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三让”将军徐立清
徐立清是金寨人?这就是那位让人尊敬的“三让”将军徐立清吗?在安徽省六安市党风廉政教育中心,驻足在面积并不大、但是内容却丰富厚重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厅,让人感觉到它将历史的细节表现得如此简洁而深刻,直观而生动。是的,当我看到徐立清的照片和名字,并得到市纪委同志的肯定答复时,眼前的确一亮。
说实话,每次踏上六安这块红色的土地,心中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崇敬感。全国十大将军县,就包括六安市的金寨、六安两个县。可以想见,当年在这块红土地上,革命事业是如何的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在1955年第一次授军衔时,六安市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108位,这其中便有徐立清中将。当年,徐立清“三让”的故事,可谓高风亮节,至今传为美谈。
按照1955年的授衔条件,徐立清应该被授予上将军衔,可他三番五次向组织表示,请求不要上将军衔。当他看到授予上将军衔人员的名单中仍有自己的名字时,便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名字从上将名单中划去,然后在中将名单上加添了“徐立清”三个字。
当时的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桓看后找徐立清谈话,以带有批评的口吻说:“这是中央军委定的,正兵团职的一般都授上将,你的名字怎么能随便划了呢?你徐立清是有贡献的,是够资格的嘛。”于是,罗荣桓又把徐立清的名字加到了上将名单中。
名单很快报到了中央军委,徐立清感到十分不安。此时,不少同志都劝他:“你是符合条件授上将军衔的,不要违反规定,这个事就不要再提了。”也有一些老同志劝他:“你符合上将条件,非要个中将,其他够上将条件的同志该怎么想?”其实,徐立清的脑海里那几天也在思索这个问题,也感到很矛盾。但是他这样回答:“我是总干部部的副部长嘛,是负责授衔工作的,与别人不一样,他们也会给予理解的。”
一天,彭德怀把徐立清叫到办公室,请他当面解释不要上将军衔的原因。徐立清说:“这个问题我已经考虑很久了,按照评衔条件,我该授上将,可我是主管授衔工作的,不能在上将的名额中和别人去争,如果把别人减下去显然不合适,把自己减下去比较符合实际,这也是我的心愿,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彭德怀说:“我是很了解你的,你不要上将的事,我看还是商量一下再说,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这是组织上的决定。”之后,彭德怀又两次找徐立清谈话。徐立清的态度仍然非常坚决,一再表示不要上将军衔。但是,彭德怀始终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彭德怀在军委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提到这件事时说:“徐立清我了解他,人很好,没有名利思想,而且言必行,行必果。”毛泽东主席接着说:“不简单哪,金钱、地位和荣誉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和品格,古来如此!”经过前后7次礼让上将军衔后,徐立清最终被授予中将军衔。
早在礼让上将军衔之前,徐立清就已在评级中主动提出了让级别,要求将自己的正兵团职降为副兵团职,但是,组织上没有批准。
除了让级别、让军衔,徐立清还让过位子。他在生病期间,曾多次向军委提出转业到地方或到省军区任副职的请求,为年轻人让位,以培养新人,但组织上同样没有批准他的请求。
这么一位功勋卓著的同志,为什么一再让军衔、让级别、让位子呢?在和一位干部谈心时,徐立清说了这样两句话:“如果一个人只考虑个人的待遇得失、名利地位,不考虑大局,就不会得到同志们的信任,更不会为党为人民作出贡献来。”一天深夜,徐立清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他披衣起床,伏案给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写信:“我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小给地主家放牛,是党把我培养成一个革命军人,可我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所做出的成绩是微不足道的,授予我上将军衔心里很不安。论德、才、资、功授予中将我就已经感到十分荣耀了,再三恳求军委和总部领导能批准我的要求。”或许,这便是徐立清将军心迹的最真切的表露!
走出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厅,这位我军历史上有名的“三让”将军的故事却久久萦绕于心。古往今来,历史如烟,许多人和事会淹没在云烟之中,而徐立清的形象却冲破那朦胧的烟云,愈加清晰、高大。尤其是他那淡泊名利、高风亮节的人生境界,让人难忘,让人敬仰,更值得后人品味、深思、学习!(记者 沈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