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门峡:向廉政文化借力 谱勤政为民新曲
10月2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一版刊登长篇通讯《三门峡:向廉政文化借力 谱勤政为民新曲》,对三门峡市挖掘廉政文化资源,并赋予新内涵,注入新活力,倾力打造地域特色浓郁的廉政文化品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勤政为民的做法进行了报道。10月29日,该报一版头题刊发通讯《温暖正当时——河南多举措推进廉政教育综述》中对我市廉政教育工作给予肯定:“今年开展的廉政楹联书写鉴赏活动,省纪委首先会同三门峡市组织全国廉政楹联征集评选并进行了颁奖,接着组织‘百家百联书法品鉴’活动,邀请省内外百名知名书法家书写评选出一百条精品楹联,随后请省领导和省直机关党员干部观赏,并将这些书法作品编辑成册下发学习:在2013年春节前夕,他们准备将这些楹联作品制作成台历,使之走向社会,进入千家万户,从而使整个活动一波接一波、一棒接一棒,渐次展开、密集推进,在全社会产生广泛辐射和深远影响”。报道发出后,市委书记杨树平批示:“经济发展,好的党风政风是保障。三门峡市在加快经济转型的同时,党风廉政建设同步推进,达到了相辅相成、统筹协调的效果。”现对《三门峡:向廉政文化借力 谱勤政为民新曲》予以全文转发。
“廉吏始祖”召公棠阴听讼、问政于阡陌;道家始祖老子在函谷关著述《道德经》;刘少奇在渑池写就《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厚重的文化积淀,汇聚成河南省三门峡市廉政文化建设不竭的源泉。
近年来,三门峡市充分挖掘本地廉政文化资源,赋予新的内涵,注入新的活力,协调宣传、教育、文化、旅游等部门力量建好用好廉政教育基地,倾力打造地域特色浓郁的廉政文化品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勤政为民。
突出特色 创建品牌
三门峡市汲取本土廉政文化中的精华,突出地域特色,打造廉政教育平台,创建廉政文化品牌,把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教育资源。
西周初年,召公与周公分陕(今三门峡市陕县)而治,政绩卓著,惠政于民,留下了甘棠遗爱的佳话。三门峡传承、弘扬召公“尚德爱民”思想,成立召公文化研究中心,建起“甘棠网站”,突出勤政爱民内涵;在召公祠遗址建成全省首批廉政教育基地——甘棠苑,迄今已有10万多名党员干部前往甘棠苑参观学习,通过重温入党誓词、接受任前廉政谈话和主题教育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勤廉意识。
天地之间,莫贵于民。三门峡市充分挖掘老子《道德经》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等廉政思想及“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等民本思想,组织编写《读〈道德经〉重品行修养》《老子警句今读》《读〈道德经〉重修德养廉》等书籍,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将红色文化与廉政文化有机结合,三门峡在渑池县刘少奇旧居建成全省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基地,先后有20余万人次党员干部前往参观接受教育。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广泛开展研读和宣讲《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活动和“保持党的纯洁性、争做优秀党员干部”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牢记“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等告诫,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道德修养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不断提升从政道德水平。
以廉育人 以文化人
三门峡市把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的重点,把岗位廉政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载体,把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形式,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努力做到主题教育有影响力、警示教育有震撼力、法规教育有约束力、榜样教育有感染力。
开办从政道德电视访谈节目,组织领导干部上廉政党课,开展岗位廉政风险教育,在各类媒体和公共场所广泛展播展示廉政公益广告,举办反腐倡廉主题演讲比赛,宣传各条战线的勤廉典型……在三门峡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廉政教育活动,使教育的互动性和感染力大大增强,在传播廉洁价值理念、促使党员干部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倡导廉荣贪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楹联、剪纸,是三门峡群众喜闻乐见的两种艺术形式。近年来,该市举办了全国廉政诗词楹联大赛和全国廉政剪纸艺术大赛,使楹联和剪纸成为传播廉政文化的有效载体。今年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廉政诗词楹联大赛、第二届全国廉政剪纸艺术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国(境)外的4955副楹联作品、2784首诗词作品、1100余幅廉政剪纸作品,彰显了三门峡特色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辐射力。
政治清明 重在为民
在廉政文化的熏陶下,三门峡市广大党员干部打牢廉政勤政的思想基础,树立执政为民、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政治清明,使得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幸福之花”、“和谐之花”与“廉洁之花”竞相绽放。
“不出意外,一季西红柿每个大棚卖1万多元不成问题。看着农民满脸喜悦,我满心喜欢。”灵宝市阳店镇李曲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勇智,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帮助村里建大棚的酸甜苦辣过程。在陕县张汴乡北营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博拿出上班几年积攒下来的工资,又向朋友借了几万元,凑够费用,帮助村里修建引水工程,解决了4个自然村921名群众的“吃水难”问题。在卢氏县汤河乡汤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永斌帮助连续遭受洪灾的村民清淤、修路、建房……
2010年9月,三门峡市选派363名优秀党员干部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开展为期3年的驻村工作,促进所驻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截至目前,驻村第一书记共帮助所驻村引进项目890个、资金69432.9万元,调解民事纠纷8897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2744次,深受农民群众好评。(冯相儒 唐贵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