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塑像——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论《邓小平同志》塑像主创者滕文金大师的雕塑艺术成就
聂邦瑞(北京大学访问学者、原《羲之书画报》创报社长总编、《中国美术报》社长总编)
位于深圳市区内的莲花山,貌不惊人,名不见经传。2000年11月14日,即深圳特区成立二十周年这天,从莲花山爆出特大新闻:江泽民总书记亲自为莲花山顶上的《邓小平同志》塑像(江泽民题写“邓小平同志”,以下简称《邓小平》塑像)揭幕,引起世界人民瞩目。莲花山从此名声大振,游人如潮。现在莲花山已经成为深圳市第一人文与自然景观、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外游人首选。“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句话,在深圳莲花山得到完全验证。
使莲花山“则灵”的“仙”是谁?当然是《邓小平》塑像!自《邓小平》塑像揭幕至今十多年以来,几乎天天都有人顶礼膜拜,收到无数鲜花,听到大量赞歌。凡是瞻仰《邓小平》塑像者,无不发自肺腑说:“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才使我们中国强大,才使人民过上好日子。”深圳人感慨道:“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今天的现代化深圳,我们深圳人格外感谢邓小平!”老外们也说:“邓小平伟大!中国人了不起!”《邓小平》塑像向世人宣示:邓小平及其丰功伟绩,与山河同在,和日月同辉!
凡是亲眼见到过《邓小平》塑像的人无不赞叹:“小平塑像,栩栩如生,形神兼备,艺术精湛,特色鲜明,寓意深刻。”“邓小平老人家活龙活现,昂首挺胸,目视前方,迈着矫健步伐,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世界,走向未来!”邓小平塑像使人们受到深刻昭示与启迪,并且得到“美”的艺术享受。《邓小平》塑像把完美留给绘画,把遐想留给文学,实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激励人!人们口碑足以证明:《邓小平》塑像既是邓小平同志的丰碑,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纪念碑,也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邓小平》塑像是在深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滕文金为首,由原中央美术学院校友白澜生、刘林、杨金环三人加盟,花费七年时间共同谱写的辉煌篇章。滕文金先生既是《邓小平》塑像的第一个发起人,又是《邓小平》塑像的为主创作者与组织指挥者。
一、滕文金在《邓小平》塑像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提起创作《邓小平》塑像,应该上溯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并在中国首个经济特区深圳发表重要讲话。深圳人民感到无限光荣,受到极大鼓舞。因此对邓小平怀有特殊感情的深圳人民,在此后不久就在深南中路上立起巨幅《邓小平》画像。但由于铁皮画的油漆收缩系数大,容易爆裂,所以导致每半年左右就要更换一次《邓小平》画像,其麻烦程度想而知。更有甚者,每逢更換《邓小平》画像时,香港记者都来深圳采访并作“文章”。深圳领导与管理者因此深感头疼与棘手。1994年下半年的一天,深圳市分管文化的副市长李容根向深圳雕塑院院长滕文金征求“如何不使《邓小平画像》半年更换一次”的意见。三句话不离本行的滕文金脱口而出:“这好办,用青铜做个《邓小平》塑像,保证两千年不用换。”李容根副市长立即釆纳滕文金建议。从此为邓小平塑像被列入深圳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在市委书记厉有为的亲自关心支持下,滕文金肩负起《邓小平》塑像的具体筹备工作。
