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杨善洲
差不多是从我从上小学开始,“杨善洲”这个名字以及与之相连的许许多多的故事,就总是不断地从我的长辈以及老师的口中传进我的耳朵里。这个人和他的故事早早就在我的心里扎根并成为我成长中不时汲取信心和力量的榜样。
2002年10月,从警校刚毕业3个月的我,被施甸县森林公安局临时招聘到姚关林区派出所,我的工作是“堵卡”,就是检查过路车辆有无装载盗伐的林木。
一天傍晚,我对一辆农用车例行检查。驾驶员靠边停车后,我要求他出示驾驶证、行驶证。拿到证件后,我边看边问:“请问拉的什么东西?”师傅回答:“玉米。”我说:“请您把车厢打开,我们检查一下。”师傅不耐烦地说:“拉的玉米就是玉米,还检查什么?天快黑了,我要赶着去施甸呢。跟我一起的老倌,他还要赶着去办事。”我探头一看,确实有一位身穿中山装、头戴鸭舌帽、身材矮小的老人跟他一起。我对老人解释道:“例行检查,请您配合一下,很快就结束了。”师傅边开车厢边嘟囔:“又不是拉什么违法的货,真麻烦!”我边检查边说:“近期我们正在开展严厉打击盗伐滥伐林木专项行动,给你们带来不便,请谅解。”这时,老倌说话了:“是呢,你们应该好好整一下了,姚关这边有几个山头,外省人来把树都砍完了。才有碗粗,他们就把树砍去做顶木挖矿。你们警察要做认真点,不要放过任何一辆车子,不然林子怎护得好?抓住他们也要按照规定严肃处罚,不得手软。”面对检查,很少有人这么配合,我心里想,这个老头真不简单。
我哪想到,等他们的车开走以后,一位老同事却告诉我,那位老人就是杨善洲。保山地区数百万人,那些年见过杨善洲的人固然不少,但是没有见过的人更多。那时,他早已是大亮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年近七十,做的是护林育林的事业,难怪他对滥砍滥伐深恶痛绝。
这次邂逅杨善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那朴素的着装、简明干练的言行所展示的魅力,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后来,我还见过杨善洲一次。那是2008年1月,施甸县召开两会,我作为联络员参加了“农、林、水”讨论组的记录。有一天,杨善洲作为县人大代表在讨论时发言,他提出了四点建议,我记录在笔记本上,保存至今:一是施甸县城仅有1座收费公厕,山区群众到县城办事,方便时不容易找到茅厕,建议县政府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建设4至5个免费公厕;二是建议加强对为县城4万多人供水的“老黑龙”水源点的保护,因为“老黑龙”出水逐年减少;三是建议政府重视施甸河的治理问题,多年来施甸河的淤泥从没有清理过,每到雨季河旁的农田都被河水淹没;四是建议林业部门加大打击盗伐滥伐林木行为的力度,有些山被剃了光头,树都被砍光了。
杨善洲的这些意见和建议,都是他长期扎根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得来的民意,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殷切期待。他的这些建议后来都变成了现实,为全县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与便利。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杨善洲的故乡,他那些令人感动的故事让当地群众特别是党员干部有更多的机会“近水楼台”,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和教育。在滇西的保山大地,只要一提起“杨善洲”这个名字,无论是见过他还是没见过他的人,表情神态流露的都是敬重。他的无私和高尚的确感动和感染了太多的人,让人不得不对他产生由衷的敬意。
“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物质生活的淡定、对人民群众的真爱”是杨善洲崇高精神的集中体现。刚刚参加工作就邂逅了杨善洲,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骄傲。10多年来,我虽然默默无闻,但一直在勤勤恳恳工作。在公安派出所期间,我任劳任怨,认认真真、满怀热情服务群众。虽然我是一名男同志,但即便是户籍管理这样看似繁琐的事情,我也做得有条不紊。基层站所,直接面对群众,遇到群众邻里纠纷的投诉,只能靠劝导说服。哪怕花费再多时间我都尽心尽力做到让群众满意。现在,我到纪委工作多年。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我深知反腐倡廉的神圣使命要求我必须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来做好工作。党风政风好坏,人民群众盯的是纪委。而我觉得,还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我们,那就是我们的老乡、我们敬爱的杨善洲同志。(云南省保山市纪委宣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