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点、理顺线,谈话突破有“戏”看
选准切入点对于谈话突破来说至关重要。从可疑细节入手,“顺藤摸瓜”地推进,常常会事半功倍。
2012年,我参与查办了某县原副县长王某贪污案件。根据群众反映,2002年左右,王某在任某镇党委书记期间有贪污公款行为,但王某在接受调查时矢口否认,谈话一时间陷入僵局。
在整理王某的个人物品时,一张××小区的门禁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根据前期调查,王某及其家庭成员并没有在该小区购买房产。本着不放过任何可疑线索的态度,我们问他这张卡是怎么回事。王某表示这张卡是自己一个朋友的。
“你朋友的门禁卡怎么会在你身上?”我问道。
王某迟疑了一下,然后说:“哦,我租住他的房子。”
这番话引发了我的疑问:王某在县里上班,家也在县城,为何跑到几十公里外的市区租房子?
面对质疑,王某先是一怔,又说:“我小孩在市区上学。”
根据前期调查,王某只有一个女儿,现在南京上大学。意识到这里面肯定存在问题,我随即追问:“你有几个孩子?”
王某听到这里,变得坐立不安,他显然意识到我们早已对他进行了详细调查。
当被问及到底有几个孩子时,王某挠了挠头说:“两个。”
“两个?怎么回事?”我质问道。
王某知道抵赖不过,只好承认自己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超生了一个男孩,现在在市区读高中,而且当初将孩子户口落在了自己姐姐家。
谈到这里,门禁卡的问题看似有了合理解释,但综合案情分析,这背后还很有可能隐藏着经济问题。于是我们让王某详细讲述其儿子的成长经历。
他谈道,当初为了掩人耳目,很早就把儿子送到市区某寄宿学校上小学。听到这里,我们又产生了疑问:这所学校当年是全市有名的贵族学校,王某如何担负起如此高昂的费用呢?
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先把节奏慢下来,和王某聊工作生活,并在适当时机询问他的家庭收入。王某谈道,他的妻子没有稳定工作,自己父亲身体不好,儿子出生后,全家经常入不敷出。这无疑证实了我们的猜测。见时机成熟,我突然话锋一转:“你儿子上的是贵族学校,学费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啊。”
听到这里,王某如梦初醒般瞪大了眼睛,吞吞吐吐地说:“没,没有多少钱。”
“没有多少钱?我们找出当时的收费标准给你看看?”
空气如凝固一般,一秒、两秒……王某看着我们,眼神充满了绝望。我严肃又平静地说:“你谈谈吧,没什么好隐瞒的了!”
王某抬头看看窗外,过了许久,他重重地叹了口气:“唉,这笔钱我当时确实负担不起,我是从镇里小金库拿的钱。”随后,王某又交代了其他贪污事实,而门禁卡的问题也迎刃而解——那套房产正是他用公款并以其儿子的名字所购买的。至此,整个案件成功突破。
本案中,我们以一张门禁卡作为切入点,将它的来龙去脉作为案件的“藤”,通过步步紧逼、层层剥茧,较短时间内就达到了“顺藤摸瓜”的目的,上演了一出谈话突破的“好戏”。当然,选准切入点只是前提,在顺着“藤”前进时,必然会遇到阻力,这种阻力就是来自谈话对象的谎言。去伪存真是谈话顺利推进的关键。当供述出现不合常理的情况,就需要办案人员迅速作出判断,并及时揭露矛盾。当一个谎言被揭穿,谈话对象一般不会束手就擒,竹筒倒豆子似的彻底交代,而会像“挤牙膏”般一点一点吐出真相来。准确把握违纪行为的关联性,将多种现象连成一条线,先小后大、先易后难,在适当时机综合运用多种谈话技巧直击要害,才能彻底击溃对方的心理防线。 (江苏省徐州市纪委 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