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的困惑
今天不少年轻人幸福感低迷,压力巨大,困扰多多。物质的压力和精神的焦虑似乎形成了一个“问题群”,对年轻人构成了挑战。
这让我想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这一代人青春时所面对的相似的境遇。那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也面临着诸多困惑和问题。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曾经以“潘晓”之名发表了一封给编辑部的信,题目叫《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引发了大讨论。对于当时所出现的理想失落,不少人开始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初入人生就发现现实生活与学校里受到的教育的差异,上升渠道严重不足等现实问题都有充分探讨。这场大讨论持续时间很长,参与的人很多,在年轻人中引发了轰动效应。很多人都觉得这封信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我还记得这封信是在我考大学前的一个多月发表的,虽然高考的压力巨大,但我还是对这封信很感兴趣,还和同学们热烈讨论过,觉得也说出了我们面对的许多困扰。直到我上大学以后,大家仍然在议论这封信和人生的路是否越走越窄的问题。那时候,社会正面临一个精神开放的时刻,暴露出的不少问题使得年轻人也经历了困惑和幻灭。我还记得,当时人们常说那时候的青年什么也不信,是“迷茫的一代”、“幻灭的一代”,也有许多人慨叹年轻人失去了老一辈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那个西方思潮刚刚进入、物质生活仍然匮乏的时代,青年人所承受的精神上的困惑也非常强烈。
计划经济时期简单匮乏的生活使得人们对物质的渴望十分强烈,当时社会上对于西方物质生活的羡慕也已经出现。青年人的一些期望和现在差不多,如王蒙的小说《风筝飘带》就是写当时的年轻情侣没房子无法结婚,刘心武的《立体交叉桥》更是写出了空间的压抑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由于计划经济的过分严格管理,当时的社会缺少活力,青年普遍期望突破限制,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发挥自己的能力。那时的电影和小说常常表现年轻人找不到才华施展空间的苦恼,如刘震云的《单位》,描写单位里的年轻人的苦恼,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
现在离上世纪80年代已经远了,但当年的困扰现在依然在不同的层面上、以不同的说法和角度出现。虽然当时人们没有提出“幸福感”这样的概念,但人生的路是否越走越窄的讨论其实也是关于什么是幸福,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之类重要的问题。一代人面临的问题层次不同,苦恼则相似,今天的青年“幸福感”低迷,其实也是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的“重复”。但由于今天的诱惑更多、渴望更多,青年的见识更广,这种苦恼可能更为强烈。由此可以看到,青年的事业发展“完成不足”和生活要求“实现不足”是永恒的主题,每个不同的时代都会出现。
实际上,在人的发展中,有两点是中外皆然的:一是除了明星、特殊奇才或有极好的家庭背景之外,要完成“成家立业”的理想,常常需要在职场艰辛工作十五年左右。这段时间的艰辛奋斗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过了这个时期就不用努力了。二是自我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更好的社会条件和公平的环境,但个人的奋斗始终是最关键的因素。
今天的平台远比我们当年要大,今天的基本生活保障也远比那时要好,一方面,社会要给予青年更多的关怀,为青年创造更为公平的环境,但另一方面,年轻人的奋斗和努力也必不可少。其实,年轻人在任何时代都会遇到相似的苦恼和问题,但任何时候也都需要年轻人面对挑战去努力和奋斗。没有自己的奋斗,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张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