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在中国
即将到来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也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纪念日。莎士比亚在中国经历了一段怎样的接受史,我们特刊发本文,既为纪念这位伟人,更希望读者朋友在万物生长的迷人春季捧起书本,阅读世界。
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它位于16世纪末建成17世纪中叶被毁的老环球剧院附近,如今已成为伦敦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莎剧翻译: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
享誉世界的美国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1994年出版的《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这部雄心勃勃的文学批评著作中,将莎士比亚看作西方经典的中心。他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莎士比亚和但丁是经典的中心,因为他们在认知的敏锐、语言的活力和创造的才情上都超过所有其他西方作者。”
布鲁姆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文学批评体系,他认为“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这种特性要么不可能完全被我们同化,要么有可能成为一种既定的习性而使我们熟视无睹”,但丁被布鲁姆认为是前者最好的例子,而莎士比亚则是后者最好的例子。
布鲁姆的论断让人想起了1944年4月一位中国翻译家朱生豪为自己即将完成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撰写的序,他开篇即说:“于世界文学史中,足以笼罩一世,凌然千古,卓然为词坛之宗匠,诗人之冠冕者,其唯希腊之荷马,意大利之但丁,英之莎士比亚,德之歌德乎。”但这四位伟大文豪中,朱生豪最为推崇的还是莎士比亚,“盖莎翁笔下之人物,虽多为古代之贵族阶级,然彼所发掘者,实为古今中外贵贱贫富人人所同具之人性。”正因为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宛若天然的方式刻画出错综复杂的人性,才成就了莎士比亚超越时空与文化界限的永恒魅力。
然而,要领略到这种魅力,必先摧毁语言的巴别塔,让不谙英文的人能用本国文字读到莎士比亚的剧作。虽然莎士比亚的大名第一次介绍到中国是在1850年代,但直到120多年后,中国读者才有机会第一次完整读到莎士比亚全部37部剧作的译文。
本来这个时间可以提早一些的,但其中经历的复杂历程,与近代中国的曲折历史若合符契。1935年,从之江大学毕业进入上海世界书局工作的朱生豪有了一项新工作,除编纂《英汉四用辞典》外,在友人的鼓励下,他决意翻译莎士比亚的所有剧作。
朱生豪选择翻译莎翁戏剧,不独是其兴趣使然,朱生豪之弟朱文振在1981年撰写的一篇回忆文章中说:“那些年月里,日本帝国主义欺侮中国人民气焰嚣张,而恰好讥笑中国文化落后到连莎氏全集都没有译本的又正是日本人,因而我认为他决心译莎,除了个人兴趣等其他原因之外,在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欺凌中国的压力之下为中华民族争一口气,大概也是主要的动力。”
经过一年的准备工作后,朱生豪于1936年开始翻译莎翁戏剧,在同年朱生豪写给他热烈追求的宋清如的信中,他乐观估计两年时间就可以译完莎士比亚的所有剧作。
如果没有接下来的日本侵略战争,以朱生豪的旺盛精力与全情投入,他的理想或许真能在两年时间内实现。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朱生豪“历年来辛苦搜集之各种莎集版本,及诸家注释考证批评之书,不下一二百册,悉数毁于炮火,仓促中惟携出牛津版全集一册,及译稿数本而已”。
朱生豪再次回到上海时已是1938年下半年了,在租界这座“孤岛”上,他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几乎将全部精力用在了翻译事业上。然而,当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时,朱生豪这四年间补译的莎翁剧作再度毁于战火。
失去工作的朱生豪,与妻子宋清如回到了嘉兴老家,从此专心翻译,不问他事。宋清如回忆那时朱生豪的生活:“不说是足不涉市,没有必要时简直楼都懒得走下来。而实际物质生活的压力,依旧追随着我们。以极低微的收入,苟延着残喘。所以他译述的成果,一天天增加,而精神体力却一天天的损减了。”
1944年4月,朱生豪为预期能在年底完成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提前撰写了一篇序文。可惜天不假年,这年6月,朱生豪的病情急转直下,从此卧床不起,直至12月26日辞世。得年32岁的朱生豪留给世人的是31部晓畅优美的莎剧译文。他自然有许多遗憾,遗憾未能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遗憾未能看到日本侵略者战败投降,遗憾未能完成剩下六部莎剧的翻译。
1954年,朱生豪翻译的31部莎剧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出版。十年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又组织专家翻译了朱生豪未能完成的六部莎剧与莎士比亚的所有诗作,《莎士比亚全集》的出版似乎指日可待。然而,十年浩劫让这一出版计划被迫搁置。直到1978年,《莎士比亚全集》才最终与切盼已久的读者见面。《莎士比亚全集》的出版在文学史上有特殊的意义,这是中国大陆翻译出版的第一个外国作家全集,它凝聚了几代人的尝试与努力,而朱生豪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
