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清廉如水 心若荷香
有一次临帖,不小心将一滴墨汁滴入盛满清水的笔洗中,只见那墨水迅速沉入杯底,而后缓缓扩散开来,直至整杯水变得浑浊。
“爸爸,你有没有方法把这杯水变清亮?”在一旁牵纸的儿子问道,我顿时陷入了沉思……
人生如水,一滴墨足以改变本色;廉洁如水,容不得半点污染。
为官者,一旦伸出贪婪之手,如沾上罂粟的“瘾君子”,后果难以想象,必悔恨终身;从政者,一朝怀有贪欲之心,似打开闸门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最终自取灭亡。
“以前,单位每年都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当时没有当回事,现在进了监狱,才后悔莫及。”每每听到职务犯罪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总是能切身感受到廉洁从政的重要性。
以古为镜,方能行稳致远。
如隋朝赵轨,便是一位清廉如水的官员。赵轨有深夜读书的习惯,喜欢点燃沉香熏屋,帮助清醒头脑。有一天,他的老朋友送来一斤沉香。当时,赵轨不忍拒绝,但又不能据为己有,于是借题发挥:“邻居有一棵桑树,部分枝丫伸到我家院子里来了,每到成熟时节,又大又红的桑葚落得满地都是,我便赶紧叫家人把桑葚捡起来送还邻居,并告诉儿子:我绝不是借此谋求虚名,只是因为不是劳作所得的东西绝不能要。”老朋友听后深感敬佩,便把沉香带了回去。后来,隋文帝征召赵轨入朝做官,在他上路进京之时,父老乡亲聚集路口,擦着眼泪说:“别驾在此任官,从不受贿纳物,犹如水火不相交,因此不敢用壶酒相送。您清廉如水,特此斟上一杯水为您饯行。”赵轨含泪一饮而尽,同百姓依依话别。
据《竹坡诗话》记载:北宋时期有位州官,为人极其廉洁。一天晚上,有人从京城送来一封上司的来信。他猜想这一定是朝廷的重要指示,马上命令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了一半,他却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家的蜡烛点上,继续往下看。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的蜡烛不及他家的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有一小半是关于他留在京城家属的情况,他认为这是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在有些人看来,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实在有点“小题大做”。但正是小事,最能反映一个人真正的品格,足以让如今某些公车私用、私餐公报、公费私游等揩公家“油”的领导干部们汗颜。
清代张伯行,被康熙誉为“天下清官第一”。在他为官期间,一切属于私人的花销包括衣服穿戴、蔬菜米麦,甚至是磨面的牛、石碾都是从河南老家带来的。正因为他为官清廉,心系百姓,从不以私废公,才深受百姓爱戴。江苏百姓建春风亭为他立祠;福建百姓在鳌峰书院旁为他建祠塑像;山东百姓在五岔口给他立生祠。及他去世,雍正赐“清恪”两个字给他做谥号,说他为官清廉,恪勤职守,而他的名字也得以千古流芳。
“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只有像赵轨、州官、张伯行等这样心明如水、一尘不染的人,才能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才不会被人情世事所累,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官场安守本心、勤俭自勉,才能心系百姓、造福一方。
“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一定要廉镜时时照、警钟常常敲,时刻慎独、慎初、慎微,竭力保持清廉如水、纤尘不染,方能纯净悠长、宛若珠玉。
一阵清风拂过,我从沉思中醒来。此时,书房内的白仙子睡莲暗香袭来,我走近一瞧,发觉前几天投入了几条观赏鱼的陶瓷水缸内,水显出浑浊,失去了往日的灵气和清澈。哦!鱼,“欲”也,“水无鱼则至清”,为人从政当少“欲”,才能至清至廉。(公安县纪委监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