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和群众最好的沟通
在全省开展“回乡见闻”活动之际,周末我回到家乡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又一次回到工作的第一站白水县西固镇潘家村,见到村干部和以前服务过的群众,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次次亲切的问候,嘘寒问暖中时间仿佛又回到2009年。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参加了大学生村官考试,被选聘到潘家村担任村支书助理。
记得第一天到村里工作,原定与村干部一起去贫困户家中走访,然而临走前村干部突然有事,我只好硬着头皮独自前往村里的贫困户潘大姐家。潘大姐45岁,一家三口人,丈夫在矿井的一次事故中严重受伤,导致瘫痪在床,因为是重组家庭,潘大姐家唯一的孩子还在上小学,家里的大小事情都由潘大姐一个人扛。
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简陋的窑洞,潘大姐的丈夫在床上躺着,孩子在写作业,她正在做家务。我上前表明身份和来意后,她急忙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吃的热情招待我,我好不容易拉她坐下,我说:“大姐,别忙了,我来是想调研……”
“啥?调研?我啥都不懂,说啥啊,吃吃。”还没等我把话说完,潘大姐一边给我塞花生一边笑着说。大姐虽然很热情地招待我,但明显感觉她对调研的事情积极性不高,加之我刚出校门,书生气还很浓,尴尬得不知该说什么,一时间气氛凝固。
“大姐咱们随便聊聊,家里情况咋样?”我心想不能就这样退缩,于是鼓起勇气问大姐。“我是从邻村嫁过来的,我和你哥年龄都大了,只有这么一个娃,一家都把希望寄托到娃身上,娃还这么小,我们又没文化……”没想到大姐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自己的家事,我默默地听着,当然也深深记在心里。不知不觉,快到吃饭时间,我起身要走,潘大姐热情地留我吃饭。留?不留?一时间我不知所措。不留,因为出来一整天,可以回去早早休息。留,可以进一步增加与潘大姐的感情。经过一番思索,我决定留下,挽起袖子和潘大姐一起做饭。我们边做饭边聊天。有了前面倾听的过程,我刚来时的陌生与尴尬也渐渐消除,默契度也越来越高。饭好后,潘大姐给我盛了一大碗。看着是我平时饭量2倍的饭,再看看潘大姐一家吃饭的习惯,我也一改往日小口吃饭的习惯,端起碗,大口大口开吃,看着我吃得香,潘大姐高兴地说:“刚开始一听你是从城里来的干部,再看看还是个小女娃,想着估计到我这烂地方,就是走走样子,转转就走了。没想到你这么好接触,一点娇气和架子都没有,还帮我做饭,听我说了这么多废话,感觉跟自家妹子一样。以后来村里就到姐家吃饭,别跟姐客气。对了,你刚来说要调研啥?”听后,我瞬间懂得了。原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不是我想得那么困难,或许只是吃一顿他们做的饭、或许只是喝一杯他们沏的茶。只要你真心把他们当朋友、亲人,腾出点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倾听他们的声音,那么群众也会把你当“自家人”。受这事启发,随后的两年村官生涯中,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我在村里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协会”,每周为村里的留守儿童辅导功课,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
如今,离开农村已4年,在全国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热烈气氛下,我不禁怀念以前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聊农家事的场景。其实群众是很简单、很朴实、很宽厚的人,只要你没有架子、没有脾气、没有敷衍,抽出点时间,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适应他们的生活习惯,努力当好“倾听者”的角色,进而了解他们的疾苦,解决他们的困难,就能真正融入群众。(陕西省渭南市纪委 权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