯把那里叫“飞龙峡”,而坐落在两座青山之间的水电站,我们叫它“飞龙峡电厂”。
电厂职工的宿舍是四合院式的,在半山腰,干净而整洁,院内有水泥的乒乓球台,厂房在河边,一天到晚发出轰隆隆的机器声。一条颤颤悠悠的吊桥上面铺着木板,连接着两岸,胆子大一些的孩子,敢在上面来回地跑,对脚下翻滚的白浪视而不见。
飞龙峡电厂距县城有十里路,那是一条悬在半崖的碎石公路。多年后,我常常想起昔日的画面:草木葱茏葳蕤,满目青山流翠,父亲骑着自行车,顺河的凉风吹鼓父亲的衣襟,妈妈一扭屁股,长辫一甩,便坐上去,一手拎着一个黑色的人造皮革的包,一手紧紧地抓着父亲的衣服,父亲便逞能地骑的飞快,不顾后面的妈妈被颠的花枝乱颤,大吼一声秦腔,惊飞山坡上的山鸡,车子也欢快洒下一路吱吱声……父亲也常骑车带我和哥哥去县城,前面的大梁上架着哥哥,后面坐着怀里抱着我的妈妈……现在想来,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却很快乐,孩子们更是不懂得人生有苦,感觉不到冬天有多冷,夏天有多热,记忆里是冬天上学路边的那一堆柴火的温暖,夏日里路边西瓜地里甜甜的西瓜,还有妈妈早上的一盘醋溜洋芋丝,傍晚时分父亲讲的一个个小故事。
父亲是个有文人情怀的人,即使白天挥汗如雨地和工友们在悬崖峭壁上架设线路,但只要在家,总喜欢看书。他常常对我和哥哥说,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而且他深信“说书讲古劝人方”的老话。
夏天的傍晚,顺河风很凉快,散步的时候,父亲总爱给我和哥哥讲一些故事,什么“吴隐之不惧饮贪泉”“于谦两袖清风”“以廉为金”“陶母退鱼”等一些小典故。我最喜欢听父亲讲“悬鹅示众”的故事,说是明朝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哥哥却喜欢听“杨震拒金”,说是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其实,那个年纪的我们,对父亲那些半白话半古文的表述并不理解,只是在年幼的心里,因为对父亲的敬畏与敬仰,以至于对父亲口中的人物也心存敬畏与敬仰。如今,看过太多的浮浮沉沉,终于相信:人终归是要有信仰与敬畏之心的!这些信仰与敬畏就像是挂在绿树枝头的露珠,总会折射出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辉!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水电厂最辉煌的岁月,那时候厂子里的叔叔阿姨们个个意气风发,比技术、比能力,比每个班次的发电量,虽然他们身处在大山之中,但他们带来的光明却通过翻山越岭的电线走向千家万户,点燃万家灯火。
在厂房和宿舍之间,是一个大大的果院,有桃树、梨树、苹果树、杏树、核桃树,春天的时候是一片花海,等这些果子成熟的时候,就按人头分给每一个职工,父亲作为车间主任外加总务,每次分果子却从未多分给我们一些。多年之后,妈妈每每提及旧事,还怪父亲当日太过刻板认真。但父亲却笑呵呵地说,也许利用职务之便当日是可以占得一点便宜,可那终究是一生的污点,人生最难得的是当你老了,回忆往事的时候,无悔于自己的本心。
后来,县城的一个小电厂面临困境,缺乏技术人员和有能力的领导,因为大家都想借此能调到县城去,所以竞争颇为激烈,妈妈几次苦口婆心地劝父亲找找相关领导,因为如果调到城里去,我和哥哥就再也不用一天走七八里山路去上学了。可是父亲却对妈妈的话置若罔闻,他还振振有词,说什么他只是一个发电工,他的职责是发电、守护线路,他只要老老实实地工作,保证电力正常输送到千家万户就行了!所谓“为人讲原则、坚守生底气;淡泊且致远,修身荡正气”是也!
但是单位最后却推荐了父亲。原来,上级领导除了看中了父亲的工作能力外,更看重的是他务实清廉的品性,按如今的说法就是不让老实人吃亏!后来父亲也不负重望,仅仅用一年的时候就实现了小水电厂的并网工程,并扭转了年年亏损的局面。这是父亲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业绩,每每提及当年,父亲总是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他当初秉持了本心而已。我想,父亲的经历就是对“不忘初心、放得始终”最好的诠释吧!
其实,父亲不过是千千万万的电力工人中最普通的一员,他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全部奉献给了 20 世纪末期的电力事业。如今,在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时代,透过温暖的万家灯火,或是迷离的城市灯光,我们看到的将是新一代的电力工人对光明的信仰与坚守!(陈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