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菜市”传承百年的密码


上图:“无人菜市”一角。
下图:前来买菜的村民自觉投钱取菜。本报记者 赵美宁 摄
红薯叶,“2元一扎”;南瓜苗,“2元一把”……菜市场里常见的简易标价牌,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百合镇罗凤村的菜市场里也有。可这里却有一个非常罕见的情况:只见买菜人,不见卖菜人。
不怕菜被偷?不怕别人拿菜不给钱?不怕有人把菜钱顺走?
罗凤村的村民告诉记者,他们不仅“不怕”,而且上百年来都没出现过这种情况。
“无人菜市”传承百年的密码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了罗凤村,走进了这个谜一般的菜市场。
1 卖菜没守过一次摊,也从没丢过一分钱
5月16日清晨,罗凤村村民李秀芬来到自家菜地,摘下南瓜苗、红薯叶,一捆一捆扎好,整齐码放在一个菜篮里。她没有回家,而是径直来到村里的菜市场,把菜篮挂到一个钩子上,再将标价牌绑在篮子上,旁边再挂一个放钱的小竹篓。做完这一切,她转身走了。
这一走就是半天。直到下午,她忙完自家的其他活,才回到菜摊。此时,菜篮里的6把菜已经全部卖完,小竹篓里有12块钱。“我卖菜这么多年,没守过一次摊,也从没有丢过一分钱。”
李秀芬今年已经85岁高龄了。在嫁到罗凤村前,她就知晓这里有个“无人菜市”。嫁过来之后,她才逐渐明白,“无人菜市”的存在全靠村民们的互相信任。
李秀芬见证了“无人菜市”近70年的历史,但“无人菜市”真正的历史更长。
村里77岁的退休教师陈本志回忆,自打他记事起村里就有这个菜市,说起来已有百年历史了。最早,是庄户人家将自家吃不完的菜摆出来供有需要的村民自取,至于有无回报并不在意。把菜拿去食用的村民过意不去,便会放几个铜板以示感谢。有来有往,自成风俗。长此以往,人与人之间自然形成一种默契和信任,不用守摊的菜市也应运而生。
陈本志老人讲,有人粗心,第一天的菜篮和钱忘了收回,第二天再去看,头天的菜钱照样在篓子里,分文不少。
据村民说,“无人菜市”的蔬菜头一天如果没有卖完,当晚就会给家里的家禽当做吃食,转天绝不会再拿去出售。远近的村子都知道,这里的菜价格公道,也绝对新鲜!
2 时代在变,无人守摊的习俗始终没有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无人菜市”从小街道搬到相对宽敞的大路边,菜价也从原来的几分钱,涨到了1块、2块。村民邓崇良说:“虽然菜价涨了,但是无人守摊的习俗始终没有变。”
记者比较发现,在这里2块一把的菜,拿到镇上的菜市场,可以卖到4块、5块。邓崇良说:“都是自家种的菜,也都是左邻右舍来买,少赚就少赚一点。”罗凤村还有很多村民自家不种菜,要靠到菜市买菜来解决日常餐饭。
其实罗凤村并非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它地处百合镇与灵山县交界处,流动人口多。尤其是这些年,村里道路也修得四通八达,“无人菜市”就设在村口交通便利的地方。
别看“无人菜市”的面积不足二十平方米,来这买菜的人可不少,不光是村里人,平时路过这条街的外乡人也会捎带买点回去。可不管是谁,都会遵守“无人菜市”的习俗,自觉交钱。
记者在采访时,恰巧碰到一位拉货路过该村的司机。他来到一个篮子前,挑了三把红薯叶,拿出十块钱,放到竹篓里,又从竹篓里自己找了4块钱。
“这里的菜新鲜又便宜,每次路过都捎上几把。”这位司机告诉记者,“无人菜市”他早听说过,规矩也都知道,所以每次都准备些零钱,这次实在没有,才自己找钱。
罗凤村还是赶圩所在地,每2日一圩,赶圩日会有大量外地人聚集在村子里,他们同样遵守罗凤村的规矩,买菜不会少付一分钱。
受罗凤村的影响,邻近的村子最近几年也相继出现了“无人菜市”。
3 付出诚信,才会收获他人的诚信
陆振群20年前从外村来到罗凤村做生意,经营着一家售卖床上用品的小店。她每天都在“无人菜市”买菜,早已习惯了自觉投币取菜的风俗。
“有人说‘诚信’是‘无人菜市’的灵魂,我觉得还没有说到位。”51岁的横县政协委员联络委副主任黄兆灵有自己的见解,“诚信不是一个符号,只有付出自己的诚信才会收获他人的诚信,我觉得这才是‘无人菜市’延续上百年的密码所在”。
