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偶得:走近群众,信访矛盾更易解
信访工作少不了跟群众打交道。从2010年调入县纪委信访室工作以来,我努力认真受理、登记、转办每一封群众来信,热情接待每一批群众来访,耐心做好每一位来访群众的思想疏导、教育工作。而今年6月的一次“意外”息访使我认识到,想做好信访工作,仅仅凭上班时间兢兢业业是远远不够的,信访工作更应该走近群众、深入实际。
6月中旬的一天,临近晚上下班时间,我填写完当天的工作日志,然后走出了单位。刚走到街上,就看见凤城镇某村村民老郑走在我的前面。想着他家在乡下,这么晚来城里肯定有事,我就喊住他:“老郑,等一下!”
认识老郑已有两年,他是我接待过的一个老上访户。2011年上半年,老郑来信访室反映其所在村村长郑某未对村里造价20万元的修桥工程进行招标、县农业局扶助给村里的5吨化肥未发放且不知去向等问题,该案由我们受理后转至该乡纪委办理。乡纪委调查发现,修桥工程虽尚未开工建设,但确未进行公开招标,扶助化肥被郑某挪用,折款4000元用于顶抵与村供销社往来款。因此,乡纪委对郑某给予严重警告处分,并责令其辞职、作出书面检查。但老郑坚持认为对郑某的处理太轻,拒绝在见面情况反馈表上签字。随后,他多次到县纪委上访。我们向他告知查案结果,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并进行思想疏导,但老郑却始终“不为所动”。
迎着老郑略显焦虑的眼神,我问他遇到了什么事。老郑告诉我,他要去县医院看望生病住院的哥哥。考虑到天色已晚,我便主动提出陪老郑一起去医院。
当我们看望完病人一起走出医院的时候,我感觉老郑已不像当初在信访室上访时那么强硬了,神情也比刚见面时轻松了些,就试探着把话题转到了他念念不忘的事儿上:“你们村郑某已经不是村长了,你还准备一直上访啊?”
老郑犹豫了一会儿,然后说:“哎呀!你不知道,我也不想和他闹这么僵,可我真咽不下这口气!”
通过与老郑深入沟通,我才了解到他坚持上访不仅仅是“为民除害”:老郑以前是开饭店的,租的村集体店面,饭店位置好、生意火。后来,他因为一点小事和村长郑某产生矛盾。随后,郑某没有通过村里的任何会议,就把房租每月涨了1000多块。店租涨了,生意不好做,最后老郑只得关门。老郑认为村长使坏,加之发现他还存在其他问题,便带着一肚子委屈和怨气坚持上访,并认为只有郑某坐了牢才算是给了处分。
找准了症结,我便开导起老郑来:“乡纪委给予郑某的处分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处理恰当,不存在处分轻的问题。如今事情都过去这么久了,与其浪费时间自己生气,不如趁早再开家饭店,好好当你的老板,多花点心思把自己家的经济搞上去,让别人都羡慕你!”老郑不好意思地笑了,连连点头称是。
分开的时候,老郑真诚地对我说:“小刘,你的话在理儿。你放心,我今后再也不怄气上访了,给你们添麻烦不说,把自己和家里也耽误了。等我开了饭馆,你一定得来跟我喝两杯啊!”我连忙道谢。说实话,当时我也颇感意外,像老郑这么一个“坚持”得有些固执的人,居然能够听进我的劝告,这也让我深切感受到生活中与上访群众近距离的沟通,在解疑释访中的作用是多么巨大。
信访矛盾来源于生活,解疑释访、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走近群众、深入生活。在日常信访工作中,只要我们注意工作方式,主动了解上访者的现状、更多地深入上访者的生活,就能更直接地了解上访者的难处,更迅速地找到问题的症结,矛盾的化解也将更容易、更彻底。作为信访工作者,只要我们坚持走近群众、深入生活,学会换位思考,积极为上访者解开心结、解决诉求,就能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以及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山西省阳城县纪委、监察局 刘万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