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驮树 树驮桥
皖苏交界处,灌沟河南岸,宿州市埇桥曹村镇三环村西有一古驿道,百姓称之为官路。驿道上有一座横跨南北的三孔石桥,中心拱桥桥墩上生长着一棵参天枫杨古树,村龄约300年之久。名曰桥驮树,树驮桥。三环桥始建于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是南、北二京主要通道。桥北头有碑云:桥缝中生枫杨一株,年深日久,汲日月之光华,承天地之造化,桥树交融,形成中原一绝。来往过客,望之无不嘘唏,因之“三碑三孔桥,桥驮树,树驮桥”闻名千里。
此桥虽历经战乱,数度炮火,但都没毁掉,因而当地百姓说:桥为神桥,树为神树,桥上的石碑为神碑。民间有诗赞曰:山村虽小数百年,大路旁边有清泉;神碑神桥神仙树,山州湖水紧相连。古往今来,驿道上车水马龙,但凡从此路过的人,见此奇观,无不震撼,流连赞叹。
某日,我和友人慕名来到此地,那是隆冬时节,万物一片肃杀,桥驮树树驮桥十分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桥下枯而无水,桥石平平淡淡,树干无叶,可是枫树的根系从坚硬无比的桥石中间长出来,迁回辗转,盘根错节,布满桥缝中,根与石融为一体,桥与树相依相生,着实让人感动不已。这是一座充满生命的桥啊!这是一棵无比顽强的树啊!这是一个生死与共的生命体啊!
桥跨度约二十多米,三孔石拱,中间拱稍大,桥面基本平行。桥拱前迎水面也有分水墙,青石黏结密实饱满。从西望之,石拱中间隐约可见一条树干横着延伸,像一棵树梁,承载着上部桥身,是为树驮桥。从东面看,让人目眩神迷,惊叹不已,青石把树身整个包围,拱上的树身,硬是在一堆石头中凌空挺拔而出,从西南向东北延伸,这边看就是桥驮树了。数百年前,肯定是桥石被枫树鲜活的生命感动,让开一道缝隙,让他受阳光雨露的滋养,迎风成长。枫杨树上系了不少红绳,它已成为当地精神的象征了,崇拜的偶像了。树下有一些酒瓶,大概是人们供奉的吧。
据当地的村人说,原先桥下面的小溪清澈见底。石头里面藏着许多小鱼小虾,孩子们这时会跳下去捕捉,晚上村上的人们会在枫杨树下乘凉叙话,老人们谈古论今说得有劲,年轻人有滋有味听得入神,一阵风吹来,清凉凉的感觉让人无法忘怀。是啊!桥下的溪水中流淌着多少人的美好快乐时光,桥上的风尘中留下过多少人的身影故事,枫杨树的年轮上记忆着多少人的音容笑貌……
那是一个风雷交加的雨夜,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因没有考上大学,愤而欲死,看到枫树从石头缝里伸出,不屈不挠,而且树干已伸入桥体,横穿过对面,有一段为了生存,由站立变为横行,油然升起对生命的渴望,心念一转,转身而去。
那是一个日暮青山的日子,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无儿无女,多病无依,想挂树飘然而去,看到枫杨树硬生生挤出几块青石,昂扬向上,奋力勃发,云破月来,迎风摇曳的样子,对生命的渴望战胜了死亡的牵引,不禁呵呵大笑,回家安睡。
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一对亲兄弟因家里琐事,厮打于桥上,面红耳赤,头破血流,当看到枫树和石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一体,无法分离,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唇亡齿寒的样子,于是握手言和,相拥而去。
那是一个新月初生的日子,一对夫妻怒目相对,相背而行,当他们看到枫树斑驳虬枝,根入石中,像绳索一样牢牢束缚住桥体,对桥不离不弃,而石桥又对枫树相依相偎,亲密无间,形影不离的样子,他们先是一笑,然后说,亲爱的,我们回家吧。
《世说新语》云: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而眼前的树驮桥桥驮树,又何尝不让人升起生命的慨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