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清白”植根泥土
8月的苏北,稻黍平畴熟,鱼虾晚市新。在春雨中撒播的种子,已经长成金色的庄稼,成为乡村最富有生机的风景线。
一位驼背老者,头戴草帽,双手倒背,踱步在正抽穗拔节的玉米地边,目光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庄稼的长势。田边有农人经过,热情地招呼道:“燕局长,您又来看庄稼了,到俺家喝口茶吧!”“不去了,老乡!我已不是局长,以后叫我大名就行了。”老人笑呵呵地挥手回应。
眼前这位熟悉的老人十里八乡的人几乎都认得,他是从沛县农业局退休的老局长燕超元,一个和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把清白声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
依然记得15年前那个特殊的日子,在江苏省委召开的农业系统表彰大会上,他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县直机关代表发言,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省领导 说他是一个廉洁奉公的人,市领导说他是一个一清二白的人,同事们说他是真正的“泥腿子”,农民兄弟夸他是真心实意对老百姓好的人。直至退休还乡,他依然不 改本色,依然时刻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
上世纪90年代初,沛县小麦单产徘徊不前,高产与倒伏的矛盾十分突出。时任沛县农业局副局长的燕超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决定亲自挂帅解决这 一问题,并在沛县唐楼乡开辟了千亩试验示范田。在小麦播种、拔蘖、授粉等重要环节,他自带干粮,吃住在田头,半个月不回家一趟。那年天气异常炎热,由于长 时间暴晒,加之营养不良,燕超元变得又黑又瘦。有一次村委会主任跟他干了半天活,实在看不过去,去村口商店买了一捆啤酒给他们解渴。事后燕超元自掏腰包, “补缴”了12元的啤酒钱,并一再嘱咐随行人员:“咱们是来搞科研的,一定要干出样子,老百姓对咱的好记在心里就行了,千万不能随便吃人家、拿人家的。” 历经五年的艰苦奋战,燕超元和技术人员终于破解了难题,研究出了小麦精播三高栽培技术体系,被省政府列入“全省粮棉油单产增一成”十大技术工程之一,获得 了省政府和农业部科技进步奖。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赞其为“小麦丰收的典范”,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领导称该示范方为“华东第一方”。
由于为人正直,业务能力突出,1999年,燕超元被组织任命为沛县农业局局长。同事们都以为他当了局长后“下地劳动”的时间一定会减少。没想到 上任第一天,燕超元就赶去栖山镇调研设施蔬菜生长情况。时值寒冬腊月,正是冬春设施蔬菜育苗的关键时期,此后每隔一两天,燕超元都会下到菜棚协调解决各种 问题。由于过度劳累,他突发急性阑尾炎,实在挨不过疼痛才去看医生,转至医院动手术时阑尾已严重化脓。住院第三天,一场寒流使西南部乡镇大面积塑料大棚被 摧毁,番茄苗一夜之间被冻蔫。燕超元捂着伤口赶到菜棚,与技术人员研究补救措施,果断提出了剪枝追肥促发侧枝的意见。听说局长病了,提着礼物到医院看望的 人一拨又一拨,都被燕超元的家属挡在了门外。能见上他一面的,是他几个老同学和与他工作多年的老伙计,在寒风凛冽的乡间田野里,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我 不是没有亲情友情的人,一声问候就心满意足了。”握着老同学的手,燕超元动情地说。局长住院在菜棚自此成了当地乡亲们津津乐道的一段佳话。后来,他身体康 复了,被冻伤的番茄苗侧枝也出芽了。那一年,番茄获得了大丰收!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燕超元的工作视线很低,他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真正的农民,他把勤廉清白的种子种在脚下的这块厚土地上,许多 年后,泥土里发出芽,长出了金色的庄稼。“燕超元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三天三夜讲不完。他把应得的住房让给普通职工,公出在外住廉价房、吃地摊饭……”说 起燕超元,熟悉他的人又足足给我们“唠叨”了很长时间。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像燕超元一样的基层干部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居功不傲、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但他们把清白留在了大地之上,也久久地留在了群众心坎上。(江迎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