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偶得:真情,化解矛盾的巧钥匙
在市纪委信访室工作,每天都要与上访群众打交道,解决各类信访问题。我解决棘手问题的原则就是——于情于理都要站得住脚。
一天,一个身穿绿军装,背着军用被,带着水壶和干粮的人来到了信访室,我接待了他。上访人姓渠,是退伍军人,十几年前他响应镇政府号召搞大棚种植,后来因许多种植户的效益不好,镇政府对大棚进行了拆除,并对每户种植户予以了补偿。渠某家的补偿比村主任家少了2万元,渠某认为这是村干部欺负他,补偿不公,所以要求镇政府增加补偿,但是10多年了,问题都没有解决。其间,他到处上访,成了让镇政府头疼的老上访户。
我认真听完渠某的讲述,对他十几年上访无果表示了歉意,并向他承诺:3天后一定给他满意的答复。
看到我态度诚恳,渠某点点头走了。
我随后到该镇开展座谈,了解了镇里迟迟未给他解决问题的原因:一是当时补偿标准是统一的,补偿数额不同是因为大棚建设面积和规格不同造成的,有的是砖木结构,有的是土木结构;二是当年种植面积较大,涉及户数较多,如果镇里为了息访而满足渠某的不合理诉求,很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
同时,我还了解到,十几年来渠某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上访上,如今全村人都盖起了新楼房,只有他家还是破瓦房,两个孩子也都辍学,家里一贫如洗,且因为常年上访,渠某和村干部的关系很僵,与村民也很少来往。
无论是从社会稳定还是执政为民的角度考虑,此事都必须解决,不能再拖。经过沟通,我与该镇领导达成了一致意见:一是拿着当年的文件,把疑问给渠某解释清楚,要取信于民,在“理”上站住脚;二是针对渠某家庭状况和因被孤立产生的心结,由村干部通过走访村民的形式,申请以民政救助的方式帮其解决部分困难,要在“情”上站住脚,打开渠某的心结。
3天后,渠某再次来到信访室。我首先告诉他我已经到镇里了解了情况,镇里答应一定给他处理,然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当年您妻子嫁给一名军人,应该是很荣耀的事吧?可现在呢?住的、穿的、吃的是村里最差的,也不和邻居们交往,还让两个孩子也辍学了,耽误了他们一生,您难道对此没有愧疚吗?”渠某沉默了。我接着说:“您说心里话,抛家舍业上访十几年,难道真是为了这2万元钱吗?以您的条件,如果你们夫妻俩好好工作10年,得挣多少钱啊!想一想你们现在应该是多么幸福的一家!难道您愿意就像现在这样过下去吗?”听了我的话,渠某触动很大,但仍赌气地说:“2万元钱无所谓,但村干部欺负我,镇里拖了十几年,邻居不和我来往,不出这口气我没法在这个村呆了。”通过交谈,我感觉对渠某上访主要缘于“心结”的判断是对的,进而对他说:“不是镇里推,事情涉及千家万户,如果没有政策,假如您是书记,您觉得能解决吗?也不是村干部欺负您,因为您的上访,村干部挨了多少批评、受了多少气,您知道吗?”我转而语气温和地对他说,镇、村干部对他的事情一直非常重视,近期一定会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如果不满意,再来找我。
后来,镇里为渠某向民政部门申请了一万元救助金,镇、村干部一起到渠某家中送救助金,并与他谈心交流。渠某看到镇领导亲自到家里慰问,村干部也不计前嫌主动到家送救助金,心情释然了,十几年的心结也逐渐化解。
我想,如果我们多些责任感和使命感,多些群众观念,当“法”这把钥匙不能打开“利”这扇门时,试着用“情”这把钥匙去打开“心”这扇门,应该会少许多老上访户。 (山东省滕州市纪委 李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