滕文金听说老同学白澜生剛做完一个《邓小平》塑像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于是滕文金立即进京找白澜生要回《邓小平》塑像照片交给深圳有关领导过目。深圳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都认为:白澜生的《邓小平》塑像既然已经由国家收藏,说明没有问题,可以按照白澜生原作照片制作深圳的《邓小平》塑像。尽管深圳四大班子一致通过无有异议,但是对于把雕塑视为崇高艺术,造诣深厚,并且早已成名的滕文金这个院校派内行专家来说,却有着自己的独特审美取向与艺术主张。滕文金认为:白澜生同学运用写实表现手法创作的《邓小平》塑像无可厚非,但他作品所表现的邓小平九十岁时的站立形象却值得商榷。因为塑像的最大功能是定格人物的年龄段,使人物永久保持最佳时期的美好形象,给后人留下最美好印象。而白澜生版的《邓小平》塑像却把邓小平年龄段定格在九十岁老人状态,根本不能反映邓小平最佳时期的伟大形象与高贵气质,显然矮化了邓小平。邓小平形象应该代表中华民族尊严,《邓小平》塑像应该代表当代中国最高艺术水准。因此《邓小平》塑像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滕文金回忆起1956年在首钢当工人时,有幸第一次亲眼目睹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视察首钢的情形。尤其是邓小平的“帅气与潇洒”形象,一直深深镌刻在刚开始学习美术的滕文金脑海里。上世纪八十代初深圳市委书记李灏、副书记周鼎把滕文金调来深圳特区任雕塑院院长,使他获得用武之地和大显身手机会。滕文金怀着对深圳,特別是对邓小平的强烈感恩心情,决心围绕反映《邓小平》这一顶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下功夫,在集中体现“崇高与完美”这一主题上作文章,用独特审美视角,秉承“笔墨当随时代”,创作出划时代的《邓小平》塑像。滕文金的这一真知灼见恰好契合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邓小平情结”,理所当然的受到领导-致称赞与坚决支持。
创作《邓小平》塑像,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邓小平身边的亲人。他们也认为白澜生版的《邓小平》塑像照片不宜采用。《邓小平》塑像创作基调:应采用六十年代的邓小平身材,八十年代的邓小平形象。因为六十年代时的邓小平才六十多岁,身体硬朗,富有朝气。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及邓小平理论体系臻于成熟,主要是在八十年代。滕文金的创作思路和邓小平身边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基于上述创作思路形成的邓小平塑像一米稿,于1995年获得深圳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一致通过。1996年,又把一米稿放大至六米,正式制作《邓小平》塑像。因为这是一个艺术工程,必须依靠团队力量才能完成。所以把滕文金、白澜生、刘林、杨金环全部集中到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一起创作。四人都是六、七十年代中央美院雕塑系毕业生,都把创作《邓小平》塑像作为履行时代赋予自己的神圣历史使命与光荣职责。既作为机遇,也当作挑战。为争取尽快交上一份合格答卷,创作出一个让各界人士都满意的《邓小平》塑像,每个人都施展平生所学,全身心投入,分工合作,齐心协力。由于四人都具有扎实的雕塑基本功和高超造型技艺,尤其是都具有准确的理解、把握与制约能力,所 以能夠协调和谐与均衡创作。
在创制《邓小平》塑像过程中,唯有滕文金-人,每过-段时间便把雕塑模型照片送给邓小平身边的人看。1997年2月,被认可的《邓小平》塑像模型完成。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厉有为专程进京出席由曾竹诏、王克庆、盛扬、程允贤、李得利等当代著名雕塑专家组成的《邓小平》塑像鉴定会。当时有报道说:邓小平想在香港回归时去香港看看。基于对邓小平去香港必经深圳的判断,深圳市委、市政府要求滕文金提前做好《邓小平》塑像。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仙世。其实早在邓小平逝世之前,《邓小平》塑像就已经完成。据推测,很有可能邓小平看过塑像的照片。