“我家兄妹7人,父母是地道的农民。”生长在罗凤村的黄兆灵回忆起当年在村里的日子时说,从小并没有人刻意教育他们要讲诚信,但是祖上传下来的很多规矩,他们始终在默默遵守着。“恪守诚信是我们黄氏家族家训中的一条,没有人会刻意去提。但很多年来,它似乎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里,不言自明。”
在罗凤村,讲诚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大家做人最基本的原则。
黄彬婷是罗凤村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你知道村子里的‘无人菜市’吗?”记者问。小姑娘羞涩地摇摇头,忽闪着一双懵懂的大眼睛。也许是因为看到了陌生人,她显得有些胆怯。这时,身边的老师插了话:“就是你奶奶每天都去放菜的菜摊,你不记得了?”小姑娘这才回过神来,“我经常和奶奶到那里放菜”。“10块钱,正好。”她学着奶奶收摊时数钱的样子,十分可爱。
或许在孩子眼里,“无人菜市”并没有什么特别。买菜、付钱,理所应当。“没有刻意说教,大家都习惯啦。”黄兆灵表情淡然。他曾经在罗凤村小学教过书,谈到对孩子的教育,他说:“言传不如身教!”
百年坚守,代代相传。潜移默化中,“诚信之花”早已在当地人的心里生根发芽。(本报记者 赵美宁)
记者手记
诚信——打开“无人菜市”的钥匙
几重山路几重深。带着对诚信传承的期许和向往,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子。百年间,是什么支撑着这里朴实无华的村民对“诚信”坚守如一?是什么让这个小村子远近闻名?
解开我疑问的钥匙无疑是“无人菜市”。这个菜市如众多乡村菜市别无二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买者和卖者,也无非是昨日、今日、明日无声地简单重复。然而不普通的是,这个菜市里买者与卖者从不见面,由此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可以形成习惯并长存永续。
罗凤村的“无人菜市”全凭信任,卖者公道,买者诚实。有网友感叹:“卖的不是菜,收的不是钱,拿走的与留下的俱是品德”。罗凤村人将诚信看得比天大。今日没卖出去的菜,担心隔日不新鲜,第二天就绝对不会再出售;今日忘记拿走的菜钱,隔日一样会在原处分文不少。放弃了物质的诱惑,罗凤村人收获了诚实信念的代代传承,历经岁月消磨、时代更替,历久弥新。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有了质的飞跃的今天,对比“扶不扶”“救不救”“信不信”等屡屡戳伤人们心灵的失信失德行为,罗凤村人质朴的诚信显得弥足珍贵。
通过采访,我明白了,原来,诚信可以这么简单,坚守诚信并不困难。罗凤村人对诚信的坚守,得益于人人维护的“原生态”,而诚信的大环境又滋养教化着一代代罗凤村人。这份信任,已经融入血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专家点评
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 宋伟
罗凤村的“无人菜市”充分反映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道德情操,彰显了村规民约中的诚信文化魅力。“无人菜市”具有上百年的历史,感染教化了一代又一代村民,逐渐成为当地优良的风俗习惯。不仅如此,“无人菜市”营造的诚信氛围也在影响着村中各行各业的经营之道,潜移默化地成为临近村庄学习的榜样。在时代变迁中,村民坚信朴实本分的做人道理,始终将诚信作为交往的一种原则、一种理念、一种规矩。事实上,“无人菜市”折射出了规矩养成的大道理,坚守相传、恪守信念也许正是罗凤村诚信文化传承上百年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