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声人去后 民意闲谈中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这副广为人知的对联,以寥寥10个字,解析了古今中外如何正确评价为官者行为、政绩的历史课题,提出了一个还原“政声”真实面目的社会途径。一个为官者的政绩如何、名声好坏,离任之时可见一斑。
以山东省阳谷县为例,自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县以来,千余年间,历史上清廉之士颇多,他们在离职卸任之时,其清廉本色充分显现,留千年美名,传千古佳话,引后人无穷追思。其中最为阳谷民间颂扬和怀念的要首推笪一顺。
笪一顺,江西德兴人,万历年间任阳谷县丞。笪一顺就任时,驾自家牝牛赴任。在任期间,他在审案中常为私访,秉公判案;他对在押犯人重教不重刑,力求感化;他仗义疏财,周济学子,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无官僚习气,深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告老还乡之时,驾牛车而返。刚出城门,发现自家牝年所生小牛随车跟来,便命人将小牛送回,说“小牛是吃阳谷草料所生、所长,应为阳谷百姓所有。”这一故事载于《阳谷县志》:“邑有县丞笪公居官清廉,莅任之时,惟一牝牛驾车而来;及解任日,牝生一犊,公谕令仆人留犊于邑,仍驾一牝牛去。后人思其德,因刻其像于博济桥上。”后人将此石刻称为“石牛流芳”。后人题诗赞曰:“已驾车牛子母分,犊鸣悲切不堪闻。石桥遗迹今犹在,耋老指谈如见君。”
在阳谷历史上,与笪一顺一样乘牛车返乡的还有一位名士孟秋。孟秋字子成,号我疆,原藉茬平,其祖父孟通,移家于阳谷县张秋镇。孟秋在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历任县令、大理寺评事、刑部员外郎、尚宝寺少卿等职。孟秋为人正直,为官期间处事深得民心。在昌黎县令任上,他一介不取,视民如子,曾“省徭役;兴学校、平刑狱”,赢来了士民的信赖。万历四年(1576),升大理寺评事,离任之时,昌黎百姓泣留遮道,苦苦挽留,并立碑颂德。到大理寺任职后,曾以职方员外郎的身份督视山海关,对守关边军进行整顿,严格军纪与关禁,深得当地军民欢迎。著名学者焦蛇赞誉他:“笃学力行,苦节清修。以名儒特闻,以廉吏令终。”万历九年(1581),他离任回乡,归途中与妻子共驾一辆破牛车,没有一件值钱的财产,沿途百姓皆为之叹息,路经昌黎县,昌黎士民纷来迎送,无不感叹流泪。巡抚都御史许孚远平日与孟秋要好,孟秋归张秋后他曾去孟家拜访。见“茅屋数椽,书史狼籍其中”,感慨万分,称“孟我疆风味,大江以南未有也”。
笪一顺与孟秋二人离任时以牛车载而归家,而在阳谷历史上,有一位官史任职期满后,亦无余资,竟肩挑行囊离任而去,他就是明嘉靖年间时阳谷县丞邢从礼。邢从礼,陕西省渭县人,1574年(明嘉靖二十年)以监生任阳谷县丞。据《阳谷县志》记载:邢从礼,性刚直,吏民凛然莫敢犯;甘清苦,以清廉自持,义不苟取。在任二年,清节始终如一,期满,县民欲以车送,坚辞不许,自肩挑行囊而去。一位县丞,如此坦荡而别,引后人多少赞颂追思。
与前面三位不同的是,清时江西学政刘琰却在离任之时负债缠身而不得返。刘琰,字公琬,号介庵,阳谷县八里营村人,康熙辛未进士,因撰写《万寿无疆赋》,授江宁知府。为江宁知府时,康熙驾署,问曰:“若年丰肥,可作梁箱人矣否?”刘琰答曰:“惟有一怀明月,两袖清风而已!”康熙知其清廉,即放江西学政(刘太史传)。刘琰在江西学府任内,严绝请托,拔取寒素,江西士子有“铁面冰心”之颂。康熙四十四年春南巡江南,曾问两江总督阿山:“刘琰为官怎么样?”阿山回奏说:“刘琰居官清正,两江第一。”据《江西通志》记载:“刘琰去官日,几不能治装。巡抚郎廷极率属捐俸,以资其行”。原任监政观察韩西崖曰:“学政试满无路费,本朝六十年来一觏而已!”刘琰便以大半还酒债,剩余的当路费辗转回家,并写有一首有名的《旋辕》诗纪其事,全诗为:“笑别江南返故乡,携来奇物满船装。一轮明月闲中得,两袖清风淡处忙。吴水吴山偿酒债,楚花楚草入诗囊。多情还有河边柳,一带云烟锁夕阳。”
明代进士,青田县令殷云霄,为阳谷县寿张镇北台村人,他在离职青田县赴南京就任之时,不但青田一物无所取,还被留下了靴子。殷云霄,字近夫,号石川,明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正德六年(1511)应召赴京,被授南直隶靖江县知县。他黾勉从事,持身清洁,抚民慈祥,断事极其明决,颇受士民好评。正德八年(1513),云霄调任浙江青田县知县。青田县是一个政务繁重的县份,但云霄主张与民休息,废除了害民扰民的六、七件事情,得到了青田百姓的深深爱戴,以致离任时,父老儿童攀马号泣;为表示挽留,还脱下了云霄的靴子,并建脱靴亭纪念他。后来,他也被祀于青田名宦祠,《明史》曾为其立传。
其实,功过是非,无需盖棺论定,“离任”就是一面镜,百姓从中看出了清廉与政绩,群众从中读出了胸襟与情怀,留给后人的是深思和回味。(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