深圳市委、市政府后来又因《邓小平》塑像选址问题几经周折,最终釆纳滕文金建议,地点定在深圳中轴线底端的莲花山,即过去只有皇帝崩后才能安葬的位置。《邓小平》塑像及安放地址等皆已具备,只欠东风。2000年11月14日,恰逢深圳特区成立二十周年之际,举行隆重的《邓小平》塑像揭幕仪式。江泽民总书记利用出访泰国、澳大利亚的间隙专程飞回深圳为《邓小平》塑像揭幕。《邓小平》塑像揭幕仪式与深圳特区成立二十周年庆祝仪式相得益彰,蔚为壮观。
滕文金一丝不苟,将江泽民亲题的“邓小平同志”五个颜体字毫未走样地镌刻在《邓小平》塑像底座上。滕文金为《邓小平》塑像底座设计了三层大理石,比喻邓小平曾经“三起三落”之意。按照滕文金“定格在邓小平六十年代身材、八十年代形象”的《邓小平》塑像,造型准确而又生动,艺术再现的《邓小平》显得精气神十足,充分体现崇高与完美,给人们以强烈视角冲击力与心灵震撼力。人们仰视这座立体而真实的《邓小平》塑像时,不由得浮想联翩。人们无不认为:《邓小平》塑像的主要创作者、组织指挥者、关系协调者滕文金,可谓功德无量。
二、滕文金在《邓小平》塑像创作中的审美取向
滕文金仿佛具有与生俱来的人物塑像天赋,因此使他在创作《邓小平》塑像中显示非凡艺术造诣。雕塑艺术主要由精神内涵与物质依托两部分构成,主要藉以表达作者对爱与美的深刻感受,也是作者宣泄內心真实情感的对象。仅就《邓小平》塑像而言,以滕文金为主的创作者们,集中表达了对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深爱与赞美。滕文金懂中国,最懂邓小平,把对邓小平的真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集中倾注到《邓小平》塑像之中。因此《邓小平》塑像不仅是爱的结晶,而且是真善美统一的典范。
滕文金和同亊们在创作《邓小平》塑像过程中通过对灵感、情绪,以及物质感觉等恰到好处地把握,从而赋予《邓小平》作品灵魂与生命。因此《邓小平》塑像和瞻仰者之间能够产生灵魂共呜与生命律动。滕文金依靠和同事们的和谐相处与默契合作,不只是单纯展现《邓小平》人物的外部轮廓与体积形式,以及概念意义上的形体结构形态,而是通过作品准确传达思想情感,着重体现《邓小平》“走”为特征的形体运动。所以《邓小平》塑像显得极为生动。只有天才雕塑艺术家才能具有这样的神来之笔,这也是《邓小平》作品成功之奥妙。《邓小平》塑像既不是一件单纯象征主义的抽艺术作品,也不是一件完全写实主义纯自然的作品。而是二者兼具,和谐统-。因此具有永久生命力,成为尽善尽美的楷模。
滕文金刚接受《邓小平》塑像创作任务时,联想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米开郎基罗和雕塑艺术大师罗丹等。他从内心深处产生一股创作冲动,就想把《邓小平》塑像做成和米开郎基罗的经典之作《大卫》媲美的作品。《大卫》是米开郎基罗成功塑造的闻名世界的英雄形象,《大卫》雕像后来成为东西方艺术家共同效仿的旷世之作。以滕文金为主导的当代中国最有实力的四位雕塑艺术家成功创作的《邓小平》塑像,是举世闻名的领袖形象。无论是《邓小平》的外部形象气质,还是承载的深厚人文內涵,哪一方面都不比《大卫》雕像差,只能说两者风格不同,各有千秋。相信不久的将来,《邓小平》塑像也会拥有《大卫》那样的艺术地位与荣耀。
滕文金平生最推崇汉唐和北魏的雕塑艺术,他把汉唐和北魏雕塑的审美取向融入到《邓小平》塑像的创作之中。人物塑像的重点是人物的脸部特征,因为透过脸上表现的喜怒哀乐,可以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邓小平》脸上表情是微笑,但是他的內心世界却是曾因三起三落而鋳就的坚忍与刚毅。脸部肌肉的处理最为讲究,弄得不好就适得其反,不是呆板,就是变脸。而眼又是脸部最传神的部位,也是画龙点“睛”之处。滕文金和同事们创作《邓小平》塑像时,由于在脸、眼,以及嘴等头上重要部位下了功夫,因此收到理想效果。
人体躯干创作主要是把握“四轴”,即眼轴、肩轴、胯轴和脚踝轴的关系。滕文金在《邓小平》塑像中对“四轴”以及衣纹等,作了精心设计,使“四轴”像作画一样先整体谋篇布局,然后让每一部位都和谐自然,通过合理结构与比例产生的质感、韵律集中表现“活”。 所以《邓小平》塑像维妙维肖。《邓小平》塑像彰显朴拙、凝重、宏大、雄強之风。毫无枯硬干燥、甜熟油滑之气。给人们的总体感觉是:顶天立地,磊落大方、静穆渊深、遒劲有力。人们从《邓小平》塑像身上得到信心与力量,并且感受到魂兮归来的一股汉唐雄风。《邓小平》塑像之所以产生如此巨大艺术魅力,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相结合的结果!滕文金通过《邓小平》塑像真正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理念、追求,实现升华,夙愿已偿。
