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偶感
清明节那天,我在营区花园散步,看着漫天飞舞的柳絮,触景生情,忽然想起《红楼梦》中薛宝钗写的那首《临江仙·柳絮》,进而想起《红楼梦》中一些人物、情节和语言。之后,我又联想到毛泽东、鲁迅对《红楼梦》所作的一些评价。
毛泽东认为,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写得最好的一部就是《红楼梦》。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对这部小说情有独钟,直到晚年还常读不厌。他说,《红楼梦》不仅要当作小说看,而且要当作历史看。
鲁迅认为,《红楼梦》“在中国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或许是鲁迅自己也有过“从小康之家陷入困顿”的人生经历,所以,在他看来,《红楼梦》 也是一曲家族没落的挽歌。鲁迅在《集外集拾遗》中评价《红楼梦》的那段话,更是广为人知。“《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 作者和续作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受毛泽东、鲁迅评价《红楼梦》的启迪,我想把《红楼梦》中的一些格言、警句、判词、对联等韵文串联起来加以阐述,来个古为今用。
(一)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两句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回,这一回描写了大观园诗社最后一次同题吟咏的情况,文体要求是填词,题目是咏柳絮。薛宝钗写了一首《临江仙·柳絮》,全文如下: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首词的大意是:春风仿佛也能理解柳絮,将它均匀地飘散在白玉堂前。比起狂蜂乱蝶,似乎它显得更美。虽然可能随着流水逝去,或者委弃在尘土之中,但是不管落向哪里,它仍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别笑它无根无底,也别笑它轻微,兴许它还会被一阵“好风”送到“青云”之上呢!
有许多论者把这两句话视为薛宝钗一心争当“宝二奶奶”的露骨表现。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公允,恐怕也不符合曹雪芹在这个人物形象上的创作意图。
但从这两句话我们也可以联想,现在有些贪官,他们当初爬上去所凭借的“好风”,并不是个人的政绩、素质、水平和能力,而是靠歪门邪道上来的。这种人的最终下场,必然是爬得越高,跌得越重。
(二)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这两句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是曹雪芹写给迎春的判词,全文如下: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这四句判词,隐指孙绍祖的恶劣行径和贾迎春的悲惨下场。“子”和“系”合而为“孙”,乃孙绍祖之姓。“中山狼”出自《中山狼传》。这是一篇寓 言,说的是赵简子在中山打猎,一只狼将被杀时,遇到东郭先生而得救。危险过去后,这只狼反而想吃掉东郭先生。后来人们便把忘恩负义的人叫做“中山狼”。这 里,用来刻画“应酬权变”而又野蛮毒辣的孙绍祖。他家曾经巴结贾府,受过贾府的恩惠。后来家资变富,他在京城袭了官职,又于兵部候缺提升,便得意猖狂,胡 作非为,反咬一口,虐待迎春,致使这位“花柳质”的金闺小姐,嫁给孙绍祖一年之后,便含冤而死。
现实当中,有些贪官目无党纪国法,盲目自大,飞扬跋扈,“天是王大,我是王二”,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干,什么都无所畏惧,甚至连一些基本规矩都不讲,丧失了起码的底线,钱财美色来者不拒,吃喝嫖赌样样都沾,令人嗤之以鼻,恨之入骨。
(三)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这两句出自《红楼梦》第一回中。这里,稍微扯远一点,先讲讲跛足道人唱的那首《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 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跛足道人唱这首《好了歌》,本意在于启发甄士隐“觉悟”。甄士隐乃何许人也?他是一个聪明的读书人,而且有着家破人亡的经历,所以,一听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接着就为《好了歌》作了篇解注。全文如下: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由于这篇解注处处加以鲜明、形象的对比,忽晴忽阴,骤热骤冷,时笑时骂,有歌有哭,加上通俗流畅的表达,因而更具有感染力。它对于当时封建社会名利场中的人物,无异于一盆透顶醒心的冷水。而“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这两句话,正是一些贪官可耻下场的真实写照。
(四)
从上述“三部曲”,可以大体上看出当今一些贪官落马的轨迹。
最后,我想用一副对联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此联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回中,是贾雨村落魄后,在智通寺山门上看到的:
身后有馀忘缩手,
眼前无路想回头。
意思是说,有的人明明已经拥有很多了,到死还有剩余,却还是贪得无厌,不肯罢休,直到泥足深陷,才发现已经无路可走,想浪子回头,但为时已晚矣!
现在,频频落马的一些贪官,不正是如此这般吗!(田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