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上家风淳
本网讯(侯义明)由于工作的缘故,从陕西商州来到西安蓝田扎根基层,工作生活,多次亲临白鹿原,对于陈忠实老先生的《白鹿原》上的场景深有感触,影观原上的人们在这片黄土地上经历着家族兴衰、悲欢离合,如身临其境一般。从话剧到电影再到电视剧,《白鹿原》走进了众人的视野,而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主要内容的《吕氏乡约》也逐渐被世人所熟知,它用关学文化和淳朴家风家训教化乡邻、净化民风,遂使“关中风俗为之一变”。
“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修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苍茫的原上,随着微尘的飘浮,郎朗的诵读声飘散在上空,这便是仁义白鹿原村长白嘉轩请村里德高望重的朱先生写给全村人的“乡约”,要求全村男女老少,皆需背诵,更是将“乡约”刻于石碑上,立于祠堂中,立在这个全村最神圣的地方,也立在了原上每个人心中最纯洁的净土之上。
当不绝于耳背诵乡约的声音萦绕在耳边,回荡在五里头小学和芸阁书院的上空,读书人也好,文盲也罢,一遍遍嚼于舌尖,浸透在心间,存于他们的心里,也存于原上的关中人心里,更存于广大中国观众的心里,这便是家风家规的力量。
这或许就是战乱中,在华夏大地惨遭入侵者蹂躏的时候,为何白鹿原这个大家族却能够跌跌撞撞一路挺过来的原因。应了白嘉轩这位村长的要求,乡约跟这位腰杆硬的村长共同立在了村民们的心中,当作为麦客出去闯荡的石头,精神失常却仍记得回家的路;当几个稚嫩小孩被怀疑偷人钱,跪在祠堂思过;当不孝子孙白孝文与田小娥违背道义厮混在一起,在祠堂被荆条鞭打的伤痕累累的脊背,一件件深刻阐述着宗族家规的威严与温暖。
作为一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看着身边老纪检人坚持运用“四种形态”“治病救人”的场景,总觉得有种似曾相识之感,却总是抓不到思绪。直到有一次值班时,因被西安电视台《每日聚焦》曝光点名单位的纪检人在回顾自己履职尽责中,真真实实的思考自己为何会被提醒谈话,有的人脸红出汗,有的人深刻思考,有的人知错立改。这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此情此景与白鹿原中在祠堂思过的情景何其相似,都是防患于未然,都是引导迷途的人知返,都是在犯错后严惩教育,而我们纪检系统这个大家庭,同祠堂一般立在纪检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
以前总是会感觉遗憾,现在很少有宗族的存在,祠堂更是年久失修,传承几千年的文化渐渐消逝在时光岁月中,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渐渐忘记了几千年的道德人伦约束,人与人之间的维系也渐变浅淡。而工作后,才发现原来我的认知是多么的浅显,只看到了实物的衰退,却未真正看清到我们中华儿女对乡约文化的传承。原来,五千年的宗族文化并未随着时光消散,而是换了一种新的与时俱进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规范着我们的言行。
如今,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作为纪检人,我是骄傲的,反腐的成绩单上有我们每个人的一份付出。而更让我骄傲的是在如今这个时代,我们作为祠堂的守护者,规矩与纪律的践行者,迷途知返的人们的引路者,反腐前沿的执纪者,千年精神文明的继承者,默默守护着我们的家园。白鹿原在老村长的带领下,在乡约的约束下,经历各种磨难与坎坷、牢牢矗立在关中这片黄土地上,而我们中华民族,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在党纪国法的规范下,必将风清气正,国泰民安,百姓得福。(责任编辑 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