滕文金为主创作的《邓小平》塑像,是中国美术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个性人体塑像,是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华彩乐章,堪称二十一世纪中国雕塑艺术的颠峰之作,它必将成成为中外艺术家竞相效仿的典范。《邓小平》塑像诞生于世纪之交,使人们看到中华民族文艺复兴的曙光。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将会真正认识《邓小平》塑像的美学价值与艺术价值,《邓小平》塑像的深刻内涵也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邓小平》塑像是对美学大师王国维关于“生气与高致结合”即意境美学观的诠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两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王国维的“境界”说来源于席勒的“自然与理想结合”的美学观点,远远超过前人的“情景”一说,这也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滕文金深谙王国维《人间词话》闸述的美学思想,并把王国维的这一美学思想应用到《邓小平》塑像创作之中。他在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力的同时,一方面按照王国维“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之说,坚持遵守自然法则创作,让人们对《邓小平》塑像感到自然真实;一方面按照王维的“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之说,坚持遵守象征主义思维创作,让人们对《邓小平》塑像感到意在物外。从而达到“自然与理想统一”,“生气与高致统一”,真正体现人性最高境界美。
《邓小平》塑像之所以典雅、完美,主要是因为这个典型男性代表人物,不但具有阳刚之美的艺术形象,而且具有和合之美的艺术语言。“像”以载道,儒家的“生生和谐”,道家的“天人合一”, 无不包含其中。《邓小平》塑像既是写实艺术中的独领风骚之美,又是抽象艺术中的独树一帜之美。而正是由于滕文金的独具匠心,才赋予作品《邓小平》塑像以崇高与完美。完全人格化的《邓小平》塑像,充分显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滕文金自从主持创作《邓小平》塑像之后声名远播。2006年6月12日,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为纪念岳父博古同志百年诞辰,主要为务色《博古》塑像创作人才辗转找到滕文金。这位最爱和山东人打交道的老领导向滕文金简要说明有关《博古》塑像的要求后,滕文金凭着创作《邓小平》塑像的丰富经验与底气,很爽快地接受了创作《博古》塑像的光荣任务。滕文金认为这是对他雕塑艺术的又一次锻炼与检阅。上次塑《邓小平》像时,是四个人集体创作,这次为《博古》塑像,他决定由自已一个人完成。
要创作《博古》,必须先了觧博古,认真研究博古。滕文金翻阅有关博古的大量历史资料与回忆录,仿照创作《邓小平》塑像时咨询那样,不断向博古后人了觧博古性格特点并征求意见。博古在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占有-定地位。博古曾经作为中共最高领导人有过显赫的峥嵘岁月,当然也有负面影响。但是总的讲,博古有功于党,有功于革命,有功于国家,有功于人民。特別是他在革命历史的紧要关头,顾全大局、胸怀坦荡、公而忘私、认真负责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令人肃然起敬。滕文金最善于总结并抓住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经过大半年专门研究博古,在滕文金脑海中一个中国共产党先驱和中国典型知识分子的双重形象逐渐形成。博古身居高位,学识渊博,风流倜傥,文质彬彬。