我们也不应忘记,在朱生豪翻译莎剧的同时,散文家梁实秋也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翻译莎士比亚的历程。他以一己之力完成了所有莎士比亚剧作与诗作的翻译。朱译与梁译自然互有优劣,但对于读者来说,多一个译本便多一种选择,拥有选择的机会,这或许才是译者给读者最好的礼物。
莎剧演出:从文明戏、戏曲到电影
莎士比亚最初介绍到中国时,有许多今天看起来颇为奇怪的译名,如“舌克斯毕尔”“狭斯丕尔”等。一直要到1902年,这个出生在英国斯特拉福德小镇的戏剧家才在梁启超的《饮冰室诗话》中被称为“莎士比亚”。也是在这一年,中国人第一次在舞台上演出了莎翁的戏剧。上海圣约翰大学一群外语系的学生,用英语演出了《威尼斯商人》。11年后,仍旧在上海这座得风气之先的城市,一所女子中学的学生用汉语演出了根据《威尼斯商人》改编的《女律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用汉语演出莎翁的戏剧。
在校园之外,职业剧团在1913年也迈出了公演莎剧的第一步。那正是戏剧史家徐慕云所说的文明戏的黄金时代,虽然文明戏传入中国不过六年的时间,但很快就获得了中国观众的喜爱,在沪上文明戏职业剧团相继成立,彼此间为了争夺观众竞争十分激烈。这一年,中国电影的拓荒者郑正秋在上海创立了新民新剧社,很快他们公演了根据《威尼斯商人》改编的《肉券》,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话剧演出在文明戏的阶段是相当随意的,那时演员们在登台前,仅靠一张“幕表”了解所演戏剧的大致情节、人物角色、出场次序、主要台词等。在没有剧本也极少排练的情况下,演员们在舞台上的表现全靠自己发挥,有时他们连幕表也不要遵守,在台上胡说一通、插科打诨。这种粗糙的演出,自然很难让观众品味到莎翁剧作的真味。然而,正是在这样简陋的基础上,莎剧演出朝着越来越接近原作、越来越严谨与精致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莎剧演出也开始了本土化的探索,如何让远道而来的莎翁戏剧与悠久丰富的中国戏曲传统融合在一起,成了一部分人热衷讨论的话题。据学者研究,早在民国初年,四川雅安一个川剧团曾将《哈姆雷特》改编成《杀兄夺嫂》公演,这是较早将莎翁戏剧改编为中国戏曲的尝试。京剧、昆曲、秦腔、黄梅戏等剧种也有类似的尝试,我们今天还能见到豫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唱词。当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舞会上第一次相遇时,来自世代为仇的两个家族的青年男女一见钟情,坠入爱河。罗密欧此时唱道:“你看她粉面生春娇又嫩,好一枝欲开未开的海棠魂。”朱丽叶的唱词则是:“你看他雄姿英发多矫健,如骏马奋蹄欲踏万里尘。”仅仅是四句唱词,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戏曲味。
2015年,伦敦的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上演了一出让英国观众大开眼界的莎翁戏剧,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奉献了一场京剧版的《奥赛罗》。在莎士比亚环球剧院这个专为表演莎翁戏剧而诞生的空间中,这场演出不仅再次证明了莎士比亚跨越时空与文化界限的魅力,也展示了不同文化互相交流能够产生出何等奇异美妙的成果。
中国莎剧演出的一个高潮是1986年举办的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这年4月10日至23日,在上海与北京两地,一共演出了25台莎翁戏剧,演出场次80多场,超过8万人次在剧场中欣赏到了以话剧、京剧、黄梅戏等不同形式呈现的莎翁戏剧,顿时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莎翁热”。曹禺在戏剧节闭幕式上的这番话,道出了中国人对莎士比亚的感情:“莎士比亚,是热爱生活的巨人,他也是赞美人类的一切进步与发展的巨人。他是开拓者,是爱国者,是深知人性与人的哲学的伟大诗人。一句话,他是永生的,因为他属于要和平、要安定、要幸福、要光明的未来的人民,他属于我们。”
剧场之外,莎剧的影子也出现在中国的大荧幕上,一个显著的例子是电影《夜宴》。这部十年前上映的电影,号称根据《哈姆雷特》改编而成,影片公映后,遭到部分观众与学者的质疑。对《夜宴》最为严重的质疑,在于它失去了《哈姆雷特》的精神。它将一部揭示理想幻灭痛苦的“王子复仇记”,改编为一部宫斗戏。影评家戴锦华一针见血地指出:“除却对权力的角逐和渴望,《夜宴》及其所属的古装大巨片序列里,几乎没有些许间隙可以放置任何超越性价值,无论是理想、爱情,还是忠孝仁义。”
莎剧演出与改编在中国已经走过了100多年,这当中自然有成功的尝试,也有失败的尝试。每一次尝试,既包含着中国人对莎士比亚的理解,也包含着中国人对时代的理解。因此,一部莎剧接受史,也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近现代史。
(参考资料:哈罗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吴洁敏、朱宏达著《朱生豪传》,孟宪强著《中国莎学简史》,曹树钧、孙福良著《莎士比亚在中国舞台上》,戴锦华、孙柏著《〈哈姆雷特〉的影舞编年》等)(易舜)
资料链接
莎士比亚与世界读书日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1616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的日子。关于莎士比亚的生卒日期,现在以1564年4月23日与1616年4月23日为准。其实,莎士比亚的研究者们并不知道他出生的确切日期,而是根据他受洗的日期往前推三天确定的,因为当时婴儿出生一般在三日内受洗。4月23日还是“圣乔治日”,圣乔治被认为是英格兰的守护圣人。我们在世界杯上看到英格兰的白底红十字旗,就是“圣乔治旗”。英国直到1752年才使用现行的公历,在此之前使用的是由恺撒制定的“儒略历”(Julian Calendar)。如果将莎士比亚的逝世日期换算成公历,则他卒于1616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