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廉吏与“父母官”一词的由来
古时候,老百姓常常将“亲民之官”尊称为“父母官”。后来,父母官一词就成了颂扬地方官的客套话,一下沿用至今。
新版《辞源》将父母官注释为:旧时对地方官的称呼。多指县令,宋王禹 《小畜集》八“谪居感事”诗:“长州巨海湄,万家呼父母。”自注“民间多呼县令为父母官。”又十一“赠浚义朱学士”诗:“西垣久望神仙侣,北部休夸父母官。”由此可见,在北宋时期,父母官一词已是县令的代称。
明清时期,父母官三字常常出现在联语里。如明朝无锡县令武承谟题写的县署大堂联: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心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之事,总不相干
意思是:为县令者,不要只图虚名,挂羊头卖狗肉。即为“父母”,就要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明万历年间,上蔡知县张延登门(蔡志有传)书写的县署大门联:
善体黎庶情,此谓民之父母
广行阴骘事,以能传我子孙
意思是: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要像爱护自己的子孙那样,体恤人民的饥苦。
父母官一词亦常常出现在现代文学作品里。
如现代文学大师老舍先生《神掌》一剧第三幕里的一段对白:
待会知县要是来了,给他个面子,无论怎么说,他总是父母官……
以上可知,父母官一词从古至今就是“县太爷”的专用名号,但县令为何称作父母官,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据史书记载,父母官一词源于两汉,传于宋明,缘起于西汉时期的上蔡长召(音邵)信臣与东汉时期的上蔡长杜诗。前者被老百姓尊为“召父”,后者被老百姓敬作“杜母”。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初以明经甲科为“郎中”,后出任谷阳长。有政声,复迁上蔡长。为人勤力有方略,兴利除弊,务在富民。汉元帝时迁南阳太守,竟宁中(公元前33年)利为少府,列于九卿。在经蔡期间,爱民如子,吏民称之为“召父”。《汉书》有传,祀蔡名宦。明清时期,上蔡仍有召父里、召父乡(今上蔡县邵店乡一带)。
杜诗,字公君。河南汲(卫辉)县人,少有才能。初为沛郡都尉,后迁上蔡长。杜诗执法严明,政治清平,重视农耕。汉时,蔡地多水患,特别是城东一带,夏秋积水,一片汪洋。杜诗为除城东水涝,先后在芦岗至蓍台之间开挖了五条沟渠(杜一沟、杜二沟、杜三沟、杜三沟、杜四沟、杜五沟),后人称作“杜母沟”。蔡民怀德,将他与召信臣并称,谓前有“召父”,后有“杜母”。杜诗最后官至南阳太守,卒于任所,因“贫无田宅,丧无所归”,朝廷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以葬。吏民如丧考妣。《后汉书》有传,祀蔡名宦。
召信臣、杜诗先后为上蔡长,对老百姓情同父母,后人遂将其尊为“父母官”。
翻开蔡史,在召父、杜母之后,历代不乏爱民如子的父母官。如汉之宋均(南阳人)、耿国(扶风人)、唐之杜如晦(京兆人)、潘好礼(贝州宗城人)、宋之柳(河北大名人)、吕蒙正(河南人)、明之杨允中(河北人)、霍恩(茂山卫人)、许翔凤(山西洪洞人)、傅凤翔(湖广应山人)、刘伯生(湖广德安人)、张延登(山东邹平人)、清之张学礼(辽宁人)、杨廷望(江苏武进人)、徐寿慈(江苏元和人)、民国之黄寿善(湖南长沙人)、谢绳武(河南信阳人)。但也有些昏庸无能父母官,被后人唾骂,遗臭万年。如民国时期的王连芳(因贪被解省法办)、贾起中(贪污渎职)、宁文庄(善于敛财)。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呀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是非。那些为民兴利、办好事、办实事的父母官,他们名留史册,将永远留在上蔡人民心中。