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清风传贤德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届园博会园博园中,有一座以中国古代清廉、勤政风范命名的主题文化园——碧海清风园。这是由北海市委、市纪委组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中特有的廉政文化元素,建造的寓教于景、寓志于园、传承风范的廉洁文化教育基地。碧海清风园以中国历史上知名的以及当地清廉勤政业绩突出并产生重 要影响的先贤事迹为题材,通过园艺的表述形式展示出来,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碧海清风园中塑造的清廉勤政先贤人物有“珠还合浦”孟 尝、“勤廉爱民”颜游泰等。其中孟尝是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其清廉勤政事迹是中国廉吏文化中的著名篇章,对后世官德吏治产生了积极影响。有一件事很能说 明孟尝的官德。那是在他担任户曹史的时候,上虞县有一个寡妇一直孝顺奉养婆婆。婆婆死后,她的小姑却诬告她是因厌倦供养而毒害了婆婆,告到官府。官府没有 仔细调查,就将寡妇定了死罪。孟尝了解到实情后,反复向太守陈述,但太守没有受理复查。孟尝就在门外痛哭请求,但也无济于事,于是愤而辞职。寡妇最终含冤 而死。后来新的太守殷丹到任,复查此案,孟尝又到官府为寡妇冤案申述。殷丹听从了孟尝的建议,就在寡妇墓前重审此案,为之平反。
“珠还合浦”成语起源于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至桓帝(公元147—167年)时期。《后汉书·循吏传孟尝》记载,孟尝出身于世宦忠烈之家,他父亲以上的三代人都是为国捐躯的,这对孟尝的影响很大。孟尝年轻时就非常注意自己品行操守的修养。
孟尝后来通过孝廉推荐,被推举为茂才。在担任县令期间,由于孟尝有很好的口碑和德能,由东汉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綦母俊力荐到合浦任太守。
孟尝到任后,“革易前敝,求民病利”。不到一年,原来因前任过度捕捞而离开的珠贝全都返还(合浦海域),百姓都恢复了采珠,商贸又流通起来,孟尝因此被民众称誉是“神明之人”。这就是“珠还合浦”成语的由来。
“革易前弊,求民病利”是孟尝施政成功的关键。这里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清廉,二是勤政。清廉才能“革易前弊”,勤政才能“求民病利”。这就是“珠还合浦”的价值核心,也是后人千百年间口碑传颂、青史流芳的期待与寄托所在。
后来,孟尝因染上了疫瘴而“被征当还”。孟尝“被征当还”之日,“吏民攀车请之”,郡中百姓拉住他的车骑不让其离开,孟尝只好乘夜悄悄搭船离去。
在“珠还合浦”以后,人们不停地通过各种方式去演绎这个故事,就此提出吏治道德规范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以民为本”的社会制度问题:以民为本则珠还, 漠视民生则珠徙。珠去珠还的表象是一个物种的迁徙,其意义却是反映出对一种社会制度的舍取。以“珠还合浦”为标志的吏治祈愿,不仅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和期待,更重要的是,催生了吏治文化的新领域,成为一种吏治标准,由此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远远超出了时代和区域局限,成为一种社会普遍认同推崇的道德 行为规范,其意义是多方面的。
在合浦,见证孟尝“珠还合浦”德政风范的历史物质遗存有海角亭、还珠亭、还珠岭、还珠村、还珠桥;文化艺术方面,有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优秀保留剧目的五场神话粤剧《珠还合浦》、连环画册《珠还合浦》、传统年画《珠还合浦》等。
元代廉州路总管伯颜在《重建海角亭记》中感慨:“登斯亭者,有能易垢磨光,扬清激浊,宁悉心以报国,毋顾身以忘民,胡功不立,罔俾有邦专美孟尝。”
新建成的北海碧海清风园也必将成为一个传承先贤风范、弘扬优秀民族精神的人文景观。(范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