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偶得:读报心开窍 用报见成效
我是山东省东阿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一名干部,对《中国纪检监察报》情有独钟,将其视为“不说话”的智囊和指导员。十几年如一日,始终不渝,坚持学报用报,注重发挥她的“参谋、助手”作用,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规范言行,收到了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解疑难、促工作的效果,我深感欣慰。
20多年前,我刚走出学校大门,便被组织安排到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工作。当时,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业余生活平淡乏味,加之我对业务不熟悉,感到十分困惑和无助。后来偶然间,我发现单位一纪检干部办公桌上放着一张《中国纪检监察报》,便借来阅读,其内容立即吸引了我,使我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我便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自费订了一份。从此之后,学习读报就成为我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更是做好工作的必修课。她内容鲜活、涉及面广、针砭时弊、曝光丑恶、可读性强、感人至深。每期报纸一来,我总是像迎接企盼许久的远方亲人到来一般,迫不及待地拿到手,如饥似渴地学起来。一浏览、二细看、三摘抄、四剪贴。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和保存价值的文章,我都作为重点,反复阅读、学习和研究,然后再剪贴;各方面的先进典型资料和文章,则摘抄在工作日记上,以便在工作和学习中查找使用。在十几年时间里,我已剪贴各类文章和资料1500余篇,将其分门别类,装订保存,为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一座内容丰富而又取之便捷、用之有效的知识宝库。
通过阅读学习和运用,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纪检监察报》办报质量越来越高,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了。她对拒腐防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读后总能令人深思,使人头脑保持清醒,明辨是非。尤其是那些正反典型人物报道,提醒人们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读完后便自觉地严于律己、规范言行。对于反面人物的揭露剖析,既有对心路轨迹的揭示,又有对犯罪根源的分析,使读者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诲和启示:人生路上,一个“贪”字足以葬送人一生。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在思想上筑起钢铁长城,拒腐防变,做到政治上清醒、思想上纯洁、道德上高尚、行为上检点,以“为民务实清廉”取信于民。
这些年来,在《中国纪检监察报》这个良师益友的陪伴下,我一步步成长、一点点进步,尤其在廉洁自律、加强自身思想修养和作风建设方面取得的进步很明显。如今,我已是一名部门负责人。在召开会议或与人相聚时,我经常向同事、朋友介绍自己学报用报的感受和体会,在交流中为他们解疑释惑、指点迷津,解决工作、学习乃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与此同时,我还经常选择有关文章和资料,作为党课教材,组织大家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报纸是获得各种信息的重要来源和途径之一,坚持读报才能了解国内外大事,真切及时地体会到瞬息万变的中国在发展进程中的每一次呼吸和心跳,进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适应社会发展。否则,接受的信息必然是从众的、被动的、陈旧的、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长此以往,便会导致思想混沌、迟钝、丧失创新力,直至被时代淘汰。党员领导干部如果思想落后,不仅耽误自己,更耽误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事业。
读报、学报、用报,是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持之以恒的事情。(卓斌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