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炉陶冶砂成金(下)
1962年6月4日,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秘书处党支部召开支部大会,讨论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入党申请。
竺可桢是在中国现代地理学、气象学领域具有开创性的大师级的科学家。 1921年,他在东南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培养了一批地学科研人才。1928年,又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把长期控制在外国人手中的我国气 象预报权夺了回来。1936年后,他长期担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1949年4月底,国民党政府要竺可桢离开大陆去台湾,他坚决拒绝。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新中国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气象万千的建设成就,让竺可桢从新旧时代的比较中深感震撼,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事业有了全新的认识。1958年3月8日,67岁的竺可桢正式向中科院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要把自己的一切力量贡献给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争取做到:一、全心全意服从党的领导;二、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推进人民的科学事业;三、努力改造自己,争取成为工人 阶级知识分子。
竺可桢是闻名中外的大科学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为近乎空白的新中国科学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领导建立了许多个“第一”:第一个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机 构——中科院综合考察委员会;第一批研究和治理沙荒的机构——宁夏沙坡头、甘肃民勤、陕西榆林等固沙试验站;第一批研究冰川、海洋的科研机构——新疆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青岛海洋研究所,等等。对这样一个大知识分子的入党申请,中科院党组织十分重视,但也没有放宽入党标准,而是重点帮助他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认识。4年后,在党组织的帮助和教育下,他逐步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具备了共产党员的条件。经过热烈讨论,秘书处党支部全体党员一致通过了竺可桢的入党申请。这时,他已经是71岁的老人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了祝贺竺可桢入党,在支部大会上以事先写好的一首词赠送给竺可桢。这首词写道:雪里送来炭火,炭红浑似熔钢,老当益壮高山仰,独力更生榜样。四海东风骀荡,红旗三面辉煌,后来自古要居上,能不发愤图强?
竺可桢的入党,在当时的科技界和教育界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许多高级知识分子纷纷向党组织靠拢,并提出入党申请,其政治影响极为深远。
“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
数学家华罗庚从提出入党申请,到成为共产党员,经过的考验比竺可桢更艰难。他先后四次递交入党申请,前后经过16年。
1948年,华罗庚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年薪高达两万美元,有着良好的工作条件和舒适的生活,但他心中始终抱有一个信念,回去服务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国。归国途中,他在《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中说:“为了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
华罗庚归国后先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后又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所长。他在为祖国贡献智慧的同时,也渴望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63年,他向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党组织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但当时由于“左”的思想影响,华罗庚的申请没被通过。不久,他调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应用数学系主任,1964年他第二次向中国科技大学党组织交了入党申请书,但同样没有被通过。1967年,华罗庚第三次提出了入党申请, 仍然没有被通过。
三次申请,三次被拒绝,但华罗庚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动摇,对共产主义的信念矢志不移。粉碎“四人帮”后,长期禁锢的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获得解放,改革开放的大潮开始涌动,在这样的背景下,1979年3月,已经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华罗庚第四次提出入党申请。6 月13日,中科院党组织通过了华罗庚的入党申请。此时,华罗庚正在英国访问,闻听此讯,70古稀的华罗庚兴奋得彻夜难眠。从海外归来后,华罗庚写下了《破阵子·奉答邓大姐》,倾诉了自己对信仰的不懈追求和无悔选择:“五十年来心愿,三万里外佳音,沧海不捐一滴水,洪炉陶冶砂成金,四化作尖兵。老同志,深愧怍,新党员,幸勉称,横刀那顾头颅白,跃马紧傍青壮人,不负党员名。”
“总理,我早就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了,只是我还没有为自己找到入党介绍人。”
程砚秋不是一般的戏曲演员,而是与梅兰芳齐名的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他在长期的表演艺术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是“程派”京剧的创立者。在传统的观念里,大艺术家常常不愿意与政治走得太近。程砚秋这样一位名声显赫的艺术家,为什么要作出“入党”这样的政治选择呢?
程砚秋最初对共产党的了解,是在抗战时期。当时,他在日军占领的北平演出了一部《亡蜀鉴》。这部刻画蜀国亡国之痛的剧目,引发了北平人民的深深共鸣,也引起了日伪当局的恼怒,他们不断派汉奸来找麻烦。无法继续演戏的程砚秋,归隐到京郊农村,种田度日。但汉奸们不依不饶,追到乡下迫害他,硬说他打的食粮是为了供给西山的共产党。程砚秋据理力争,才算逃过一劫。由这件事,他想到这样一层道理:鬼子汉奸整天欺负老百姓,原来他们也有害怕的呀。他们怕共产党,那这个共产党可真是不得了。
北平解放后,程砚秋留了下来,和共产党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对共产党的认识也越来越深。他亲眼看到了新中国的新气象,看到了共产党对艺术家的关怀,看到了过去被人瞧不起的中国人如今在世界上得到的尊重。而对程砚秋这样的大艺术家,共产党也非常重视。北平解放后不久,周恩来专门到程砚秋家里拜访,适逢程砚秋有事出门,就留下了这样一个便条:“特来拜访,值公出,不得留候驾归为歉。周恩来。”1949年4月,新中国尚未成立,程砚秋就被邀请加入中国出席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代表团,前往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开会,并在回国途中访问了苏联。回国后,他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发挥他的艺术专长,1951年4月,程砚秋被任命为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是梅兰芳)。程砚秋周围的那些共产党员,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诠释着党的形象。程砚秋很感慨,他说:“解放后几年来,由于我亲身的体会,深刻地认识了党的伟大。对每一个党员我都怀有敬爱之心。”
1956年,在访问苏联回国途中,他与访问波兰回国的周总理同乘一列火车。周总理问他是否想过入党。程砚秋向周总理倾诉了久藏在心里的愿望。他说:“总理,我早就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了,我也朝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只是我还没有为自己找到入党介绍人。”
自从1927年南昌起义期间介绍贺龙入党之后,30年的时间里,周恩来再没有作过入党介绍人,没有介绍别的什么人入党。这次却很爽快地主动表示:“我愿意做你的入党介绍人。”
1957年,程砚秋正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中国戏曲研究院党支部十分重视,专门派人听取了另一个介绍人贺龙的意见,也征求了周恩来的意见。11月11日,中国戏曲研究院党支部接受程砚秋为中共预备党员,遗憾的是,预备期没有满,程砚秋就于次年3月9日与世长辞。他去世后,被追任为中共正式党员。(王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