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无功即有过
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北村的郑苏仙,一天做梦到了地府,看见阎罗王正在察看囚徒的罪状。有一个官员穿着官服昂然而入,自我吹嘘说一生为官清廉,所到之处,都只是喝一杯清水而已,即使在鬼神面前也心中无愧。阎罗王讥讽说:“设置官员是为了治理国家、造福百姓。就连最低一级的官员如驿丞、闸官等,都有兴利除弊的事需要做,仅仅认为不贪图钱财就是好官,那么把木偶放在大堂上,它连一杯水也不喝,不更胜过你吗?”那个官员又辩解道:“我虽无功劳,但也没有罪过呀。”阎罗王怒道:“你这个人一生处处只顾保全自己,某案,你为了避免嫌疑而不表态,这不是有负于百姓吗?某事,你怕辛苦而不去做,这不是有负于国家吗?《尚局·舜典》‘三载考绩’是怎么说的?没有功劳也是罪过!”这个官员听后,羞愧难当。
衡量一个官员是不是好官,不能仅把贪与不贪作为衡量标准,而要看这个官员能否勤政为民,高效行政。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么一些干部。一类是庸官,这类官员为人本分,办事规矩,不占不贪,但终日碌碌无为,尸位素餐,行政效能低下,即使再勤奋,也干不什么好成绩来,对党的事业百无一益;另一类是昏官,这类官员自私自利,明哲保身,对工作躲难避险,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整天为自己的“小算盘”着想,见成绩就抢,见工作就推,甚至与民争利,行政不作为;再一类是懒官,这类官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对工作不尽心,十分悠闲自在,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像四方木一样,推一推就动一动,每天只会“八点上班九点到,喝喝茶水看看报,打打游戏淘淘宝,待上一会就溜号”。和贪官一样,庸官、昏官、懒官也不是好官,更不是称职的官员。对党员干部来说,为官做事,勤政与高效、尽责与廉洁同等重要。试想,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官员不作为,阻碍一方发展,群众利益难有保障,地方经济难有发展,社会进步无从说起,严格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罪过?
贪官污吏,固然千夫所指,让人深恶痛绝。但在社会上,不作为的官员所受民众的憎恨程度远不及贪官污吏,相反还骗得不少人的同情和赞赏,领导说他听话,同事说他好话,群众说他佳话。这种人在考核的时候,得到的优秀评价甚至比那些敢说敢干敢负责的官员还多。甚至还有人认为,在当今社会,能洁身自好,明哲保身已经很不错了,起码,他们不会危害人民和社会。实际上,官员不作为,其害有“四”:一是严重影响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二是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严重影响了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四是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所以,官员不作为,就是渎职,是犯罪,后果不堪设想。对此现象,决不可麻木不仁、掉以轻心。
规矩定方圆,尺度量分厘。要防止官员不作为,就必须强化领导干部管理,落实行政问责机制和绩效管理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这对新形势下加强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组织部门科学设置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细化量化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对干部的硬实绩、软实绩进行全方位量化考核,让干部实绩看得见,摸得着。同时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把考评结果作为提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尺,打破干部任用“只上不下,只进不出”的怪象,通过考核实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及时选拔使用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好官”,调整没有作为的庸官、昏官、懒官。这样,就为防止官员不作为、禁止官员乱作为、鼓励官员有作为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保证,那些庸官、昏官、懒官就会原形毕露,丢官“落马”。
为官之道,首先崇德尚廉,不贪不腐,天下为公,胸怀坦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绩观,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其次要心怀百姓,勤政为民,勤恳工作,要有责任意识,要有创新精神,为人民兴利除弊,为社会建功立业,多办好事,办实事,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只有这样,才不失为一名好官,才无愧于民。否则,便连木偶也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