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家教故事】父亲的笔记本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五年多了。每每想起父亲,眼前都会浮现出他那本泛黄的记事本。
第一次见到父亲的记事本,是在他走后的第二天。母亲从柜子里拿出一个黑色人造革质的本子递给我,说这是父亲从前当“劳模”时公社发的奖品,他生病期间经常伏案在上面写东西。
轻轻翻开父亲的记事本,本上密密麻麻的,全是父亲那熟悉的字体。物是人非,我鼻头一酸,心中涌起一阵悲楚。凌乱的思绪随着父亲的文字飘飞、倒退,回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只有高小文化的父亲凭着聪明的头脑和肯吃苦的精神,十九岁就当上了生产队的会计,并在第二年被小店公社革委会委以重任,担任了大队支部书记。从那时起,父亲就昼夜不停地为集体的事情忙碌。记事本上详细地记录了父亲带领社员“农业学大寨”、“大战盐碱滩”、植树造林等一段段“村干”历程,以及父亲在退职后办养殖场、开小商店勤俭持家的故事。这是一本父亲的“回忆录”!
2000年X月X日
今天是我入党30年的日子,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在当村支书的30年里,我时刻都记着毛主席的教导:“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2010年X月X日
村里十几户人家集资雇车给某某公司工地拉土方,大家信得过我,让我当会计,我又干上老本行了!我要把这本账记好,一分一厘都不能差,因为这都是村民们的血汗钱。
2012年X月X日
最近身体不好,总是想起以前带领社员们热火朝天农业学大寨的事情。白天和社员们一起在田里收麦子,晚上在打麦场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真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啊!
……
读着读着,泪水便划落下来。此后,每当想念父亲的时候,我便拿出这本记事本,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读,读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是泪流满面。四十多年来父亲的言传身教一幕幕地闪现在眼前。
八、九岁的时候,母亲每天都要下地挣工分,父亲更是忙碌得只有在饭点才能见到。每天都是我和弟弟放学以后,母亲才匆匆忙忙赶回家做饭。家里的水瓮总是见底,年幼瘦小的我和弟弟便一前一后、用扁担抬着水桶去村口的井打水。我们力气太小,根本不能从井里打出水来,只能等有大人来时帮我们打半桶,然后两人左摇右晃地把水抬回家,母亲再赶忙烧水做饭。晚上父亲回到家,狼吞虎咽地把饭扒拉下肚,又匆匆出门。母亲有时忍不住唠叨几句:“你是村支书,每天为队里的大事小情操心,咋还要跟社员们一样下地干活儿?”父亲听了正色道:“我是干部,干部就要带头干。”这样的对话,我不知听了多少遍。
白天父亲和社员们一起下地干农活,晚上又把村干部们召集到家中开会,屋里到处都弥漫着卷烟的烟雾。大人们谈论村里的大事,我和弟弟则坐在角落里的台灯下静静地写作业。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父亲那时很忙,很少有时间和孩子们交流。他从不跟我们讲大道理,而是用他的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我们、教育着我们,让我们也成为像他那样的人。
2012年5月,父亲的病已经很重了。我当时分管办公室工作,恰好赶上区里组织舞蹈大赛,每个机关单位都要组队参加。由于工作繁忙、无法抽出时间回老家照顾病重的父亲,我便把他接到了区中心医院。本想把父亲接到身边好好照顾,可就在第三天,我有一份紧急的工作材料要写,晚上八点还在单位加班。突然手机响了,是父亲打来的。父亲在电话中说他浑身发抖、很严重。来不及挂断电话,我慌忙地冲出办公室,立即奔向医院。到医院后,我发现父亲手脚冰凉,浑身不停地颤抖。我一边帮父亲搓手取暖,一边轻声安慰他,眼泪渐渐模糊了双眼。后来母亲告诉我,当时父亲怕耽误我工作,一直忍着疼痛,实在忍不住了才给我打了电话。第二天,父亲便坚持要求转回小店的医院。直到他病逝前的一个星期,我才请假回去守在他的病床前。每每想到这些,我都会内疚地失声痛哭。
工作了将近30年,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大家对我的工作还算认可、总评价我是认真负责、勤恳敬业。我想这就是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克己奉公、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的结果吧。
家风是一种生活作风,体现了家庭成员的日常风貌;家风是一种集体认同,沿袭了家族世代的传统美德;家风更是一种精神力量,奠定了国家民族的文明基石。家风由父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由子女学习继承、发扬光大。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深深地烙上家风的印记。父亲这样活了一辈子,我想我也应该像他那样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