但主观教条,脱离实际,原则有余,灵活不足。为了准确而又生动地塑造博古,滕文金曾经三易其稿,直到满意为止。是红军长征中跟随博古的两个“箱子”使滕文金产生创作灵感。当时博古的两个箱子:分別装着共产党和红军的公章与机密文件。这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遵义会议是党和红军历史的转折点,也是博古人生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使权力转移,而博古以党和革命利益为重,顾全大局,主动交权,交出两个箱子。滕文金以此历史背景为题材,把博古年龄段定格在24至28岁期间,即博古作为中共最高领导人最辉煌的那段时间。滕文金的巧妙构思,主要来自他的丰富阅历、学识修养及文化层次。滕文金的这-方案得到博古后人支持,于是一个鲜活年轻而具有人格魅力的博古重现世上。
塑像中的博古站立在红军长征的路上,博古面部表情沉思远望,但镇静自若。他身穿大衣以彰显风度;他右手食指与中指夹着烟蒂以表现气质;他左手握着报纸以突出他作为中国新闻创始人的豪迈;他左只脚踏在象征权力的两个箱子上以表示他对权力的淡泊;他右只脚站立在崎岖山道上说明今后的革命道路仍然曲折艰险。此情此景生动有趣,意犹未尽。主要隐喻博古革命生涯中的大起大落与仕途坎坷,歌颂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名利的不屑-顾,赞扬博古的高风亮节。《博古》塑像从始至终都是滕文金的个人独创。所以《博古》塑像基本上反映了滕文金的审美取向与艺术风格。《博古》塑像蕴含着滕文金的丰富想象力,也体现了他厚积薄发的创造力。《博古》塑像是滕文金的又一得意之作与代表之作。《博古》塑像也不例外,如果沒有滕文金对博古的尊敬与热爱,《博古》塑像根本不可能感动那么多的人。《博古》塑像和《邓小平》塑像产生不一样的精彩。该作品主要显示博古的华润天成、英华秀发,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
2007年6月24日,是中国共产党先驱、中国新闻事业创始人博古诞辰一百周年。无锡市委、市政府为“博古故居”前矗立的《博古》塑像举行隆重揭幕仪式。瞻仰《博古》塑像的人们对形神兼备的“博古”塑像,无不拍手叫绝。无锡市民说:“这是无锡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人物塑像。”博古后人激动的说:“滕大师把我们的前辈雕活了。”尤其是来自北京的近百个开国元勋的后代都被《博古》感动得流下热泪,他们一致认为:“这才是博古的真正化身,这才是郭沫若诗中说的‘博古,钢铁一样的人’。”《博古》塑像是继《邓小平》塑像之后,著名雕塑家滕文金的又一大杰作。
滕文金人物塑像的得意与代表之作,何止上述两件。十三年前滕文金为新加坡副总理吴庆瑞先生创作的靑铜塑像,也堪称一绝。1985年至1990年期间,应邓小平邀请,新加坡开国元勋吴庆瑞担任中国沿海开发区经济顾问,并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交往较多。1998年谷牧委托广东省经济特区办公室主任丁励松找到滕文金,让滕文金为即将八十华诞的吴庆瑞创作一尊个人塑像,表示中国人民对新加坡人民的友好情谊。未过多久,吴庆瑞从北京返回新加坡途经深圳,滕文金应约前住吴庆瑞下榻的富临大酒店,拍摄了为吴庆瑞创作塑像的素材。此后滕文金抓紧创作,把吴庆瑞定格在六十岁时的年龄段,主要表现他的睿智与儒雅。塑像在吴庆瑞八十寿辰之前完成,有关方面将《吴庆瑞》青铜像运送到新加坡吴庆瑞府上。当时吴庆瑞正患眼疾住院,虽然视力较差,但他看到中国艺术家为自己制作的铜像时,激动不已,用手抚摸着塑像,连声说:“是我,是我,太感谢中国朋友了!”吴庆瑞夫人说:“很多人都说这个铜像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吴庆瑞对铜像非常满意。”滕文金用独到的观察,独到的审美视角,独到的表现手法,独到的创作了新加坡一代政治家、经济学家吴庆瑞的独特形象与风釆,并且为中新两国经济文化交流架起一座友谊桥梁。2010年5月14日,新加坡副总理吴庆瑞逝世。但是象征中新友谊的《吴庆瑞》铜像却依然绽放着光彩。《邓小平》、《博古》、《吴庆瑞》三个不同代表人物的三个塑像,都不愧为时代的产物,不愧为天才艺术家的经典之作。相对于那些自吹自擂的“艺术大师”,“各领风骚十几年”的所谓创新领袖,尤其是先锋前卫艺术家来说,不啻醍醐灌顶,当头棒喝!
