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的腐败
先得从年羹尧说起。
这位清代能征善战的将军,功高骄横,滥杀无辜,加之穷奢极欲,目中无人,甚至不把雍正皇帝放在眼 里。胤禛登基不久,哪里能容得下这样一位狂妄的老臣?一道圣旨,罚往杭州看守城门。于是,自从年羹尧守门以后,一般官员都不再从那座城门出入了。因为,皇 上没有马上革掉他抚远大将军、西宁督帅的军衔,老人家守门时戎装盛服,按剑端坐,威风八面。虽说他已是罪人,可级别高,所以,谁要经过那座城门,还要朝他 磕头,于是大家索性避开,宁愿绕道出入。
看城门一说,当然是民间演义,雍正要杀他的威风,也是实情。事隔不久,雍正到底罗织罪名九十二条,赐死。于是,树倒猢狲散,凡能脱逃者,都隐名埋姓,另觅生路,各奔东西。
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说有个杭州秀才,刚刚娶得一位夫人,系年府专司饮馔者。自云:在年府做饭“但专管小炒肉一味,凡将军每饭,必于前一日呈进食单,若点 到小炒肉,则我须忙得半日,但数月不过一二次,他手所不能办,他事亦不相关也。”秀才闻后不由手舞足蹈,向新妇建议:“何不炒来一尝?也让我享享年大将军 的口福!”不料他太太笑话他:“你一个穷酸秀才,平日论斤买肉,我如何做得?府上这一盘菜肴,须一只肥猪侍候,由我择其最精处一块用之。”听到这里,先生 只好耷拉脑袋作罢。
事有凑巧,村里每年的赛神会这年正好是秀才轮值会首,照例供神的全猪应归会首所有。祭完神,秀才便兴冲冲地把 那猪抬回家,要新妇献艺。太太一看,竟然摇头不迭。原来她在府上做这道菜时,必须现宰活猪,这头猪已死了半日,那味道就差远了。不过,看先生舔嘴巴舌的样 子,太太“乃勉强割取一块,自入厨下,令秀才先在房中煮酒以待。久之,捧进一碟,嘱秀才先尝之,而仍至厨下,摒挡杂物。少顷入房,见秀才委顿在地,仅一息 奄奄,细察之,肉已入喉,并舌皆吞下矣。”
江南才子冒辟疆,在他家乡水绘园请客,为了风光,特慕名邀一位淮扬大厨主持菜式。谁料来者却是女流之辈。厨娘毫不客气地坐在上位,问道:“请教冒公子打算订什么等级的酒席?”尽管冒氏富甲一方,风雅清高,还是难能免俗地询问了一下不同等级之间的区别。
这位厨娘告诉他:“大体上,一等席,羊五百只;二等席,羊三百只;三等席,羊一百只;其它猪牛鸡鸭,按同数配齐就是了。”冒辟疆一听,嘴张开再合不上 了,因为是自掏腰包呀!可话已出口,请柬也发出去了,只好认栽说:“那就来个中等的吧!”到了宴会那天,厨娘盛装而至,而且根本不动手,只是像统帅似的指 挥百把十个厨师操作。那三百头羊牵来以后,每只只取唇肉一斤,余皆弃之不用。冒辟疆大惊失色,这便如何是好?厨娘见他的嘴又合不拢了,告诉他:“羊的精华 全在唇上,其余部份无不又膻又臊,是不能上席的。”这顿饭吃下来,花的银子,怕是连董小宛都心疼了,她好几年的脂粉钱,也用不了这许多。
饕餮之徒大吃二喝,多数系由别人替他付款,这也算得上是中国特色了。但世界上有几个甘心做东,情愿掏钱的冤大头呢?于是,由公家来扮演埋单的角色,那是 最省事的办法了。当官的说了,我为官一任,不往家里拿,不往口袋里揣,吃点喝点,总该不犯法吧?再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犒劳自己,加强营养,也是理所应 当的事嘛!公司老板说了,什么好,点什么,什么贵,吃什么,我要不吃掉的话,也得上了税,与其如此,还不如借此与有关方面联络感情、加强友谊呢,你以为我 老板傻啊,这叫乐得大方。行贿者心里想了,虽说当官不打送礼的,但是一上来就大把票子塞过去,万一拒收,反倒把事情搞砸了。不如请客吃饭,乃万全之策。于 是,大排宴席,山珍海味,天南海北,迂回作战,只要肯赏面光临,就不怕不坠我彀中。因此,吃风才愈演愈炽,每年为嘴上的腐败,所花掉的国帑,不计其数。所 以,嘴上的腐败,由来已久,“吃”,便成为当今的一个社会问题。
中国人的“吃”,在这个地球上,也算是独占鳌头,领风骚之先了。 八大菜系,满汉全席,老外连想都不敢想的。而“吃”的勇气,更是世界之最。天上飞的,地下爬的,河里游的,海里捞的,无不可以入席,无不可以进嘴。我一直 在琢磨,所谓“食色,性也”,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否因为出自圣人之口,大家这才奉为圭臬,身体力行?中国这才成了“吃”的大国?总之,中国人 对“吃”之所以如此在意,如此热衷,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数千年来“民以食为天”这一主旨。中国老百姓,无论春播夏种,还是秋收冬藏,一年到头,无时不为填满 这张无底洞似的嘴,脸朝黄土背朝天忙活着,自然事事离不开,也处处用得着这个“吃”字了。因此,多少寒门子弟一旦当上了官,手中有权,第一件事,就是这个 “吃”字。李闯王就是以“不纳粮”号召农民跟他一起造反的,打进了北京城后,特许部下像北方农村过年一样天天吃饺子,出发点也是为了这张嘴。
说真的,这种大吃大喝的热度,确实应该降降温;而官员嘴上的腐败,则尤其需要刹一刹车。我们应该将这种与生俱来的“吃”的能量都释放出来,把着力点不放在嘴上,而是用在手上,努力建设、发展、壮大我们的国家,这才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李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