三、滕文金的雕塑创作道路与艺术成就
雕塑,中国古以有之,其历史悠久不亚于西方。尤其是唐代中国雕塑达到登峰造极程度。但是由于中国雕塑没有产生自己的理论体系作支撑,所以中国雕塑自唐以降每况愈下,特別是自明清以来走向衰落。西方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成为世界雕塑艺术中心。随着西学东渐,中国人纷纷西方取经,所以后来的中国雕塑基本上都是泊来品。如同中国的油画一样,传入中国的西方雕塑经过长期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也已成为民族化的中国雕塑艺术。改革开放为中国文化注入強大生机与活力,也为中国雕塑艺术展示广阔前景。选择雕塑为自已生命重要组成部分的滕文金,早就深谙雕塑艺术堂奥,并且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已享有盛名。
1979年,在广州雕塑院工作的滕文金最早受惠于改革开放,率先带着117件木雕作品在最高艺术殿堂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滕文金木雕作品展》,并大获成功。江丰、刘开渠、吴作人、李可染、古元、曾竹诏等艺术大师都对他的木雕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中央美院院长江丰还要求他回校任教。从此滕文金跻身中国著名雕塑家队伍的行列,并在他夫人既是雕塑家、又是画家乔红的配合支持下,成绩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滕文金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农村,十三岁时到北京,十七岁时进首都钢铁厂当工人,业余时间在黃养辉先生创办的美术社学习美术。1958年考进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他在当产业工人时就养成刻苦顽強与坚忍不拔性格,还养成读书研究习惯,尤其是具有追求艺术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了补好文化课,他借鉴同学范曾学习方法,主攻雕塑专业之余,广泛涉猎历史、文学、国学、民间艺术等,重点在文化上狠下功夫。毕业参加工作后,来到广州从事他心爱的雕塑创作。“文革”中被下放干校触及灵魂。改革开放使他如鱼得水,鹰击长空。特別是到深圳特区任雕塑院院长以来,可谓大展宏图,艺术造诣与艺术成就相生相伴,与日俱增。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滕文金作为雕塑家与画家,遵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训,“搜遍奇峰打草稿”,“ 千雕万塑皆为师 ”,师法自然。凡是著名岩洞、寺庙里面都有古代人物雕塑与壁画,也都是滕文金必到之处。对雕塑家、画家而言,不去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等人文艺术圣地,就不是合格的艺术家。滕文金的足迹何止上述几地,而是遍布全国各地。中国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与这些文化时期相对应的历朝历代的定格艺术,如啇代玉雕、周代青铜器、秦代兵马俑、汉代石雕、唐代佛像等,他都如数家珍,烂熟于心。经过咀嚼消化吸收,都变成滕文金的艺术营养。由于滕文金的雕塑艺术之根深深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所以才使他的艺术造诣深厚。经过长期磨砺与积累,滕文金悟透雕塑艺术真谛,不但创作出不少个性鲜明、风格独特的人物塑像,而且还创作出大量动物雕塑,成绩斐然。滕文金创作的人物塑像最大特点是典雅,动物雕塑最大特点是有灵性。无论人物,还是动物,以及景物雕塑,几乎每-件作品都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雕塑己经成为滕文金成功表达自己主观意志与情感的艺术语言。这也是滕文金和当代其他艺术家特别是“三俗”艺术家的明显区別。
滕文金初来深圳时,和夫人乔红共同创作了《大象家族》与《抚爱》。《大象家族》中老象带队,壮象督阵,众象跟随。比喻深圳虽然改革开放,打破条条框框,但必须有秩序;《抚爱》中-个大长颈鹿在照顾小长颈鹿。比喻中央对深圳特区的关怀。滕文金为野生动物园创作的《鳄鱼呑野牛》,为盐田区创作的靑铜塑像《盐田牛》,以及雕塑的虎、猫、狗等动物都维妙维肖,生动有趣,充满哲理,并有人性味,表现了滕文金高超的动物雕塑技艺。滕文金是全能雕塑家,他和夫人乔红合作创作了很多有影响的优秀作品。主要有表现少年钢琴王子李云迪的《钢琴之都》,香港回归纪念雕塑《连接》,银湖宾馆雕塑群《迎宾图》、《娱乐图》、《百戏图》(木雕),深圳图书馆木雕《上下五千年》,蛇口少年宫《飞向太阳》等作品,深受各界人士好评。滕文金在艺术实践的同时,注重加強学术研究与理论探讨,他撰写的《雕塑技巧》、《肖像创作》等学术专著,对于从事雕塑创作的人士具有普遍指导与借鉴意义。
滕文金雕塑别人,也雕塑自己。年过七旬的他对人生之道也有独到的体悟,可谓老而弥坚。他虽不擅交际但却对人热情诚恳,他虽不愿参与官场但却不失原则,他虽不会与时俱进但却不失灵活。他极端厌恶不学无术但又装腔作势之人,尤其是痛恨文艺界的恶俗。在他身上可以折射出山东人的大多数特点。他特别珍惜时间,把大部分时间主要用在两个方面:创作、读书。“滕文金创作室”雕塑作品琳琅满目,他的家中书籍如山。“学富五车” 用在他身上也算贴切。滕文金认真做人,认真做学问,认真做雕塑,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为人师表,德艺双馨,不愧为是一位学者型艺术家,不愧为是-位卓有成就的雕塑大师。祝愿滕文金先生为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作出更多经典的雕塑作品,永葆艺术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